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主义的"科学论"以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为出发点,走向了方法论上的两种人类主义——逻辑经验论的方法论不对称性原则与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对称"性原则,二者两极相通,陷入反映论意义上的表象主义困境。科学实践哲学中的本体论对称性原则消除了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在方法论上实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对称,由此走向了实践建构意义上的生成论,它使科学论不仅摆脱了表象主义的困境,而且还展现出一种新的科学观——生成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后人类主义赋予物质以能动性,使我们在人类与物质共舞的舞台——实验室研究——中去探究科学及其哲学问题。实验室研究所带来的不仅是我们与世界之间双向建构的事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思考"应该如何建构"的价值问题。这样才能使科学研究沿着正常的途径发展,使自然与社会之间处于和谐的共生、共存与共演的耦合关系中。这就是在高科技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人类主义所展现的科学的深刻的政治、经济与伦理的内蕴。  相似文献   

3.
超人、原罪与后人类主义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人类主义是当代西方科技界流行的一股重要的理论思潮,企图依托当代高科技突破自然人类的生理极限,追求永恒的生命与无限的智慧,本文结合西方宗教的原罪意识,从生命伦理角度探讨了后人类主义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4.
我们正在经历后人类社会转向以及后人类学术爆炸。在众多后人类思想运动与学派中,罗西·布拉伊多蒂提出了“后人类批判理论”这一新型话语,力图在轻率乐观与技术悲观之间取得平衡。该理论三个基质分别为:第一,拒绝“封闭”的思维体系;第二,反对形形色色主体观(人本主义、泛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等);第三,充分考量当代情况,特别是全球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的快速变化、科学-技术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风险等。在此基础上,布拉伊多蒂提出一种建基于新唯物主义一元本体论的游牧主体观,它以佐伊为中心,强调具身性、关系性、横向性和肯定性,拒绝同一性与他者性的二元逻辑,强调差异的积极性,呼吁建立基于集体感与责任感的后人类伦理,呼吁未完形的“我们”共同携手生成世界。  相似文献   

5.
生态主义的核心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是一种防范式的理论观念,是为了约束日益强大的人类力量对外部自然的破坏。在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具有一致性,但这种一致并不表明两者处于同一方向上,毋宁说,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是两者的桥梁,只有在这一大的趋向上才达成一致性,而实现这一趋向的路径和机制却大相径庭。由于后人类出现在后现代之后,我们可以认为,后人类观念是后现代观念的某种进展,而后现代则成为后人类的先导。在生态主义观念上,我们就能够看到两者的中继关系。然而,依靠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渡过后现代与后人类之间的桥梁之后,我们马上发现了两者的分歧,后现代生态主义更多是观念上的说服,以克制技术发展的负面作用;而后人类则通过技术将人类发展重心从外部转向内部,改造人的身体,部分消解人类向外部扩张的能量,从而可能达成人与自然生态的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中,视角主义成功的例子之一是罗蒂的实用主义。罗蒂是从分析哲学营垒转向后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的。罗蒂把哲学同文学连结在一起,主张以文学取代哲学,故他标举“文学文化”与“解释文化”。文本主义代替唯心主义,成为20世纪的现象。所有的理智活动都是治疗疾病。后现代文化是治疗性文化。唯心主义的灭亡,导致浪漫主义的复苏。随着浪漫主义的衰落,偏爱和欲望在解释学理论中取得胜利。奇趣和蓄意为人类行为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7.
技术观是人们在技术实践中以及对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共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技术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反思。西方技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再从建构主义走向实践哲学的演变过程。本质主义技术观假定,在技术背后存在着先验的本质,因此基于不同的本质设定可以把本质主义技术观分为工具论和实体论;建构主义技术观否认先验本质的存在,强调技术活动的价值渗透性,将技术看作是社会建构之物、是技术逻辑与社会内容的汇聚。技术是历史变动性和历史恒定性的辩证统一,是自然维度与社会维度有机结合,技术实践的研究路径可以整合技术工具论与技术实体论,吸纳技术建构论的合理内核,提供现代性批判的新维度,代表着技术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拉图尔在新作《面对盖娅》中提出了新气候体制,进一步推进他关于行动者网络的思想,他以“行动波”这一概念,激活了物质过程,提出能动性在于环境与生物体的联合。然而,拉图尔此举无疑是抹除了物质过程和生物体的区别。我们必须在行动者与能动者之间作出区分,前者是有意向性的,而后者只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利害关系。针对拉图尔在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中试图化约科学与宗教的做法,我们需要认识到,否证的力量相较实证同样不容忽视,所谓事实是在社会、政治、科学等多重辩论与争夺中建构起来的。更应该警惕的是,拉图尔划分的所谓“地族”与“人类”的对立,在擦除了一切权威、民族、国家之后,各方势力互相竞争与消耗,并不会真的带来任何积极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N.K.杰米辛的科幻小说三部曲“破碎的星球”就像是拉图尔思想的一场具体的实验,小说中的意向性地球,以及极端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情感力量的博弈与争斗,都能看出拉图尔的方案是极具危险性的。承认生物体不同于物质过程的特殊性,创建新的框架,发起所有生命形式的团结,打开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建立联盟的契机,或许才是一条更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拉图尔在新作《面对盖娅》中提出了新气候体制,进一步推进他关于行动者网络的思想,他以“行动波”这一概念,激活了物质过程,提出能动性在于环境与生物体的联合。然而,拉图尔此举无疑是抹除了物质过程和生物体的区别。我们必须在行动者与能动者之间作出区分,前者是有意向性的,而后者只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利害关系。针对拉图尔在科学与技术的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中试图化约科学与宗教的做法,我们需要认识到,否证的力量相较实证同样不容忽视,所谓事实是在社会、政治、科学等多重辩论与争夺中建构起来的。更应该警惕的是,拉图尔划分的所谓“地族”与“人类”的对立,在擦除了一切权威、民族、国家之后,各方势力互相竞争与消耗,并不会真的带来任何积极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N.K.杰米辛的科幻小说三部曲“破碎的星球”就像是拉图尔思想的一场具体的实验,小说中的意向性地球,以及极端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情感力量的博弈与争斗,都能看出拉图尔的方案是极具危险性的。承认生物体不同于物质过程的特殊性,创建新的框架,发起所有生命形式的团结,打开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建立联盟的契机,或许才是一条更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汉文 《国际论坛》2013,(3):1-5,79
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本体论、方法论和历史实践的反思,深刻批判了传统理论中的物质决定论、国家中心论和霸权主义色彩,丰富了地缘政治的分析层次和研究领域,对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与传统理论相比,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在学科建设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政策操作性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1.
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治理理论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对当前世界各国在回应新的治理挑战中所采纳的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公共管理方式的总结.治理理论的支撑性论点和概念包括:网络管理理论,即将治理的核心任务看成是管理网络;授权理论,认为有效治理的关键是恰当的授权机制;社会解释理论,以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差异为研究起点并认为这种差异是治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侧重于合作如何达成的伙伴关系概念和社会资本概念.治理理论的启示在于:首先,治理要求扩大地方决策的范围并重新定义地方政府的角色;其次,面对新的挑战,公共管理者需要掌握新的管理技能;最后,治理理论及其对应的管理方式提供了全球比较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古代美学遵循客观主义的范式,以对美的本质的探询作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在客观事物的属性上寻求美的本质,从根本上遮蔽了美的精神属性。这种客观主义范式的美学观念在西方古代美学中经历了自然客观主义、精神客观主义和神学客观主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隐喻无论是在战略管理学的理论构建还是实证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种战略理论,如竞争定位理论、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制度理论、战略演化和复杂性理论等都有其潜在的隐喻;这些隐喻归属于不同的范式,可以被用来解释组织战略现象,并且具有实证意义。同时,多范式的隐喻比单一范式的隐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因而,基于多隐喻整合的战略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此外,隐喻及其整合在战略学术多样性和战略实践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习惯于从思潮入手,追问主义,不太关心支配着思潮交替的范式.由此导致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偏爱一味跟风,追求“接轨”,自主性缺失.外国文学研究的深化,要求我们守持自觉的“外位性”立场——高扬主体性,尊重差异性,追求对话性,着力涵养超越思潮更替而包容多种范式的眼光,着力培养沉潜于文本而建构作品的能力,着力提升由作品的文学世界而进入跨文化交流的学养.  相似文献   

