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胜利前后,美国新闻界发起了世界新闻自由运动,获得广泛关注。借此,重庆《新华日报》等在国统区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或左派民主报刊,要求广泛的言论自由,这些自由包括报道自由、报刊内容不受检查、报业生产资料平等拥有等,同时提出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新华日报》上谈论言论自由的文字并不系统,目的是为了政治民主,在实践领域表现出对国民党批判的工具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看似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痕。这个裂痕是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古典话语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了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3.
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发展与新闻媒介职业化历程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言论、出版自由最初与报纸无干,后因报刊在政治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导致统治者的压制,于是,言论、出版自由的问题也就延伸到新闻自由;第二,大众化报纸产生后,经济独立带来角色变异,成为代表民意、监督政府的独立力量.新闻自由恰为免除政府对报纸的干涉提供了法律依据,于是,法律中所规定的个体言论、出版自由实际成了媒介--制度的自由;第三,媒介-制度新闻自由的现实,与法律规定的个体言论、出版自由不谐,法律界人士遂提出"第四权力"理论,试图重新界定新闻自由,并使之与原有的言论、出版自由相区分.  相似文献   

4.
随着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美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出现在了世界舞台上。自由和权利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是美国信念的核心。而在倡导自由和权利的国度里的不自由群体——黑人——在共和国初期却遭受着奴役和歧视。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利,改变被歪曲的形象,建国初期黑人在公共话语领域做出了各种努力。这种争取权利的行动,证明了以自由权利为核心的美国信念尽管为白人所创立,但也成为黑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取向。黑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融入美国社会的愿望,加入了美国民族和国家的创建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界,新闻自由的性质、内涵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有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之争,有个人权利和制度性权利之争,还有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之争。我们认为,以自由权利的内容和主体行使权利的身份判定,新闻自由是一种社会自由;以新闻自由确立的初衷和普遍意义来看,它应当是一种个人权利;从新闻自由的内涵和目的来看,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等概念都不能涵盖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不仅是公民意见和思想的表达权,同时也是公民获得资讯、信息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文化与政治传统的基本结构,新闻自由思想包含诸种形成于不同社会历史情境的话语形式,如思想与信仰自由、免于事先限制、表达自由、第四等级、编辑权等,其逻辑与意义呈现出历时性演进与共时性对话的双重特征,其中,自由的主体——公众与新闻(the press)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现代新闻自由思想的核心命题,协调其矛盾的唯一途径是可问责的自由(accoutable freedom)与负责的新闻(responsible press)。  相似文献   

7.
"新闻自由"是一个口号,也是一种体系,历来都从属于所在国家统治阶级的政治范畴,历来都是以阶级的意志来决定其"新闻自由"的属性.然而在美国,那些资产阶级的政客们却矢口否认"新闻自由"的阶级性,而视新闻界为"自由、独立、客观、公正"的"社会代言人",冠之以"无冕之王",用最美妙的言辞称赞"新闻自由"和"无冕之王"们制衡社会和促进社会发  相似文献   

8.
现有新闻自由概念的界定,主体不一,内容各异。从西方源流分析,新闻自由在人类社会进步力量追求基本人权和自由的历史实践中,内涵不断扩大,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演化为与公民言论、表达自由不同范畴的新闻媒体的独立价值。新闻自由应当是指媒体对新闻和意见进行自由传播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从《论语》看"孔学",可知其作为自在自足的话语系统,包含了三个子系统,即①以"礼"为主题词、"忠"为关键词的政治话语;②以"仁"为主题词、"孝"为关键词的人文话语;③以"德"为主题词、"道"为关键词的道德话语。三者的关系相当有机并且因其统一与合谐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话语结构。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政以德"为宗旨的治国理想,在《论语》中体现为其政治、人文、道德追求的统一性、同一性、一体化、绝对化。欲知"孔学",不可不懂得这一"奥秘"。  相似文献   

