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欧氏距离模型对河南省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省际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进行分析,从省际经济联系角度看,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北五省与河南呈现强联系型,天津、浙江、湖北、陕西和安徽五个省份与河南是较强联系型,广东、山西等12个省份与河南的联系呈一般联系型,海南、贵州、黑龙江等四个省份与河南呈弱联系型,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为最弱联系关系;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角度看,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宁夏、青海和西藏与河南属于强互补型,甘肃、山西、海南和新疆与河南是一般互补型,江苏、浙江、陕西、重庆等13省与河南是一般竞争型,山东、河北、湖北、安徽、辽宁、湖南与河南呈强竞争型。  相似文献   

2.
以长江经济带3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物流能力5类30个指标测算城市交通可达性和信息可达性。运用可达性模型、地缘经济关系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空间联系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宁波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和信息可达性较好,而与西部地区的可达性较差;宁波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地缘经济关系呈竞争性由强变弱的趋势,而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变化趋势不明显;长江经济带沿线不同等级城市的功能性指数整体分化趋势明显。由此提出应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构建城市间便捷的立体综合联系通道,提高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档次,推动城市互补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分布状况,提出合理建设沿江城市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节点城市需要围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形成有效对接、充分融入的新格局。论文基于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测度,开展了节点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类型识别,形成了节点城市的六种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按照节点城市的不同类型,分析其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所面临的四种挑战,形成了节点城市对接融入国家顶层设计的具体路径,包括提升各节点城市的经济开放功能、通道枢纽功能、要素集聚功能、对外交往功能、综合服务功能等。最后从跨区域协调机制、区际互联互通机制、要素保障机制等角度,形成了相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发展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基于数字经济指数,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水平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发展水平由下游向上游递减;数字经济城市等级体系不由经济水平所主导,不完全遵循已有的基于地理空间的等级体系;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呈热点区-过渡区-次热点区-冷点区的"驼峰"状空间分异格局,上海、苏州、嘉兴等城市为数字经济热点区;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信息化水平、城市等级、产业结构显著提高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人力资本作用甚微,意味着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也可以依靠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以实现经济"换道超车"。据此,提出设立机构,制定政策,促进数字经济壮大;打造基地,培育品牌,提升数字经济实力;深化合作,深入对接,创新数字经济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功能联系网络的空间外部性对解释区际互联互助、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产业联系下的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协调发展空间效应:首先,根据城市产业分类及功能特性构建了城市功能结构体系;其次,基于产业联系角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功能网络联系强度,并借助重尾分级法确定网络层级结构;再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空间分布结构、网络密度效率和网络边界效应三个层面剖析各类功能网络结构特征;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城市功能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全域内各类城市功能网络结构形态存在差异,流通和公共服务功能网络呈跳跃式交织联结分布,其余三类功能网络均呈“东密西疏”梯度化递减的网状分布;全域内各类功能联系网络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异性,上游以成渝双核引擎式联动发展,中游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三足鼎立式”轮轴辐射结构,下游呈“一核多中心式”扁平化结构;城市综合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产业联系的分功能网络对区域经济协调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生产功能溢出效应最大,流通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江经济带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该地区的旅游必将有利于促进其经济发展。根据长江经济带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建议改善经营环境,吸引国际饭店集团加盟;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绩效;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质量;规范长江游船经营,促进长江游船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带内各地优势,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以此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在交通设施建设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等问题,应以长江干流为主轴,以长江航运建设为重点,加快沿江铁路、公路及其他交通设施的建设,形成快速、配套、畅通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并配套建设、完善南北纵向辐射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形成高效、畅通、合理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在全球、亚洲地区和周边自然经济区域三个层次上都存在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主要经济伙伴及其所在地区构成中国地缘经济的现实空间,其他地区则是中国地缘经济可以拓展的潜在空间。中国地缘经济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脆弱和对主要经济伙伴的依赖过重两个方面。中国经济在承受其他经济体外部性的同时,也在对外传递着自己的外部性,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冲突颇多。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仅需要从全球层次上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需要借助地区的力量,从亚洲地区层次和周边自然经济区域层次上着手,规划中国的总体地缘经济战略。总体上,中国地缘经济发展应依托三环结构的地缘格局,遵循由近及远的战略思路,以周边自然经济区域的发展推动亚洲地区层次上的地缘经济整合,并进而在全球层次上拓展潜在的地缘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3-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但集聚特征呈现逐步弱化趋势;沿江地区空间依赖性较强的区域从长三角地区拓展到长三角城市群,但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性、综合性发展水平没有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开放型经济受相邻省份的影响较为显著,水路货运量、货物出口额、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铁路货运量、公路货运量货物、进口额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对此,本文从增强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巩固提升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强化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整体联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极,是全国海洋经济最为发达的强势区域,将会在国家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进程中再造辉煌。