15.
再现、记忆、复原——欧美创伤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创伤研究历经一百多年,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主要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如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创伤经历.创伤的真实再现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记忆颠覆、修正西方正统历史、揭示边缘群体真实创伤历史的功能,以及如何帮助创伤个体或集体走出创伤构成欧美创伤理论研究关注和争论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催生了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和信贷四种传导渠道。如果传导机制变量对货币政策做出准确反应,那么央行可以把传导机制变量作为货币政策选择的一个中间目标。虽然理论模型无法直接证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绩效有影响,但是若干经济危机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货币政策失效的案例中,我们都能发现传导机制变量没有对货币政策做出有效反应。而在这些案例中,政府对传导机制变量的直接干预对恢复货币政策有效性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何增强货币政策在防范危机方面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于古希腊以来的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效应,以及后来西方文学教育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分析,以期对我国目前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中"文学教育"的衰颓有所反思,并对我国各大学目前进行的通识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德伦理学已经发展为一种与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相抗衡的道德理论。其复兴的动机是对现代道德哲学以及当代社会的道德现实的不满,有着特定的时代诉求。经过许多当代哲学家的理论建构,美德伦理学成为了当代西方伦理学理论中引发众多哲学家的关注与争论的崭新理论。  相似文献   

19.
基于西方学界关于语言学的重新定义和以19世纪初期为西方语言学学科历史起点的断言,西方语言学发展表现出渐趋明显的科学倾向,这一倾向可解释为科学范式。西方语言学(史)中存在三种科学范式:"‘科学(的)’语言学"、"语言科学"以及"语言学中的科学主义",代表了西方语言学由于所及问题和研究途径的不同而形成的学术流派。三种科学范式由前向后发生过范式转换,基本上是沿着语言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与演进路径序次发生的,即"‘科学(的)’语言学"范式支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语言科学"范式贯穿结构语言学的演进历程,而"语言学中的科学主义"则凸显于生成语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论维度,注重人类怎样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改变自然界,它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维度,它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开展形式、程度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交织,这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不断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透过辩证思维来把握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为我们透察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特性寻觅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