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庆社会科学》2021,(6):153-154
王紫潇、陈继红在 《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撰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对"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清晰的逻辑进路.在历史逻辑上,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确然践行;在现实逻辑上,它是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逐利性倾向的实然超越;在理论逻辑上,它是对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应然选择;在实践逻辑上,它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本然印证.故而,从生成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的形成和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形式上它是对"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这一改革主旨的集中表达,在内容上其所彰显的四重逻辑也"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体现出鲜明的发展性、规律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显然,从逻辑生成的视角起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群众力量.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全面领导新时代一切工作的价值立场和行动指南,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来自唯物史观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定性,群众路线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民本文化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涵养;科学内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执政理念、发展理路、评判标准、奋斗目标;通过牢记初心与践行使命统一,制度建设与制度教育并举,舆论引导与网络治理齐抓,使这一思想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指导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话语为党和政府同人民关系提供了新的政治宣言、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的继承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话语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抓手;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话语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结构严谨,贯穿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之中;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话语由于其生动性,形成了脍炙人口的金句,与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话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是通过对资本追求利润本性和资本运行逻辑与生态危机关系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支配的全球权力体系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指导下的技术使用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生态危机,资本物欲至上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会进一步强化生态危机.只有构建以反对资本逻辑为宗旨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通过劳动创造幸福观和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克服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及其意识形态,构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完整内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归宿以及如何看待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上,同"深绿"思潮和"浅绿"思潮存在着根本区别.他们分别代表了以抽象的伦理生态共同体思想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维护资本的利益还是反对资本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立起来还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摆脱具有浓厚的以资本与西方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束缚,坚持把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技术运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掌握历史主动的主体性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人民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实社会关系阐释人的本质,基于群众史观阐释人民主体立场,基于物质生产系统阐释人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以人民为逻辑起点的本体论建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和人的现实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6.
黎珍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3(11):147-153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其"以人民为中心—善治—民生"的治理逻辑闭环结构呈现.乡村振兴中治理实践的政治伦理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实践的价值追求是善治;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有着民生的多重内涵并体现着当代民生特质,其治理逻辑从理论、目标、价值、实践等四维向度体现了始于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善治,实现民生的新时代乡村治理逻辑,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逻辑紧紧围绕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从与自由主义的比较视野来看,"中国梦"生发的逻辑起点为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它谋求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基本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梦"建构的理论支柱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立场,它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有规律可循,并坚持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救国梦"的破灭则为"中国梦"的生成提供了重要历史经验,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当下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属性,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人民性的理论逻辑来源于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接续。人民性的实践逻辑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打江山,还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领导人民守江山,更在新时代领导人民壮江山。在新征程上,要以人民性为根本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人民幸福为出发点,以人民奋斗为动力,以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阐释和时代回应,有其自身的现实逻辑:顺应新时代我国国情面临的新变化,适用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契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鲜明宗旨。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要坚持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支撑、激发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构建和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振兴模式、推动和拓宽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帮助群众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振兴新路子,切实解决农村群众致富难题,确保乡村振兴振到点上和振到根上,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10.
“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继承与发展。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需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方面逻辑进行整体诠释,全面把握该主题的时代内涵和战略布局。城市发展自“物本”到“人本”的理论逻辑,在认识和价值两方面深刻阐释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自“时间”到“空间”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国城市发展变迁过程和城市治理全球视野的契合点,不仅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遵循,而且为解决世界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实现了城市发展自“愿景”到“现实”实践逻辑的转变,也诠释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