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美好生活的生成与发展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美好生活与城市形态、发展方式密切相关。新时代能充分容纳美好生活要素的公园城市是绿色治理的现实目标。打造绿色空间、完善绿色政策、推进绿色“微”治理、培育绿色文化、科学测评生活质量、形塑绿色人生等,是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以公园城市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绿色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人们基于自由自觉的生存实践所产生的一种总体上幸福的主观体验和积极评价。它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生活、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生活、人民享有优秀文化的生活、人民享有公平正义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它的生成是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实现发展理念的时代升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完善社会治理模式和公正机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十三个地方提到了"美好生活",这是党的历届报告中从未出现过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以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勇毅,力求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制度、发展无法满足需要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美好生活"基于全面而真实的权利正义需要之上的新价值叙事。这种新价值叙事既是"美好生活"的价值期许,同时也是"美好生活"的必然实践逻辑。只有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带来权利、正义等的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才更有内涵、更有境界。只有此,才能拓展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纵深,真正实现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宣言。  相似文献   

4.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实践和现实生成逻辑;其理论内涵立意高远、博大精深,蕴涵着“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民族根本大计”“自然回报”和“决不走老路”等深层次的理论逻辑;不断满足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态诉求,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愿景追求,充分彰显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内在价值逻辑。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坚持”与“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内在逻辑的根本特质与固有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研究方法,该方法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纳入总的历史进程中考察,通过对这种总体性存在的把握,将世界视为一种总体性存在。美好生活需要在总体性意义和价值中历史生成与现实展开,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语境中的当代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存生活状况的社会历史过程,其核心范畴必然呈现出总体性的多维面向。它涉及人存在的根本性维度和实践基础上的历史发展维度,实质是一种共有、共在和共享的总体性存在,完美呈现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智慧诉求和实践路向。总体性方法理路要求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通过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多样化需求的价值选择,不断构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总体性方案;要求以自由时间、社会财富和真正的共同体为实践向度,自觉推进美好生活需要总体性的价值实现,从而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宗旨,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与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理念.分析了美好生活的内容,提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提出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日益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红色育人理念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育人思想的当代创新。红色育人理念生成逻辑内蕴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三个方面;理论特质体现在生成背景的时代性、理论品格的创新性和根本来源的实践性等三个层面;时代价值主要包涵有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党的接班人,有助于加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有助于创新新时代红色育人实践载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活观揭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内涵、结构与发展变迁规律:生活世界是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道德生活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其丰富样态.马克思生活观的理论特质在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深厚的人文关怀、鲜明的辩证唯物性.在当代,马克思生活观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审视和破解生活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新时代"美好生活"思想与马克思生活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因而,遵循马克思生活观的运思逻辑与理论品格,洞察当代生活世界的重大问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有助于破解生活世界的主要矛盾,实现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9.
黄圣博 《东岳论丛》2022,(11):42-46
随着“美好生活需要”这一主题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并引领青年这一关键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亟待解答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实践问题。新时代青年美好生活需要根植于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外化于新时代青年面临的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等现实问题之中。新时代青年仍处在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完善阶段,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应当坚持将现实性与理想性、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引导其美好生活需要观念趋向合理科学、符合时代所需。  相似文献   

10.
黎珍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3(11):147-153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其"以人民为中心—善治—民生"的治理逻辑闭环结构呈现.乡村振兴中治理实践的政治伦理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实践的价值追求是善治;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有着民生的多重内涵并体现着当代民生特质,其治理逻辑从理论、目标、价值、实践等四维向度体现了始于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善治,实现民生的新时代乡村治理逻辑,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逻辑紧紧围绕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