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四喻”看纳兰性德诗词中的“多民族凝聚”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表现手法。作为清代满族著名诗人的纳兰性德,在其创作的诗词作品中运用“四喻”手法抒发了“多民族凝聚”倾向这一主题,从而构成其诗词抒情的主流。本文阐述了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的具体形式,辨析了“四喻”手法在表现这一主题所起的作用。文章认为,在纳兰性德诗词中,“多民族凝聚”倾向是抒情的主流,而“四喻”则是认识这一主流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词派纷呈,词学极盛。纳兰性德虽未开宗立派,标举词张,但散见于他的诗词作品、杂识笔记、书信序文中的词论观点是清代词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可以梳理为以下三个方面:尊词体、重寄托;主情致、崇境界;显个性、求独创。  相似文献   

3.
有关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科尔沁诸旗,索伦诸部的问题,由于史料缺乏、记载简单、措词含糊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困惑于学术界,成为众说纷纭的问题.人们争论的焦点是:纳兰性德是否有过第二次东北之行;此论点如若成立,那么其东巡的中心任务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真正解决,对于我们研究纳兰性德本人及其清初的民族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纳兰性德确实有过第二次东北之行,此行的具体任务是宣抚内蒙古科尔沁诸旗和索伦诸部.为此,本文试图根据纳兰性德本人的作品及相关的史料对上述诸点作出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4.
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主要以纳兰性德与卢氏的爱情和与顾贞观、曹寅、康熙三人的友谊为线索,以"梦"为形,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等舞美技术将汉民族传统题材现代化表达,凸显浓厚的汉民族人文精神。本舞评主要从舞剧的舞美、舞姿、舞意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人生若只如初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浪漫至死的纳兰性德。  相似文献   

5.
《思旧赋》是向秀为了悼念被司马光所杀的嵇康、吕安而作的一篇抒情短赋,其文并序虽只有寥寥几行,却寄托着作者对昔日友人的无限哀思和他作为一名士人不得不隐饰自己的情感而走向与政治合作的无奈。全文字字血泪,掷地有声,令读过者莫不为之慨然而叹,抑郁感怀。  相似文献   

6.
《思旧赋》是向秀为了悼念被司马光所杀的嵇康、吕安而作的一篇抒情短赋,其文并序虽只有寥寥几行,却寄托着作者对昔日友人的无限哀思和他作为一名士人不得不隐饰自己的情感而走向与政治合作的无奈.全文字字血泪,掷地有声,令读过者莫不为之慨然而叹,抑郁感怀.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博览》2021,(6):22-25
3月28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百年百事赋》编辑委员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第四次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百事赋》中的140篇作品进行终审.主办单位负责人和编委:闵凡路、廖奔、何东君、郑伯农、赵德润、薛庆超、张存寿、顾晓华、许新、赵立凡、龙协涛、张国才、袁志敏、王德艳、王曙章、柯金锋、王旭斌、于福生、黄楷、戴丽娜、李成等出席...  相似文献   

8.
文化简讯     
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和承德满族文史研究会第2届年会,仲秋在承德举行。年会上宣读了10余篇学术论文。承德师专山庄研究室汇报了《热河志》标点、校订工作。两会顾问溥杰、溥任、端木蕻良、金肇野、任英、于岱岩分别赴会、题辞、赋诗,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9.
康熙二十一年春天和秋天,纳兰性德两次东巡科尔沁和索伦,是清初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在《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科尔沁诸旗、索伦诸部考》等文中,我对于纳兰性德的第二次东巡进行了考证。在本文中,准备对于第一次东巡进行考证,然后把两次东巡联系起来考察。 两次东巡的性质是不同的。第一次扈驾巡幸,第二次是奉使出塞。但是,我们对于“扈驾”不能理解得过于机械。所谓“扈驾”,不一定是皇帝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皇帝在出巡途中,有时也会把某个随行的侍卫派到某地去执行特殊任务。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在他苦短一生所创作的七百多首词中,边塞词多达八十余首,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值得一提.纳兰性德笔下的边塞景物元不流露出浓浓的羁旅愁思和兴亡之感,同时,他在边塞词苍茫壮阔的境界中注入清新婉约的情思,在历代边塞词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清初词坛名家纳兰性德生活在一个鼎盛的王朝时代,其煊赫的家族背景,绝世的个人才华以及顺畅的仕途生涯,使人们习惯的认为他一定会成为一个盛世之音的歌颂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的词作中更多流露出的是与其身世、家族、王朝乃至整个时代完全相悖的哀婉感伤之音。事实上,他的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十分广阔深远的社会现实原因和内在曲折的精神因素的。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人生经历的了解,从其所处的时代氛围和家族背景、独特的个人情感经历、来自汉文化的熏陶以及身处羁旅仕途的困倦之感四方面进行阐释,从而得出纳兰性德感伤情怀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朝鲜《李朝实录》中关于“明珠之子往战大鼻鞑子”的记载以及关于“大鼻鞑子”与“鱼皮鞑子”关系的记载,是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在邻族史籍中的反映。 有些人推测:所谓“大鼻鞑子”,只能指俄国人,或专指清初侵入我国东北的沙俄哥萨克人。我们认为:这样“望文生义”的解释未必是符合原意的。  相似文献   