10.
民间视阈下《红高粱》英雄叙事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间视阈下的《红高粱》的英雄叙事,被作为"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其本意是要藉此实现对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解,但这样的消解,却使"民间立场"从边缘走向了中心,取得了权力话语的地位,成为叙事者话语霸权的表征。这就使得真正的英雄及其"生命激情"处于缺席的尴尬地位。由此,"建立在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状态的价值取向"值得质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工具理性的规约下,大学叙事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反映30年代学潮运动的《青春之歌》,还是描写5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的《大学春秋》,"十七年"大学叙事都贯穿着共同的成长主题,即青年知识分子只有让个体生命的成长与民族国家的宏大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值得赞美的青春。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十七年"大学叙事中的爱情话语也不可避免地背负了过多的规定和约束,从而缺乏文学自身更多意义生长的空间和可能。在关于大学的想像中,虽然《青春之歌》不如《大学春秋》那样具有"切肤"的质感和生动的体验,但是二者都同样交织着"政治的北大"与"学术的北大"两种不同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看似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痕.这个裂痕是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古典话语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了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13.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印行,这是首部在国内正式出版的中文全译本,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共产党宣言》为核心的革命理论形态衍生自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动员。从政治话语体系与政治行动、政治结构互构的角度来看,《共产党宣言》作为时代的理论资源和概念工具,借助近代上海发达的媒体网络得以传播,成为政治话语和革命思想再生产的源头,并涵化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共创建时期,共产党人注重发掘和阐扬《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将原典的精神品格和哲思学理转化为组织创建、价值形塑、干部培养的精神源动力,并由此确立了“学习型政党”的特质,为理论创新及百年发展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力量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改革者开始重视女性的权利与自由,"女性价值观与恋爱观"成为热议的话题。在此对凤凰卫视《全民相对论》中关于贞操话题的讨论话语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当前普遍的女性价值观和恋爱观的社会构建,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亚政治"与"新社会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政治学视角的"亚政治"概念作为对"新社会运动"的解读范式.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政治主题、政治形式都发生变化;传统以法定政治体系为边界的政治受到挑战,政治体系必须打开自己的边界,吸纳社会中各种资源从而解决变动世界中的政治问题.作为亚政治的"新社会运动"的勃兴也暗示着政治在变迁中继续转型和成长,政治变迁已不仅体现在政治体系内外政治资源与政治信息交往频繁而导致政治体系边界模糊,而且也体现为政治制度、政治结构的缓慢变革和位移.  相似文献   

16.
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客观梳理和分析了原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版面上的相对自由与版面后的不自由这一双重境遇,对抗日战争胜利前《新华日报》版面及国民党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以及抗战胜利后《新华日报》版面上的相对自由进行了考察,重建了一段复杂而微妙的历史事实,并对形成这种复杂局面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政治不自由必然取消版面上的相对自由。  相似文献   

17.
"重述神话"是2005年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的世界范围内的创作出版活动,其中《碧奴》《后羿》及《人间》是3部以中国神话为母题的小说。无论是早期人们在"射日—奔月"神话中表露的原始自然崇拜,还是"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传奇故事传递的道德训诫,都在当代作家的笔下发生了所指的位移,神话文本的开放特质与自身的美学空间为现代性话语降临提供了多种可能,"权力""性别"以及"身份焦虑"等现代性议题成为作家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剖析文本中的现代性话语建构,观照古典与现代间的对话与共识,才是解读"重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隙.这个裂隙是政治话语、启蒙意识和古典结构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笔者尝试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日本为实现其侵略行为的合法化,制造了一系列试图分裂中国的民族分裂话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构建"一体论"的中华民族话语回击了日本的民族分裂话语,但这种"一体论"话语是以宗族来替代民族。中国共产党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中华民族话语的缺陷,在吸收和借鉴多种话语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体之下多元平等"的中华民族话语。"一体"构成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多元平等"则不仅有效地回应了少数民族争取政治权利的诉求,也消解了国民党"一体论"话语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这套话语体系为其争取抗战胜利赢得了政治主动和民意基础,也奠定了当代中华民族话语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盐铁论》的话语体系表征着西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生态,具有话语传播与文化互为印证的独特性。其话语体系建立在盐铁会议的真实记录之上,又体现了桓宽的文化身份特点与话语取向。"贤良文学"与"大夫"的对话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儒、法两家思想的激烈交锋,是西汉社会政治力量对比的集中表现。《盐铁论》的话语是汉代儒学向广度、深度发展而成为盛世经学的产物,促使儒学加速走向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从其实质内涵来看,其话语体系属于为统治者的现实需要提供思想指导的政治性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