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绿色税收、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来揭示技术创新在三者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2)绿色税收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绿色税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有间接的抑制作用;(4)在绿色税收对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中,技术创新均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理论,选取2006~2016年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化水平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城市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雾霾污染浓度增加会加剧本地区的雾霾污染程度。(2)总体上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与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中国各地级市雾霾污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呈上升趋势。(3)从地理区位和城镇化推进模式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和推行集约型城镇化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雾霾污染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雾霾污染之间仅呈简单正向相关关系,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和粗放型城镇化模式不会加剧雾霾污染。  相似文献   

3.
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探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的关系,不仅为理解FDI如何影响环境提供新的视角,而且丰富了环境规制的研究领域。在Copeland与Taylor模型框架下,将雾霾污染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及规制效应,进而揭示FDI影响雾霾污染的内在机理,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采用联立方程模型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FDI、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的关系进行检验,并进一步运用门槛回归模型考察FDI引致的雾霾污染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1)FDI对雾霾污染有双重效应:其通过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加剧雾霾污染,而通过技术效应改善雾霾污染。(2)环境规制在改善本地FDI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同时,倒逼污染型FDI转移到邻地,阻碍了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技术进步,不利于全局环境治理。(3)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在总体上不显著,但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受环境规制的影响;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FDI对雾霾污染产生先加剧、后抑制、再加剧的影响;当非正式环境规制强度跨越一定的门槛,FDI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由"污染避难所"效应向"污染光环"效应转换。(4)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非正式环境规制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进而改善雾霾污染的更关键的因素。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分类环境规制、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的协同努力下,能充分发挥FDI的环境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4.
刘伟  未良莉 《南都学坛》2024,(1):118-124
基于2012—2021年长三角地区的相关数据,构建数字贸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贸易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数字贸易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直接的促进效应;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助推数字贸易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数字贸易发展对长三角制造业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撑和参考,对长三角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辽中南地区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要求的重点区域,以2016年辽中南城市群PM2.5日均浓度为雾霾污染测量指标,运用AR模型分析了雾霾的持续性特征,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ISM模型讨论了城市间雾霾污染的相互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间雾霾污染存在较强持续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方向为从北向南,以沈阳等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溢出;城市群内一个城市雾霾浓度的提高,会对周边城市产生冲击.辽中南地区的联防联控应考虑城市之间雾霾污染的相互影响,合理设置雾霾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调整产业布局等手段,可以产生更有效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运用全域自相关检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布及显著性检验,实证研究2004—2014年中国各省份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演变;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空间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的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形成了高低两个集聚区域,低污染物排放集聚区正在由东部向东南部扩展,高污染物排放集聚区正在由西北部向东北部扩展;(2)环境规制强度、技术创新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阻碍作用,表明中国目前的环境规制确实存在“绿色悖论”,技术创新并未激发波特假说的“创新补偿”效应。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环境质量,中国并不存在“污染天堂”;(3)环境规制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间接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也就是说,本地环境污染受本地环境规制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大于受相邻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本地环境污染受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本地的工业化水平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2011-2018年中国32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地区所在城市的22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对试点地区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对试点地区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作用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城镇人口集聚等机制产生,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抑制雾霾污染的效果并不显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对试点地区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在第三年治霾效应开始显现,随着实施时间增加,治霾效应愈发显著。经济水平低地区、南方地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雾霾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分析环境规制约束下重污染产业转移对中国实现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影响效应;探究环境规制约束下重污染产业转移对本地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影响;根据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的特点,提出"寻找污染天堂"式转移和空间邻近式转移两种模式,并分别验证重污染产业以上述两种模式进行转移时,对周边地区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工业发展与雾霾污染脱钩,且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有助于增强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的雾霾脱钩效应;(2)高环境规制地区重污染产业外迁对低环境规制地区雾霾脱钩影响不显著,但如果两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差距拉大将导致高环境规制强度地区重污染产业外迁对低环境规制地区雾霾脱钩强度的负面影响;(3)重污染产业遵循空间邻近转移模式,由于雾霾污染具有强空间扩散性,导致周边地区重污染产业集聚或外迁均对本地区雾霾污染脱钩产生影响,但如果本地区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则会敦促周边地区重污染产业外迁至更远地区,降低周边地区重污染产业向外迁移对本地区雾霾脱钩强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绿色技术进步缓解雾霾污染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3—2016年中国270个地级市的绿色专利与PM2.5浓度年均值数据,采用S-GMM和动态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绿色技术进步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雾霾污染与绿色技术进步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本地绿色技术进步显著降低PM2.5浓度,而邻地绿色技术进步不利于本地雾霾污染问题的改善。稳健性检验结果强化了基准回归得到的结论。