为此,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认定区域综合优势,确认区域结构优化方向,特别是为区域产业布局作出正确安排,以利于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的成长方向;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海洋经济战略升级;依托优势海洋资源开发,促成海洋优势产业格局;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海洋资产化管理体制,为海洋经济进步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在全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力拔头筹,发挥引擎功能和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持续断流,长江的使命重大。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占有主体地位;“断链”是长江经济带难以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能舍东西而取南北,当尽力联接断链。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重庆市必须实施生态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库区建成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横亘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一个流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经济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体内容.通过对长江经济带所在41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及构成进行定量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分布及空间分异状况,并据此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国研网的国际贸易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提供的HS编码分类下的商品出口数据和各省市统计局系统的产业结构数据,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测量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以出口商品区位商和产业区位商为依据识别优势产业,再依据匹配度和优势产业对长江经济带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集群建设提出建议。匹配度分析显示:除四川、贵州外,9省市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具有相关性,能够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优势产业识别结果是,浙江和江西在打造纺织服装业集群,上海、湖北、重庆在打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群,上海、江苏、重庆在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家电产业集群上具有显著优势。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推进产业和出口之间的互动发展,重视发挥各省市优势产业的作用,共建五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三角经济区各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轴一辐式网络模式”、“城市圈域经济理论”及“发展极”的基本思想,构建了适合长三角经济区3PL发展的基本方式——轴-辐式多极圈层3PL发展方式;建立了物流中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将长三角16个城市分为三个不同级别的发展极和四个发展圈域;提出了长三角经济区各城市分区域、分层次的3PL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长江经济带分为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绿色化两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发展以及二者的互动耦合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层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但是在工业绿色化发展方面,总体发展缓慢,长江上游与中游地区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进而导致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绿色化两大系统在区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差异显著;在空间维度方面,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工业绿色化,还是二者的协调状况,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同时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落后省市与领先省市的差距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三大战略”的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走廊建设引起了广泛关注。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水环境、水生态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框架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选取2005—2014年11省市26个相关指标,预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保护水平。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的水资源保护水平整体较高,而整个经济带水质、水量与水生态保护水平均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连接经济带内分散经济联合体的基础.长江经济带覆盖东中西三大区域11省市,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转型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在生态共治实践过程中,归纳出生态环境共治机制的主体困境、协调机制的利益冲突、协同机制的制度困境是制约其生态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壁垒,折射出其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一体化协同治理机制应从治理主体、治理路径、治理模式出发,充分考量其相互联系与作用性,构建决策、目标、利益、责任、绩效、保障六体合一的完整系统结构,并且实现目标设定、利益协调、监督管控、资源优化、绩效提升、信息共享等功能的融合,才能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具有支撑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演变特征,有利于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压迫-响应机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响应模型,运用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响应系数整体呈"M"字型变化,三个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整体呈西部>东部>中部的排列格局,西部地区内部省(市)差距基本处于扩大状态,东部地区差距最小,各省(市)的城镇化推进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负向影响且各省(市)之间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差异波动减小.2)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呈"东北-西南"走向,其重心主要位于111.78°E~112.695°E,29.288°N~29.673°N之间,重心转移路径为:西北-东南-西南.3)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最开始主要受到生态环境压力及状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城镇化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迫作用凸显后,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仍约束城镇化发展,需从三个尺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强度,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