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政治科学对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科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在美国政治科学领域曾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运用.这种方法把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的这个领域(政治学)变成了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的作用是给希望取得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意识形态的领导提供假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探索中,在对德国为代表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中,始终将意识形态问题的唯物主义究诘作为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他们执守“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根本思想原则,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相互联系界说意识形态的反应机制和社会功能;从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体互生成、互规定的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主体性机制和阶级属性;从社会意识的存在样式及其知、行关系界说意识形态的认识特征和实践性品格。由此,构建了解释意识形态现象的三大向度与九个视角,阐明了理解意识形态的思想原理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社会政治体系都有它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特点和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功能。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过程实际上是人们接受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并与之认同的过程 ,即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1)被意识形态化的政治人的塑造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即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延续过程 ;(2 )霸权理论的形成及其整合社会的过程 ,尤其是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舆情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虽然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就形成社会认同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行为而言,舆情研究为了解社会成员思想状况进而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研究大学生群体舆情的发生及传播特点,能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结合起来,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意识形态要求以及倾向性思潮来从整体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根据微观对象的情绪、言行来有针对性地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立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5.
弗洛姆继承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从社会主体出发以"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为概念工具,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基础。他认为意识形态主要运用社会过滤器即语言、逻辑与社会禁忌来压制社会成员的无意识进而异化社会性格结构,而要消除这种意识形态的压制就要进行社会变革与心理革命,建构一个健全的社会。尽管他试图综合并超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但由于他没有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其意识形态理论最终难以完成建构健全社会这一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互联网与民粹主义的碰撞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风险。就其基本特征而言,网络民粹主义隐蔽阶级特征,突显社会矛盾;有意表现自身,潜在杂糅信息;全球传播流行,各地不尽相同。由此带来了文化、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多重风险。针对网络民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多重风险,提出治理策略:防范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打下坚实基础;警惕网络霸权,为健全网络生态治理体系提供重要抓手;防止社会失序,为扩大公众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给予充分保障。在方法论意义上,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发展与安全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政权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崩溃的危机时期,科学对意识形态的形成起着异常显著的作用。没有意识形态作为基础,社会是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的。科学如何作用于意识形态呢?主要是通过改变世界图景和运用科学的认识与思维方法。在任何社会中,世界图景都是人的初始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建构了关于理想的和可运行的社会制度的概念。“事物的自然秩序”是一切时代的意识形态争论中的最重要论据。早在古希腊首批哲学家(如阿那克西曼德)的著作中宇宙学理论就完成了使社会制度合法化的职  相似文献   

8.
明清鼎革之际,满汉之间政治体制、统治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生活组织方式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满汉文化冲突的主要内容,加剧了顺治和康熙初年的社会矛盾。面对激烈的满汉文化冲突,清初理学既不批判现实,也不反传统,而是致力于社会重建,力图通过合法的渠道,按照儒家的正统模式,重建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并借机恢复自己在意识形态中的独尊地位。在以熊赐履为代表的一批理学名臣真正将理学推向朝廷之后,理学在清朝政治中的影响随之急剧扩大,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清朝政权的指导思想,成为清朝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解决了清初社会政治演变方向问题。在此过程中,清朝政治逐渐完成了从满洲传统政治向中原政治的历史性转型,而皇帝转向儒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使满汉间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民族融合成为可能。与之相应,遗民政治态度从复明到重建的改变,则是清初中国社会由乱到治的标志性政治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源头。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分工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五形态"说的同时,还根据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与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差别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三形态"说的初步表述。这一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基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只有回到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起点,才能真正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子林 《学习与探索》2006,3(6):123-128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意识形态”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肯定性—否定性—描述性三个阶段。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目前通行的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没有膨胀“审美”,更没有空置和淡化“意识形态”,也没有割裂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相反,它彰显了艺术实践的政治内涵———“元政治”。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科学”论述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同时应坚持政治与经济、建设与批判、继承与创新、“德治”与“法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政治中,决定国家特别是大国对外行为的动力,除了安全和经济之外,还有意识形态。与这三种动力相对应的国际政治研究范式应当分别为地缘政治、币缘政治和意缘政治。意缘政治一直伴随着国际政治,经历了隐蔽阶段、初级阶段、高潮阶段,以及新常态阶段。意识形态是同安全和经济并立的、影响国家对外行为的独立要素;在特殊情况下,意识形态还会起决定性作用;作为独立的要素,意识形态还影响决策者对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判定。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深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演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缘政治将趋于弱化,但会有反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培养人们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诸形式的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的思想就是它的对象。人的思想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决定了人们的思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然要进入众多的科学领域,涉及众多的意识形态领域。所以,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理论的说服力,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道德的规范力。充分发挥理论的说服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理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于尔根·哈贝马斯是一位知识渊博、著作繁多的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学生与政治》,《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利益》,《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论社会科学的逻辑》,《社会理论或社会工艺学——体系研究有何成果?》,《哲学政治学的特征》,《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政治小丛书》,《交往行动理论》等。哈贝马斯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他的学说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主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和可能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统一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东方社会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科学的、成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6.
高峰 《社科纵横》2012,(1):22-24
本文从宏观角度考察了建党90年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建设历程,总结出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和思想文化多样性结合起来,坚持意识形态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的统一,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7.
杨昕 《社科纵横》2014,(11):23-26
当前,面对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挑战,要有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必须着重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主导性与社会思想多样性,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理想化和世俗化,意识形态发展中的继承、借鉴与创新,意识形态建设与宣传中的辩护与批判、泛化与淡化,学术问题、政治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制度经济学探讨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制度性功能、成功意识形态的特征、在维持国家稳定中的作用以及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学者对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解读主要涉及意识形态与理性选择的关系、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内在机制及功能限度、意识形态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等.此外,学者们还对诸如意识形态起源、意识形态产生差异的原因、意识形态成本等问题做出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诠释.总体而言,我们对于该理论引介和阐释较多而应用较少,其实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弥补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理论重政治与社会功能而轻经济与管理功能的不足,可以用其来分析中国很多的现实问题,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制度变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认同是执政党进行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价值的复杂环境之中.对这一价值体系的认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价值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政治方向、民族性质、时代特征以及道德标准.它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整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政治学的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是基于社会─—建立在对抗与冲突之上的人类共同体─—最高利益,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规范,对于社会的重新组织。社会的最高利益是政治现象的运动所围绕的核心。它具有阶级性与公共性两重性质,而且是不可直现的形而上存在。为此,标榜经验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现代政治学,只能从经验材料中归纳、抽象出政治表面的共性,不能真正把握政治现实的脉搏,并在理论上陷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对立而不能自拔。政治学只有摆脱实证主义现念的束缚,将研究奠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最高利益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政治现实的深层本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