13.
晁补之咏物词数量并不多,但在继承传统题材和歌咏方式的基础上也不乏拓新之作:其咏梅词常常表现自我深刻的人生体验,物我合一,提升了咏物词的境界 至于咏海棠词及其他咏物词篇多因袭传统而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14.
赵云  成燕 《民族学刊》2023,(9):59-66+159
近年来,数字经济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供给、传播、展示、管理等重要环节赋能作用突出,被公认为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探究四川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本文遵循“理论研究-现状测度-赋能效应-发展路径”的研究思路,对文旅产业融合进行系统化论述。首先,以数字经济为时代背景,以四川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单一化政策建议研究转变为多元化实证研究;其次,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明确测度对象、构建测度模型、建立评价体系、现状水平测度“四步走”,测度了四川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程度;再次,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测度数字经济对四川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直接赋能与间接赋能效应,进而探究数字经济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最后,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提出数字经济赋能四川民族地区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至成将军是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侗家人,他是贵州省唯一的开国上将,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之父”。他一生写下100多首诗词,有回忆战斗历程的,有追怀首长和战友的,有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有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有以事寄情的,有咏物言志抒发人生感悟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本文拟对将军诗词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研究。1、杨至成将军100多首诗词作品都属于旧体诗词。这里所说的旧体,实际上指的是仿古体,尽管杨至成在家乡小学、省农业学校和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和业余时间,读过大量的旧体诗词,深受其熏陶。但是,他对旧体诗词作品讲押韵…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他自幼好学,过诵不忘,能骑射,善书法,工于诗作,尤喜填词。清初词坛分为两派,他的好友朱彝尊和陈维嵩分别是两派代表。陈派尊崇苏东坡和辛弃疾,词凤豪放雄浑;朱派尊崇姜夔、张炎,工力深厚,句琢字炼,格律严谨、醇雅清空,有形式主义倾向。纳兰性德自立于两派之外,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认为“花间词如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的词风,向称"哀感顽艳",而思想消极颓丧。思想发展与词风形成紧密联系词作是思想的艺术记录,思想知道词风形成,在由踌躇满志到心灰意冷的痛苦转变过程中,思想与词风始终统一。  相似文献   

18.
屈原赋的民族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屈原所作的赋,既是至可珍贵的文学遗产,又是至可珍贵的民族学遗产。中国上古的民族学资料原是非常丰富的,可惜多已失传。言之无文,其行不远,是失传的原因之一。包含在屈原赋中的民族学资料至今没有湮灭,无疑是得力于言之有文。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民族政治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媒介变革的赋能。然而,既往研究在探讨印度教民族主义何以取代世俗民族主义、印人党何以击败国大党的动因时,对历史拐点之处的“媒介变革赋能”却较少触及。事实上,受益于对“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追求,印度国内很快就完成了从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转向网络媒介的变革。正是这一变革的赋能,使得“电视+印地语”“网络+印度教”先后成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复兴的重要技术平台。正是依托这一平台,使得印人党可以有效动员“识字率低且方言众多”的广大印度教教徒,抢占全印最大“票仓”,进而击败秉持世俗民族主义且对新媒介适应性严重不足的国大党,开启全面执政的历程。简言之,媒介变革的赋能,是印度民族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20.
2014年HAU夏季刊“人类学理论”曾发表过提姆?英格尔德(现为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主任)一篇名为“关于民族志的讨论已经足够了?”的文章。下面这篇访谈录正是编辑苏珊?麦克杜格尔就此文章及学界的反应来访谈英格尔德后写就的文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