要确保雾霾污染得到根本治理,需要进一步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市场环境,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升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雾霾污染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治理难度大的特点,其发生原因及治理路径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雾霾的产生会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而近年来中国以高速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快速提升,有文献开始讨论高铁建设及交通可达性提升对经济产出、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影响,但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未见文献讨论高铁及城市间交通可达性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将交通可达性纳入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首先从要素配置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三个方面提出交通可达性影响雾霾污染的理论假说,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框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计算城市间的公路、普通铁路及高速铁路出行的最短交通时间作为交通可达性的量化方法,利用中国大陆283个地级城市MODIS及MISR中PM2.5浓度的栅格数据,对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及城市雾霾污染指标进行空间相关关系检验,检验交通可达性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讨论模型的内生性及异质性,并进一步分析交通可达性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间的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与雾霾污染间存在倒“U”型关系,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验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的强力支撑,而贸易开放则是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根据产业结构变迁所表现出的矢量特征,从数量、质量和合理化三个维度刻画了中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状况,并基于空间β收敛模型,利用1999—2018年中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收敛特征及贸易开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在数量、质量和合理化三个维度下的转型升级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贸易开放促进了产业结构在质量维度下转型升级的收敛,但加剧了数量和合理化维度下转型升级的发散;贸易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主要对产业结构在数量维度下转型升级的收敛具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收敛速度在东部地区的质量和合理化维度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数量维度下更快,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维度下的收敛速度均有明显加快;贸易开放的收敛效应主要在东部地区的质量维度和金融危机之前的质量维度下更为显著,贸易开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收敛则主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质量维度下更为显著。因而,应加快全局性战略举措的制定,增强地区间的空间联动性,充分发挥贸易开放的扩散效应,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劳动力质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质量能够强化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第二,高等教育规模会抑制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质量能够强化高等教育规模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第三,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和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向的直接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向的直接效应,无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第四,不同地区劳动力质量的调节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教育角度要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提升教育质量并行;从地区发展角度中西部地区要增强就学地粘滞作用,提高就业吸引力;从国家政策角度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强化政策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对邻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明显空间距离衰减边界,即300千米之内为正向溢出,300千米之外空间溢出系数值下降,省界对空间溢出效应存在阻碍作用;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地区及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收入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基于此,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消除数字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发挥数字技术的辐射带动、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4-2016年中国161个城市PM2. 5和PM10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演化。并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空间层面,分析了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全国和各区域雾霾污染月均值变化轨迹呈U型,即夏季最低,冬季最高,春季下降,秋季上升。(2)中国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即存在空间集聚;(3)中国城市的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雾霾污染区域一体化态势明显。(4)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程度逐步下降,城市空气质量好转,城市雾霾污染的差异呈缩小趋势。(5)从全国层面来看,经济增长、公共交通运输强度、第二产业比重对雾霾污染产生显著的正的影响,信息化、绿化水平对雾霾污染产生负的影响。(6)从区域层面看,各种因素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有所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引入时变工具变量,细致探讨了制造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能源消费展开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通过技术进步抑制了雾霾污染,异质性分析表明,以专利表征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在低能耗地区显著存在,且作用效果更强,而在高能耗地区该机制并不显现;空间效应分析表明,雾霾污染具有空间上的溢出效应和时间上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现有FDI对地区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通常忽视自主创新能力,造成对FDI溢出效应估计的偏差。以长三角地区22个城市2002—2010年经验数据为基础,运用动态面板数据估计得知:FDI溢出效应整体上表现出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负向影响,但自主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作用。模型引入交叉项后发现:FDI通过技术外溢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协同影响效应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本土企业技术吸纳能力将是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世20多年以来,总体贸易利益增长固然惊人,但增长背后存在着巨大的空间不平衡性,区域协调的问题随之而来。通过构建包含省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能够量化分析省级贸易利益,从贸易利益源泉角度研究贸易利益的空间分配问题,进而刻画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模型分析表明:(1)入世以来各省份贸易利益空间分配不均并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由促进竞争效应和选择效应导致的;(2)内循环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外循环,并且二者在地区间也存在差异,东部省份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省份,内循环对外循环的促进作用亦是如此;(3)劳动力人口、人均GDP和本地临界边际劳动需求越高,贸易成本越小的省份,单一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 2016、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 282个地级市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探究了基本公共服务对农业转移人口空间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集聚特征。本地公共服务综合水平是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集聚的重要因素,本地的教育投入和医疗卫生投入对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空间集聚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地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和教育投入对周边地市存在显著为负的外溢效应,人口要素竞争存在“以邻为壑”现象且内陆城市的公共服务空间溢出效应高于东部沿海及周边城市;而医疗卫生投入只在中西部地区对邻近地市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公共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空间衰减特征的地理边界限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构建邻接矩阵,利用莫兰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自相关性;构建空间误差模型,实证分析了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多集聚在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相似的城市之间,还伴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技创新的发展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正向影响;政府制度安排和城市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提升其运输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大城市交流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间水平溢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导致的产出变动,表现为集聚和扩散,共同的合力就是水平溢出效应。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别对以"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表示的聚集力、以"市场拥挤效应"表示的扩散力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修改后的西科恩(Ciccone)模型,2008年285个地级市数据,对水平溢出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对区域聚集有作用,其中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更明显,市场拥挤效应对区域扩散有作用,但是聚集经济产生后,发达地区的要素流出始终小于要素流入,即水平溢出始终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