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川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车,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壮举,更是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两路"精神,展现了一代代交通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默默奉献的奋斗精神和军民团结的友爱精神.把"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管理育人"的育人模式中,能增强"两路"精神的吸引力、感染力与亲和力,发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育人功能,锻炼新时代学生的坚强意志,助力交通类院校学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是我国交通史上的丰碑.在修筑、养护和运输过程中,"青藏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红色精神,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三个特别"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和"两路"精神,三者一脉相承.研究阐释"青藏线"红色精神,对建设青海精神高地、推动新时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在青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基于完成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二者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领航作用.科学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打造"思政课程"全程育人闭环、共筑"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提升教师队伍"战斗力"三方面提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育人整体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党和国家基于完成新时代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考量,二者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领航作用.科学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涵、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打造"思政课程"全程育人闭环、共筑"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提升教师队伍"战斗力"三方面提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升新时代育人整体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各级教育机构都明确提出高校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一种通过具体课程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是当代"立德树人"的有效构建途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也必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如何在各种课程教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我国当代高校教育参与者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本文以高职体育课为基础范例,就体育课程中构建全面的思政模式,探索"体育思政"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育人新方法,做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育人新格局的构建想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总目标的要求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线融合、同向同行模式建构成为了落实协同育人教学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之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之中,高校思政教育却存在着师生观念、课程融合和制度建构三方面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文化育人;提升教师素养,坚持协同育人;挖掘隐性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作用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阐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二者同向同行作用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二者同向同行作用的原则.通过增强"三全育人"理念,构建二者同向同行作用系统,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8.
"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挖掘"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所具有的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凸显体育教育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而且也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本文归纳总结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以及融入"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着重研究了高校"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从而挖掘"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中的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育人意识、育德能力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艺友制"具有灵活和效率两大特征.通过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构建多样化主题的"课程思政艺友群",可以提供高校教师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选择."课程思政艺友群"相当于新型"课程思政学习共同体",不仅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能帮助高校完善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加强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强化全员育人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医药学专业基础课,"药理学"蕴含着许多课程思政元素.文章对"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要求和重点目标进行了探讨,认为"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过程以及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德医风教育、深入开展法律法规教育以及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则是其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8.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