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西格伯格的动态行动逻辑中,行动的后果具有传递性.切拉斯发现,行动后果的传递性在逻辑上会导致日常行动推理上的不可接受性,于是他提出了"行动传递怪论".在广义逻辑悖论的视域下,行动传递怪论其实是一种悖论.对于行动传递悖论,最直观的解悖方案有两种:一是限定推理的范围;二是加入语境因素.根据RZH解悖标准:限定推理范围解悖方案不满足充分狭窄性,也不满足非特设性;而语境解悖方案的特设性也过强.故两种解悖方案都不太令人满意,对于行动传递悖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确证悖论的构造过程表明,它本质上是关于信念(假说)合理接受的认识论悖论;对其解悖史的系统考察可揭示各类代表性方案均明显依赖某些认识论因素。在充分挖掘确证悖论之认识论意蕴基础上,可通过修改主流方案所默认的逻辑上的确证等值条件,在认识论上消解确证悖论,并对这一消解给予有力辩护。  相似文献   

3.
作为伦理学与逻辑学交叉性研究课题的道德悖论方兴未艾,多年研究足以证明它是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因为本质地涉及"悖论"这个逻辑学核心概念,学界多从其与逻辑悖论的关联考虑问题,但关于道德悖论的界定始终存有争议。从严格逻辑悖论三要素观点,尤其是悖论性结果由以导出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考察,道德悖论具有较低的悖论度,应将其定位于一种类悖论困境。尽管如此,道德悖论仍分有逻辑悖论的解悖方法论价值,从而可作为伦理科学创新的杠杆。  相似文献   

4.
知道者悖论是关于日常知识概念的严格意义的逻辑悖论。新近出现的两种解悖方案以知道者悖论在可证性逻辑与证明逻辑系统中的重构为基础而得出。这两种新型逻辑系统是独立于解悖而被建构的,因此,从RZH解悖标准来看,对应的两种新方案较好地满足了非特设性要求。艾格基于可证性逻辑提出的解悖方案拒斥知识的真实性原则,这意味着放弃柏拉图经典知识定义。所以,从RZH解悖标准来看,这种方案没有较好地满足充分宽广性要求。迪恩和科克瓦基于证明逻辑提出的解悖方案拒斥统一芭坎公式,而该公式对应的认知规则正是安德森提出的方案所要拒斥的,因此可以构成对后者的一种支持。  相似文献   

5.
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与次协调逻辑解悖方案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悖论观,二者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重大差异:(1)对悖论中所包含的矛盾认识不同;(2)解悖思路不同;(3)对悖论产生根源问题认识不同;(4)解悖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级程序语言的普及与发展,源于程序语言的计算机病毒越发肆虐。悖论与计算机病毒在直观层面并无交集,但实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关联。在形式上,两者通过集合理论息息相关;在内容上,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也具有类悖论机制;解悖方案的探索与解悖标准的确立对反病毒机制的研究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面对说谎者悖论的众多解决方案时,依据一些标准对其进行分门别类,有利于把握解悖方案的整体脉络。然而,随着对意义、有效性以及语篇的新认知等都被用来解决说谎者悖论,新近发展的一些解悖方案并不能被旧的分类标准很好地分类。新的分类标准应当能够将这些新的认知考虑进来,这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悖论的性质,另一方面有助于寻求更为恰当的解悖方案。  相似文献   

8.
悖论的研究经历了并经历着从概念界定的争论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再到方法论问题讨论的过程.揭示悖论之语用学性质的语用学概念的提出,为悖论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悖论的语用学性质集中体现在概念定义所使用的“公认”一词之中.但也正是“公认”一词最容易被误解或忽视,从而造成对整个悖论理解上的差异.悖论的方法论研究不仅限于解悖方案的研究,而是贯穿于悖论发现、分析与解决的全程.悖论之语用维度的讨论本身就是悖论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广义悖论研究形成和推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绿蓝悖论,西方学界有代表性的解悖方案主要包括语言主义方案、贝叶斯主义方案和证伪主义方案。我国学者陈晓平教授独立地提出不属于三种方案的消除主义方案。根据该方案,绿蓝悖论所涉论证中某个牵涉证据陈述的前提并不成立。我们从两个方面提出批评意见,认为该方案并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解悖方案。  相似文献   

