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蒋英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3):1-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基于中国近百年以来的特定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定现代化目标创造出的重要政治制度.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这一制度的形成与成熟完善,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彰显的规律性,政党制度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性,政党制度运行的合理性和政党制度国家治理绩效的有效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的主要来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背景下,这四重来源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实现整合,以共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增强其优越性的解释力与说服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具有说服力和传播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话语体系,从而在学理上阐明它对世界政党制度与政党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吕佳翼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3):22-29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具有如下六大特点:一是立足实际、独立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与其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立在一致的方法论基础之上;二是从经济一维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领导等多维,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益全面;三是从以生产力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再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向马克思主义价值旨归的回归;四是从本质到本质要求本质属性本质特征,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渐深入;五是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实现了从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再飞跃;六是从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到借鉴西方,再到自主建构,体现了理论上的创新能力和思想上的自我主张.这既是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更是对发展着的实践的不断总结和提升,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张帆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4):26-36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4.
制度优势又称制度优越性、制度自信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教育是个老话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结果,另一方面为制度优势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以理论自信培育制度自信,将理直和气壮统一起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在“四史”教育中坚定历史自信,感悟制度优势;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以“中国之治”伟大成就印证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价值;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标识,在比较中确证制度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6.
党的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地位、作用、评价标准的总体看法和具体态度.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论演进的内在需要和实践活动的深刻变动彼此印证和相互推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将其置放在不同的历史坐标上来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话语逻辑和演化规律;要在理论的不断生成和构建过程中彰显其鲜明品格和独特魅力;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获得历史启迪和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7.
8.
张洪瑾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3)
党的制度建设系统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客观规律,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开创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而党的制度建设系统化又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党作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冷向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12-116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走向成熟的标志。制度治党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实践来源、经验积累和文化根源。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重经验。新时代,制度治党对全面从严治党有着重要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0.
岳鹏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5):1-6
从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始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期间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的建设社会主义现实需要继续探索和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提出和发动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不同寻常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跃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0-24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非常关注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历史证明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确立 ,在思想上和学术领域里才能获得自由解放与巨大进步 ,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认真总结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经验 ,深刻领会党的知识分子方针政策 ,对于学习、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切实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2):200-213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百年来意识形态演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形势、意识形态规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梳理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等四个意识形态重要发展演进阶段.基本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捍卫党对意识形态绝对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保障、坚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演进理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根基、坚持意识形态斗争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性相协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指引、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源泉等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革命话语向社会主义建设话语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时代自我更新与发展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丰富意识形态价值、纠正意识形态偏向、引领意识形态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意识形态最强合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进路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它的形成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也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创新理论进行整合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对这个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日臻完善的过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23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复兴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辛亥革命的发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四次历史性总结,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90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保持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性,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壮大的百年进程,就是其立足不同时代审势、识势、谋势、造势、用势的过程,按照历史发展逻辑,经由因势而生、据势而成、借势而为、顺势而兴、应势而强、乘势而上六大阶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掌控百年发展之势,从根本上讲就是形成和践行了伟大建党精神,尤其注重了自身建设和尊重了百姓意愿。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力量与主体力量的关系,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全力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荣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
百余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 :中国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抉择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以中国国情研究为基础 ,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在改革开放中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难题的两次回应 ;面向 2 1世纪 ,中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拓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进一步把握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大趋势 ,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张有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15
从世界政党的演进来看,一个政党的兴衰,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与时俱进则兴,不与时俱进则衰。共产党人在人类社会中横空出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出现的。共产党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曲折,则是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所致。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要求、准确判断形势、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分别解答中国共产党“如何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两大问题,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经济理论分为4个阶段:(1)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以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通过土地革命等,使人民得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解放;(2)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以计划经济理论为依据,大力发展工业化,加快步伐恢复经济、维护国防安全,通过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保障人民安全,并逐步改善人民生活;(3)1978~201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全新概念,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等,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飞速发展,逐步摆脱短缺经济的状态,使人民收入大幅提高;(4)2012年至今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目标、方式的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改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看作统一的整体,致力于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经济理论以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为基本原则,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原则,带领全体人民共建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9.
李忠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4):5-14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历史使命,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要推进中国的现代化。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明确地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不懈追求,把它当作新时期的中心任务,摆在新世纪三大任务之首,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出科学的选择,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立足现实国情,把握世界趋势,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实施,认真研究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总揽全局,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提高了驾驭现代化进程的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