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乔雪 《民族学刊》2022,13(6):117-123, 150
钢琴艺术指导是声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声乐艺术完整性以及艺术性的重要元素。中国早期的民族歌曲是由从事劳动、狩猎、放牧等集体劳动的人们创作的,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民族歌曲改编是人们结合现代美学和现代创作手法,对原生态民族歌曲作品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具有强烈生活气息、艺术性以及装饰性的声乐作品。声乐艺术与钢琴艺术的有效融合,能够充分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以及外延。好的钢琴艺术指导能够充分表现音乐作品情感的丰富性,甚至可以弥补歌词与演奏者声音的不足。在新时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民族歌曲的发展正面临青黄不接的状态。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钢琴艺术指导在中国民族歌曲中的改编和应用进行研究,旨在强化中国民族歌曲的音乐表现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民族声乐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演唱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理论和优点,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包含科学性、民族性,能够引领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歌歌唱艺术。本文围绕民族声乐演唱的情感进行分析,提出情感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运用情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民族声乐演唱中京剧唱腔的引用成为目前民族声乐发展中的一大亮点。通过对京剧唱腔的借鉴与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也进一步传承了我们优秀的国粹京剧艺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京剧唱腔与民族声乐演唱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对比,对民族声乐演唱中京剧唱腔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分支,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新艺术歌曲集第一卷中第一首歌曲《静夜思》的音乐元素进行分析,让读者从中感受中国古诗词歌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古诗词歌曲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歌唱艺术是当前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歌曲演唱活动中,情感表达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的意义为研究对象,首先详细分析了情感表达对于歌曲演唱活动的重要作用,其次指出了将二者进行良好融合的策略,帮助歌唱者可以在自身演唱活动中更好地将歌曲演唱与情感表达相结合,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  相似文献   

6.
美声唱法源于西方,是西方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我国的音乐领域后,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音乐演唱形式,并且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高水准的音乐演唱艺术家,对推动我国音乐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声演唱在发展过程中,受本土化演唱影响较大,演唱人员普遍存在咬字吐字不清问题,影响着美声音乐的实际演唱效果,解决美声唱法中的咬字吐字问题对提高演唱者的歌唱水平,推动美声歌唱艺术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声唱法源于西方,是西方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我国的音乐领域后,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音乐演唱形式,并且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高水准的音乐演唱艺术家,对推动我国音乐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声演唱在发展过程中,受本土化演唱影响较大,演唱人员普遍存在咬字吐字不清问题,影响着美声音乐的实际演唱效果,解决美声唱法中的咬字吐字问题对提高演唱者的歌唱水平,推动美声歌唱艺术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艺术的发展长河中,美声唱法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唱法在"五四"之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但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和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展到中国的美声唱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声唱法的同时,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紧密结合,经历漫长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中国式美声唱法,并向民族化发展。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的重大成果。同时,我国先后培养了许多著名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把中国美声带给了全世界,得到了世界音乐界权威人士的接受与认可。从发展的前景看,中国式美声唱法已逐步走向世界,我们必须从多种角度来对其进行激发和培养,使之愈加灿烂、愈加辉煌。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唱法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借鉴。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一些优秀元素的应用,对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篇文章主要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入手,针对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借鉴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民族声乐是我国特有的声乐艺术形式,而"声、情、字、味"既是民族声乐最鲜明的审美特征,也是衡量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鉴于此,本文结合演唱实践,从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特质谈起,对其具体表现进行了思考,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给更多民族声乐演唱者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现代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西洋美声唱法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借鉴.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一些优秀元素的应用,对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篇文章主要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入手,针对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借鉴措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少数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在风格特点、演唱方法、语言差异及表现形式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文化,在继承、融合、借鉴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繁荣。本文就此问题作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流行音乐文化在我国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了我国大众视野中喜闻乐见的主流音乐文化.与此同时,流行音乐也引起了国内教育界以及科研界的重视,国内有关于流行歌曲演唱的相关研究越来越丰富,这给新时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及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立足于中国民族声乐技巧在流行歌曲演唱中的深度融入展开研究,分析了中国民族...  相似文献   

14.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民族声乐表演多样性的人才培养,则需要建立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包括文化性、科学性、时尚性,以及进行演唱定位、方式,不同民族演唱的风格和多样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等。  相似文献   

15.
声乐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的民族声乐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要想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就要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劣势,要重视对美声唱法精华的吸收,注重二者的有效融合,站在国际高度促进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声乐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的民族声乐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要想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就要认清自身发展的优劣势,要重视对美声唱法精华的吸收,注重二者的有效融合,站在国际高度促进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声乐艺术是通过人声、语言和音乐的各种手段表现的,纵观我国各民族众多剧种,虽然唱法不同,但在民族声乐传统中,对演唱的吐字要求上,大多为“咬字归腔”、“字正腔圆”;在声音色彩上,多强调“甜、脆、水、美”,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手都是如此。我国各民族在声乐欣赏习惯上不外乎“字、正、腔、圆、甜、脆、水、美”。字正腔圆,要求吐字要有力,准确地掌握力度的变化,归音要到家,就是把组成每个字的各个音素交待清楚。概括地讲,字头起音清晰短促,字腹放音响亮,稳定而不变,字尾要迅速收清。只有正确分析、研究民族声乐声…  相似文献   

18.
民族声乐是音乐演唱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由声乐演唱、心理调控、音色把握、民族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的储备才能完成,同时也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音乐学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有时也少不了戏曲表演技巧的相关应用,这些技巧在演唱过程中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是音乐教师需要深入钻研与探究的一部分内容。本文将针对音乐教学过程中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应用进行相应探析,对民族声乐的概念进行解读,对民族声乐与戏曲表演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9.
声乐是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拥有完善的训练体系,其发展历史也较为悠久。歌唱核心在于运用科学的呼吸方式,美声唱法亦需要遵循此规律。通过美声唱法能够使音色婉转细腻,有助于作品演唱中高音的发声。呼吸对美声唱法至关重要。呼吸是演唱者基础练习的重要课程。演唱者们在不断进行的呼吸训练中,要能够做到将声区进行自然转换,使其气息能够更加流畅。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做到呼气与吸气连贯,有助于帮助美声演唱者音色进行统一的特点。这样的方式会使得声音更有穿透力,有利于歌唱表演。文章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呼吸方式进行文献调研以为演唱者的演唱方式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琳 《中国民族博览》2023,(11):115-117
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调控直接关系到歌唱艺术的发展,民族声乐歌唱者在调节自身的呼吸强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声音发出的位置。通常,由于声音的高度集中,会导致大脑产生较强的共鸣,从而使音质更加清晰、悦耳;当音位低、分布广时,音调就会变得浑厚。随着歌唱者的气息增强时,声音也会更有力量;若歌唱者的气息变得微弱,声音也变得温柔。可见,歌唱者要把握好声调,使歌曲的音色与旋律相协调,从而体会到曲子的意境。本文从歌唱者色彩调控、发音声调、语言音量、呼吸、共鸣腔体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声乐中的音色调控技术,对于提高民族声乐的演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