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湾区形象既是湾区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促进湾区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应用原创开发的湾区形象评估模型,从经济引擎、政府治理、协同发展三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公众感知形象特征进行内涵解析,对性别、教育程度与居住地等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湾区形象进行群际差异分析.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评价与监测的长效机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湾区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深化湾区协同发展形象的内涵与体制机制创新,挖掘和利用好湾区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文化纽带,重塑公众的粤港澳大湾区身份认同与区域标签,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方面工作的需要.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应用原创量表,对公众视角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进行了具象解读,为湾区形象塑造与传播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但同时,大湾区也存在着很高的治理规模和治理难度,凸显了跨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协调平台,联合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合作能力,这从国家战略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提出了建设更强有力联通机制的跨区域合作要求。  相似文献   

3.
透明、便利、法治的营商环境是湾区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效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实现从区域性湾区向国际大湾区跨越和升级。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一政策背景,系统识别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一流湾区在营商环境上所存在的外部差距,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在营商环境上的内部差距,并综合归纳营商环境建设的国际先进经验,最后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已经纳为国家发展战略,其所担负的战略使命是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发展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建设枢纽,对世界经济具有主导作用的大湾区。以世界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数据为样本,选取湾区经济、人口、土地、资金和人力等指标,采用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方式探究湾区整体水平竞争力,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内部11个城市之间相关要素的协调发展基础,以探讨大湾区的内部聚合状况,寻求实现兼顾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内部聚合的系统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正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其本质上是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和创新能力最大的区域,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条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加快形成以内生增长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深化粤港澳三地创新合作和推动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涵盖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的大湾区建设进入加速轨道。韩正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因此,在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所囊括的城市具备强大竞争力,并不意味着它的建设将会畅通无阻。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知名湾区成功经验,如纽约湾区效力深远的城市战略规划体系、旧金山湾区卓越的对外科技创新吸引力、东京湾地区成功突破资源贫瘠和土地狭小等掣肘的产业错位布局能力等,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同时,凸显先锋特色城市的"火车头"角色和改善湾区的政策与营商环境,则是加强与国际湾区合作的两个全新着力点。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知名湾区的"借鉴与合作"复合互动模式,也将成为引领"全球城市时代"发展轨迹的活跃因素。  相似文献   

8.
南沙不仅是国家级新区与自贸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在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之际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与活跃性、制度环境的多元性、中心体系的动态变化性三大独特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下,南沙则具有深水岸线、几何中心区位、土地发展空间和省会副中心的四个独特点。在深入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及南沙独特性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通过交通联系和产业关联的双链接建设第四代港口、构建十字型轨道交通中心、携手港澳深化对外开放、共筑美丽湾区的四大发展策略,作为南沙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作为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是国际经济版图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承载着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使命,成为打破内地与港澳协同治理困境、真正提升民心融合度的重要契机。以环境监察体制为切入点,对粤港澳环境治理中的预防、监督、救济一体化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力求破解"一国两制"下跨法系环境协同治理的困境,推动运动式环境监察向规范化督责监察的转变,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监察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开展和深化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人文湾区",为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总纲和指引,是未来大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和亮点。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地理、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是粤港澳区域的核心大都市,引领着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和未来,仍然可以挖掘与发挥潜在优势,在大湾区建设中继续发挥核心大都市的引领作用。分析了香港在国际竞争优势上的现状与潜力,明确了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与作用,提出香港应考虑积极融入国家相关战略和规划,联合深莞穗促进资源整合,共同开拓市场发展空间,加快打造与完善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品质的大珠三角都市圈。  相似文献   

12.
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璟 《城市观察》2021,(1):23-34
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成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其意义重大.遵循"核心概念内涵界定—现实困境分析—路径分析—选择与策略"的总体思路,基于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构建"颠覆性创新价值网—数字经济平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分析范式,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如何重构产业创新生态,促进颠覆性创新价值网的建立.研究表明:颠覆性创新价值网构建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数字经济平台战略是路径选择;以机制体制改革和政策、标准供给为动力,构建大湾区颠覆性创新生态价值体系,并以数字经济发展促大湾区价值网建设,可实现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A San Francisco Bay Area "speed" sce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旅游目的 地品牌是旅游目的 地竞争的内核,已成为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只有根植于当地生活方式,基于目的 地、客源地和竞争地的比较分析筛选出的关键基因而塑造的目的 地品牌,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案例地,以地格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植于当地生活方式萃取大湾区的旅游品牌基因.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品牌构建需基于"岭南文化""国际都市""包容创新""购物天堂""中西合璧""世界滋味"等核心基因层展开,可通过旅游地格因子重塑湾区生活方式进而维持品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高度包容开放是世界一流湾区的共有特征,对外开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实现跻身世界一流湾区行列的目标。本文基于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等多个维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在2010-2015年间的对外开放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且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对外开放水平处于上升通道,而且显著高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对外开放水平表现出了总体分化、局部趋同的特征。为此,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功能、借助广东自贸区开展制度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以及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和新动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张昱  陈俊坤 《城市观察》2017,(6):5-13,2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对外开放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开放性是湾区经济的重要特征,本文构建了湾区经济开放度比较的基本体系,并据此对包括粤港澳湾区在内的四大湾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认为,粤港澳地区已经形成发展为世界顶级湾区的开放型经济雏形与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但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发展应更加强调经济效率、开放均衡性、内部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志明  林琳  李健敏 《城市观察》2021,73(3):153-164
准确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要素禀赋优势,是顺利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客观要求.本文采用要素禀赋系数和要素结构指数,测度2009—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资本、劳动力及技术三类生产要素的要素禀赋优势情况.结果发现,肇庆、江门、珠海和惠州在资本要素上具有绝对优势,肇庆、珠海、深圳、江门和东莞在劳动力要素上具有绝对优势,而深圳和东莞具有显著的技术要素绝对优势.进一步从比较优势来看,澳门、肇庆和香港的资本要素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东莞、深圳和江门的劳动力要素比较优势相对凸显,而深圳、东莞和佛山的技术要素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8.
林彬 《城市观察》2021,73(3):28-37
国家治理因其治理规模与负荷,存在组织效率下降的问题,而风险社会下灾害的衍生性和跨域性却明显增强,带来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跨区域沟通难题.其中,横向府际协同是提高应急协同效能的重点,横向府际应急协同的信息是如何流通的问题有待揭示.通过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激发府际信息流通的分析框架,厘清不同府际协同模式间的差异,并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域联动实践进行考察,发现激发横向府际应急协同,需要构建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协议互助、会议协商的信息流通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是"契约式协同",需中央引导、自主参与,核心是制定合作规则,通过平衡收益调动参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查婷俊 《城市观察》2021,72(2):21-36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互补机制,对于寻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产业升级的驱动力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根据测算的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升级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其次通过对比粤港澳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结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利用产业优势互补作为区域内部的产业升级驱动力,最后,利用动态集聚指数的实证分析,具体研究了2009—201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聚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从实证结果看,尽管各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集聚情况都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但从产业结构相似度的角度看,这些城市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优势互补的空间,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可以进一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