10.
确证悖论是逻辑中的一个重要难题,近来关于确证悖论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但终究未能令人信服地解悖.由确证悖论联想到认知心理学中的卡片实验问题,考察卡片实验与确证悖论的相似点,就会发现其根本问题的一致性.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确证和条件推理,发掘其哲学基础,考虑关涉(Aboutness)问题对确证悖论解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悖论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心理学在实践中把悖论作为心理治疗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悖论心理治疗。传统的心理治疗努力减轻或消除当事人的症状,而悖论心理治疗则是要引发或扩大症状,通过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相互转化来达到治疗的目的。Adler与Frank率先将悖论思想运用于心理治疗中,而Bateson等人则进一步对悖论治疗加以技术化、策略化,使得悖论治疗更易于操作。不过,关于悖论的机制和效用则需更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悖论的拟化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悖论问题的研究中 ,正确地地区分严格悖论和非严格悖论 ,对悖论问题的解决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非严格悖论的一种重要类型 ,“悖论的拟化形式” (imitationofparadox)作了探讨 ,指出拟化形式实质上包括三种类型 ,一 ,如张建军先生所言 ,缺乏“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 ;二 ,缺乏“同等有力的逻辑证明” ;三 ,同时缺乏前两者  相似文献   

13.
伯特兰悖论对概率论的经典原则——无差别原则提出了质疑.通过对伯特兰悖论进行拓展,并构造类伯特兰悖论,可以清晰地展示伯特兰悖论的推理结构,并发现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伯特兰悖论的构造过程混淆了变量本身的概率和变量相应的函数的概率.与变量相关的不同函数的概率可能是不同的;并且由于函数的不同,各种值的概率都是可能的,具体概率值的多少是由函数的性质决定的.伯特兰悖论严格的推理结构存在不同的前提条件,得出的结论并不会导致矛盾,因此伯特兰悖论不是悖论,它不能对无差别原则形成质疑.  相似文献   

14.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伦理的根本逻辑需满足两大价值条件:一是建构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价值关联性;二是以普遍性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使个体性复归于普遍性。伦理悖论的道德哲学本质表现为伦理建构的可能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互联网的交往本性及其公共性建构,天然地带来了伦理建构的新可能。公共性建构汇聚起碎片化的个体,不仅生成经验层面的网络社群,而且内在地自然过渡为价值层面的网络共同体,造就了个体性向普遍性的价值提升,因而潜藏着伦理的意义。但共同体并不等同于伦理实体,网络共同体自身建构过程呈现出"个体主义"和"精神真空"的伦理难题,未能将普遍性作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因而又携带着伦理有限性的基因。有"形"无"实",互联网交往的伦理建构深陷悖论之中。如何走出悖论,是互联网时代伦理生活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同其他精神产品一样 ,新闻产品也是商品。但由于新闻商品的党性、公共物品特性、新闻商品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以及新闻商品造成的受众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新闻市场上新闻商品不能进行纯粹的商品化运作 ,这就是新闻商品的悖论。本文通过分析新闻商品的特征及其悖论 ,结合目前新闻市场运作的特点和缺陷 ,表明作者对此状况的担心。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对新闻商品及新闻市场运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意外考试悖论是认识论上的一个经典悖论,它的提出直接对人的"认识"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先前有大量的文献探讨这一个悖论的解决方案.回顾意外考试悖论的各种形式和部分解决方案,以及对于这些解决方案的一些质疑,指出这一些解决方案的不足.鉴于索伦森构造了新的悖论来反驳克里普克的解决方案,于是建立一个公理体系来验证索伦森悖论的合理性,并且基于这一个公理体系讨论其中每一条公理的可行性;同时提出拒斥"知识蕴含真理",引入变量和用更复杂的逻辑系统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来对它们的优劣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法治追求正义与权利保护,要求对行政权予以严格的立法与司法控制;而社会现实有强烈的效率需求,希望行政权积极广泛地发生作用.无法律行政,作为这一对矛盾的产物,在各国普遍存在.我国由于行政法制建设起步较晚,无法律行政现象更为突出.要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对无法律行政实施法律控制.文章对无法律行政的内涵、特征、类型进行了概括,并对无法律行政的法律规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用数字化虚拟的方式实现了绝对平等和绝对自由。但互联网的绝对平等用数字编码消解了一切不平等,绝对自由突破了一切界限和底线,普遍化的虚拟在虚拟化伤害的同时又将虚拟的伤害现实化,由是形成了平等悖论、自由悖论和"虚拟—现实"悖论。三大伦理悖论产生的终极根源在于,自由、平等和虚拟缺乏最高价值的约束和引导,以及主体及其责任感的彻底丧失——主体死亡了。悖论得以发生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只是全体的一部分,只有以全体的最好状态——至善——为最高目的、标准和约束条件,才能最大程度地限制悖论的生成逻辑;同时,必须重建主体,自主地把互联网中的每一分恶视作是自己的所思所行,由是形成责任意识和行动,并做出真实的善行。1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两湖平原地区农村出现大量"有才无德"村干部,成为乡村治理中的悖谬之处。农业税取消前,县、乡和村干部因收缴税费形成坚固的乡村利益共同体。在税费收缴中,乡村干部常常难以用合法手段对"钉子户"进行有效治理,"有才无德"村干部可以依靠乡村混混以暴力收缴税费和提供村庄公共品,则有其比较"优势"。"有才无德"村干部这一悖谬现象,反映出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局部弱化,农业税取消后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