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3.
4.
胡雁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73-75
共同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各国对其成立条件的规定均与单个人犯罪不同。主要对内地与香港刑法中有关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即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以及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和理论探索,以资两地刑事立法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颖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39-42
刑法谦抑性主要经由日本刑法学理论导入中国。刑法谦抑性概念产生于刑法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争斗过程中,旨在维护个人自由同时防止刑法异化成为恣意侵害人权的工具,其理论渊源根植于欧陆启蒙主义的刑法思想理念。刑法谦抑性本质上是人们对刑法的一种价值诉求,是一种理念、思想或精神。 相似文献
6.
7.
8.
陈劲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3):6-9,23
大陆法系的刑法体系可以说是对一个个刑法信条加以整理、整序而成的信条学体系。刑法信条学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由于真正信条的实定法依据的尴尬,仅靠真正信条尚无法构筑起犯罪论体系,只有不真正信条与真正信条一道才能构筑起刑法信条学体系。然而,刑法信条学也有其不足,需要我们推进对刑法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61-16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条款将“曾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受过党纪处分”作为“其他较重情节”并给予刑法评价。党纪处分首次被赋予刑法意义,这不仅源于当下中国反腐败实践的客观需要,更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伦理和刑法责任主义的理论考量。以《解释》相关条款为例,对“党纪入刑”条款适用要以刑法教义学为基本方法,厘清“曾”“党纪”“事实同一性”和“贪贿数额”在具体刑法适用中的含义,运用体系性刑法解释方法,实现刑法人权保护和犯罪惩治的价值衡平。 相似文献
10.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38-48
根据法教义学解释,"为他人谋取利益"属于犯罪构成的客观要素内容。主观要素的观点有其历史原因。"为他人谋取利益"要素对受贿罪构成具有全面影响力。其主要功能就是对入罪进行限缩。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认定的司法解释,将客观行为与意思表示并列,在逻辑上发生错位。以推定代替事实证明,对犯罪事实采取"二次推定",违背了证明规则。"事后受贿"的规定明显超越文义和立法含义,是典型的越权。应当慎重对待受贿罪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1.
日本刑法结果加重犯中的共犯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邦友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4)
在日本,由于学者所持共犯理论根据不同,以及学者的立论角度不同,结果加重犯的成立范围迥异,这样对行为人的处罚结果自然也会不同。对于理论研究而言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司法实践而言,这种情况就不利于司法实践的操作,可能会出现同罪不同罚,会使得刑法应用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2.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34-43
严格来说犯罪黑数的准确数值也许永远无法获得,但是现有国内外犯罪黑数问题研究成果公认的是犯罪黑数存在的客观性及其数量的庞大。这就为我们怎样看待刑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刑法是社会秩序得以正常维系的核心力量吗?由此引出的刑法的宣示性特征需要我们加以认识和把握,同时,在人们对待犯罪的态度等问题上都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论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本质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高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4):86-90
在作为规范学科的刑法学当中,犯罪的本质只能是刑事违法性而非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刑事司法;其内容既包括行为在客观上与法的秩序相违背,也包括行为人本身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存在罪过并具有归责可能性。刑事违法性中所指的“法”应指法律规范而非法律条文,指实定法而非应然法,指具体的法律规则而非抽象的法律原则或公共政策。相对于社会危害性而言,它是一个真正完整的、规范意义上的法律标准;在司法的意义上,它是犯罪成立的惟一条件。 相似文献
14.
马荣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2):63-67
由于没有先弄清犯罪本质与犯罪本质特征的关系,故国内刑法学至今还在回避犯罪本质问题,对犯罪本质特征也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看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犯罪本质是犯罪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着犯罪本质特征,而犯罪本质特征则是犯罪本质的外在体现;立于犯罪构成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和刑罚的目的与功能,犯罪本质应是犯罪人之于社会秩序的极端蔑视态度,而立于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犯罪本质特征应是应受刑罚惩罚性。 相似文献
15.
曹绍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6):55-58
文章从分析基本概念入手,界定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并对国内外关于计算机犯罪概念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分析了我国计算机犯罪刑法立法现状,提出了计算机犯罪刑事立法的调整范围和立法形式,以及对计算机犯罪罪名的设置、行为方式、刑罚方法等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对计算机犯罪的刑法完善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刑法语境下的网络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3):93-95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犯罪活动也如影随形,日益狡猾猖獗,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使得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制成为各国的焦点之一。鉴于此,笔者立足刑法的视角再论网络犯罪的法律遏制一文,从探析网络犯罪概念角度,考虑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给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等带来极大便利,同时将网络犯罪带来的负面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邓定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19-126
包容犯是法定的一罪和加重的犯罪构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罪数形态,在我国新刑法中存在多处包容犯立法例,其和结合犯、吸收犯、牵连犯等一罪的形态存在差异,对包容犯应依法按照包容罪名的加重构成论处。包容犯立法例存在一定事实和逻辑上的依据,体现了立法者对公正和效率的追求,但包容犯立法例也存在不少弊端。刑法学界应在对包容犯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比较论证的基础上来探讨这种立法例的存废。 相似文献
19.
周明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19,31
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其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和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研究刑法的机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刑法的机能有两个: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在现代社会,作为"公民自由大宪章"的刑法,其根本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缩限国家肆意的刑罚权,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人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当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发生冲突的时候,应首先考虑人权保障机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