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到西方逻辑三段论水平。  相似文献   

2.
刑事法律论证的逻辑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三段论是刑事诉讼中控、辩、审三方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法律论证模式,其背后的逻辑基础是什么,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根据传统观点,法律三段论的逻辑基础是直言三段论;演绎逻辑基础论者主张演绎逻辑是法律三段论的逻辑基础;反演绎逻辑基础论者基本上否定了逻辑在法律审判中的作用。现实主义法学派的反演绎逻辑基础论观具有片面性,法律三段论应有其逻辑基础,应以非单调逻辑作为逻辑基础,用缺省规则表达无罪推定规则,重新修订传统法律论证理论,探讨刑事法律三段论的逻辑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3.
因明,梵文Hetuvidya的意译,古印度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含有知识、智慧、学术等义。因明是佛教从印度古典逻辑中发展出来的逻辑系统,除研究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外,也包括探讨认识活动的形式、过程、结果,以及判断知识真伪标准的量论。因明也被分为印度因明和藏传因明以及汉传因明,文章就藏传因明的发展与特点来阐述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大陆汉地因明研究的总结,从历时性来看,是由因明教学式研究发展到因明的义理研究,前者是为培养因明人才的因明教学成果,后者是对于汉传因明文本所做的逻辑研究。从来源看,汉传因明研究的三大主流为:接续民国时期逻辑式因明研究而展开的研究、基于汉语语系下的藏传因明研究和日本因明研究。未来汉传因明研究除需要在汉语、梵文、藏文、日文等多语种下展开外,如何以“诸子集成”的方式研究唐代因明集释及唐代学者佛学注疏中的佛学论证研究,是一个亟待开展的重大选题。唐代因明集释应以《因明正理门论》为原典,选取《因明入正理论》和唐代学者的因明成果,借助于“扎根理论”方法做文本田野工作;唐代佛学论证研究则要在鉴别非因明文本基础上,对唐代佛学著作做因明分析。   相似文献   

5.
在因明的性质这一问题上,学界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因明就是逻辑,另一种观点则对此坚决予以否认。其实,后者是从狭隘的形式逻辑的角度立论的。如果从其论证方式与论证结构来详细考察,因明是一种典型的非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6.
在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学术界走了大半个世纪的弯路.不少因明研习者从20世纪初起便丢掉了唐疏的优良传统,学日本、学欧美、学印度,照搬了许多错误结论.舍尔巴茨基的<佛教逻辑>认为,从古正理、古因明的五分作法到陈那、法称的新因明始终是演绎的.这有两个错误:一是拔高了古正理、古因明的五分作法,否定了陈那的贡献.二是用法称因明来代替陈那因明,否定了法称的贡献.印度学者威提布萨那的<印度逻辑史>用后起的法称才提出的三种正因(自性因、果性因、不可得因)来解释和代替陈那的因三相规则,完全混淆了历史文献,错解了两位因明大师的历史贡献.此外,日本文学博士大西祝的<论理学>,也对我国的因明研究发生重大影响.百年来国外的因明研究者大多数不了解汉传因明的历史地位,对印度佛教因明的两个高峰有着种种误解.唯有充分地认识到汉传因明对陈那因明的正确解读,才能避免百年来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7.
在近、现代,对汉传因明与逻辑三段论作比较研究,成就最著者当推四十年代出版的陈大齐的《因明大疏蠡测》。迄今为止,无出其右。但总观本世纪汉传因明与西方逻辑比较研究之水平,仍然差强人意。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因明典籍晦涩艰深,要得其确解,不能不经历一个不断探讨、逐步接近的过程;另一方面,我国近、现代多数因明论著所运用的不少逻辑观点是被误解了的,例如:不懂得从全称肯定命题推出特称肯定命题必须以假定主项存在为前提;不明白全称的直言命题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中的一种类型可以相互  相似文献   

8.
教育社会学研究存在微观与宏观两种取向.前者关注行动,多以符号互动论、俗民方法论为代表,强调教育中的微观行为研究;后者关注结构,多以功能论、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为代表,主张对教育的结构以及功能作出整体性的解释.然而,目前较多研究在采用两种研究范式时,要么过于关注微观细节,要么过于强调整体结构的决定力量,都未能真正突破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整合,更遑论完整的理论建构.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社会学想象力"不仅是一种心智品质,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所强调的在宏观理论不同层次和微观经验材料之间穿梭的观点,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宏观和微观取向的范式整合提供了可能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逻辑的第三次传入导致了汉传因明研究的逻辑转向。比较和解读成为中国学者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模式。前者的研究焦点是三支式与三段法的同异性比较,主要结论是因明详密不如逻辑但独具特色。后者则对三支式赋予新的解释,形成的主流观点是:因明论式具有演绎兼归纳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玄奘开创的汉传因明是"百年中国因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了印度佛教因明的三个不同阶段,揭示汉传因明是解读陈那因明的一把钥匙。第二部分评述了百年来国际因明学界对陈那因明的错误解读对我国的重大影响。第三部分陈述了本论作者的一家之说,说明与美国理查德·海耶斯教授的陈那因明研究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并揭示梵、汉、藏因明文献所反映的因明义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文辩     
正善于譬喻的韩非子用"盖房子"与"制弓箭"两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论证不可脱离实事的道理:"范且、虞庆之言皆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现观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大都按照西方思维范式的"三段论"哲学逻辑来阐述研究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在矛盾就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概念后,按忽视质变的形式逻辑推演开去,最后导致某些理论本身远离实际,以至于面对大量的教育学难题出现了文辩辞胜而专家失效的现象。最近我国学者翟玉忠先生提出复兴中国古典"名学",并将这一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无逻辑论的主张并非始自今日,但近年来这一主张却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当今秉持中国古代无逻辑论者,既有承继以往学术界类似观点的一面,又有基于对近代以来的比较逻辑研究进行反思之后得出结论的特点。梁启超是对中国名辩、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首次进行系统比较的学者,他第一次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有逻辑"。在新的学术背景下,重新翻检梁启超的相关研究,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有逻辑"这一命题的原始含义,化解当今中国古代无逻辑论者对20世纪众多学者关于三大逻辑比较研究之成果所提出的挑战,均具有借鉴价值。同时,这种新的回顾,对于如何推进中国古代逻辑研究,如何使中国名辩、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比较呈现新的气象,亦无疑会指出一种路向。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研究模式中,通常将<墨辩>"三物"类同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认为"辩即逻辑",形成了"墨经逻辑"的基本推理程式,即"三物论式".实际上,"三物"是一种认知事物的认识模式,有其内在的逻辑行程,即:察类,循理,明故."三物"以论辩的方式来完成人们对事物认识,揭示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辩证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古因明到新因明在论式的结构上面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喻支,古因明五支论式的证宗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喻的经验直观作用实现的。而陈那不仅从因三相的角度完善了三支论式的论证规则,而且更加强调了喻支的功能意义。法称的"离喻"论式也并非绝对的通过去喻来构造一个形式主义的二支论式,仍然是以开悟他者为目的。正是基于佛家文化内涵的立场,对因明论式的评价就不能依据西方逻辑话语及其论证规则,而是要回到因明论辩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  相似文献   

15.
略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进程中的"礼失求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失求野",是近代中国主张仿西变法的一种思维范式,具有相当普遍性和比较完整而严密的逻辑结构。它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并对这一进程产生了巨大作用,且至今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是因明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陈那新因明体系是演绎推理,还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或者既不是演绎推理,也不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而仅仅是类比推理(根据其结论是或然的而看作归纳推理的一种),这是因明与逻辑比较研究中带根本性的大问题。我在1989年全国藏汉因明学术讨论会上递交了《陈那新因明是演绎推理吗?》一文,从陈那新因明的整个体系出发,论证他的因明论辩逻辑的推理性质是最大限度的类比推理,从而修正了我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从本世纪以来因明学界至今还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该文收辑在即将出版的《因明论文集》中)。姚南强同志在《复旦学报》1990年第六期上发表了《论陈那新三支式的逻辑本质》一文,对我的看法提出了异议。这对活跃因明研究是有  相似文献   

17.
库恩的"范式"与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和波普尔证伪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种以"不可通约"的"范式"为核心概念的新的科学革命模式,描绘出了一幅基于范式及其变革的既区别于逻辑经验主义"逐步累积式",又不同于批判理性主义"不断革命式"的科学发展动态图景。这为我们深入研究理论创新的机理提供了一种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解读"马克思哲学观"应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哲学的一般性规定,揭示了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属性等,确立了哲学与非哲学的边界;第二个维度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的本质、特性的反思,明确了自身哲学的理论品质,突出了实践性、主体性、阶级性等本质特性,从而区分了自己的哲学与别的哲学学说之别;第三个维度是他人对马克思哲学解读所形成的各种"观"。在此,我们认为,有三种解读马克思哲学的范式:即"文本清理"范式、"现实之路"范式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视野中的管见"范式,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外延。文章认为,"马克思哲学观"的研究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与理念支撑,因此,研究"马克思哲学观"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反三段论是“人们日常思维实践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推理。本文运用现代逻辑的方法 ,就它的定义、种类、有效推理式及其内在结构、推理规则等作了全新的探讨。特别是给出了全新的定义 ,把反三段论分出三个种类——充分条件反三段论、必要条件反三段论和充分必要条件反三段论 ,并对其内容、有效推理式和内在结构作了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以来,《墨辩》研究有用西方学术为依据而成就的"新墨辩",如《墨辩》的科学思想、《墨辩》的逻辑学等;也有欲建立一个"逻辑"学科,基于此学科比较西方逻辑、中国逻辑、佛教逻辑之同异,如虞愚基于"论理学"学科下的因明、中国名学、逻辑比较研究;还有不少学者用因明理论解释《墨辩》,如张纯一的著作《墨子集释》中的《墨辩》研究、谭戒甫的著作《墨辩发微》等。从张纯一、谭戒甫的《墨辩》研究看,就因明而言,具有整体性,是与唯识学连为一体的;就《墨辩》的因明研究而言,是碎片化的,是剪裁"百科全书"《墨辩》的因明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