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社会资本纳入Grossman健康人力资本理论模型,结合灾难性医疗支出概念并构建农村保障社会医疗间接减贫框架,再利用空间Tobit杜宾模型和2014年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CFPS)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农村保障制度对单个家庭医疗减贫作用不显著,但是其通过社区社会空间产生的溢出效应不容忽视.处于同一农村社区社会空间的其他拥有保障的家庭更愿意为病贫家庭给予经济援助,农村保障的医疗减贫溢出效果显著,并且农村社区家庭之间社会空间关系越紧密越有助于医疗减贫溢出效应有效发挥.(2)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对农村医疗减贫的调节作用需要一定的社区收入水平支撑,而且随着大病医疗保险对农村家庭医疗致贫风险分散能力的提高,该调节效应也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3.
农村土地征收不仅表现出社区地理空间的变迁,并伴有明显的社区社会空间转变特征。由于农村家庭行为决策受社区社会行为影响较大,所以家庭在面对土地征收做决策时会将社区社会空间因素考虑在内。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农村土地征收的社会空间效应对农村家庭保险需求的影响加以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农村土地征收通过社区财政收入、社区收入水平及社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等渠道,给家庭带来的社会-经济空间异化效应,抑制了农村家庭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征收产生的社区社会空间集聚效应促进了农村社区家庭保险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水平,促进失地农民多层次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农村社区政府应该积极完善财务透明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以减少因土地征收带来的社会-经济空间异化对农村家庭保险购买的影响。同时,商业保险参与完善失地农民保障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征收后社区社会空间升级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对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设置邻接权重、地理权重和经济权重三种空间关联模式,从空间维度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农村贫困影响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村贫困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高-高”与“低-低”集聚的特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农村减贫,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农村减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有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农村减贫。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减贫。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村地区面临着医疗经济风险增大的困境,在村庄治理模式下,社会网络是否有利于降低农村医疗经济风险?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探究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医疗经济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医疗风险,在控制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影响后,社会网络的作用仍然显著;(2)家庭收入成为约束条件,制约着社会网络在农村医疗风险中的作用,低收入农村家庭社会网络所起的作用显著;(3)从区域来看,在东部地区,社会网络对降低农村家庭医疗风险的作用有限,而中西部地区较为显著;(4)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网络对农村医疗风险的作用将会逐渐弱化。本研究有助于认识社会网络对农村医疗经济风险的保障作用,并为如何解决农村医疗经济问题提供初步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恒 《南都学坛》2020,40(4):106-114
以贫困发生率为解释变量,慈善事业为社会资本指标,并以财政支农为主要解释变量,基于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研究社会资本、财政支农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财政支农资金在我国的农村减贫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地区的效果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的减贫效果要大于东部地区。而社会资本的实证结果体现了与财政支农的同向效应,总体上显著减轻了各地区的贫困,而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效果更加突出,从而表明了社会资本对于贫困人口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来说,社会资本对农村减贫兼具直接和间接效应,良好的社会资本利于促进财政支农资金发挥作用以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并体现为农村贫困的减少。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NS),以我国新农合全民覆盖为背景,利用完全外生性样本,实证分析了新农合对农村老人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合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村老人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没有明显变化,根据重新界定,大致在1%左右;新农合对降低农村老人灾难性医疗支出无显著影响,其发生率主要取决于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及自身的健康状况。从对传导机制的分析来看,新农合显著提高了农村老人的就医主动性,从而可能增加了农村老人的医疗服务支出,导致新农合政策对缓解农村老人大病医疗可负担性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财政体制的民生式转型、亲贫式的经济增长政策和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使得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持续加大,但民生财政投入的增长与中国各省区的减贫效果并非呈同步变化,各地民生财政投入与其贫困程度之间在空间上并非均衡分布。为解释民生财政投入与中国贫困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中国民生财政投入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区民生财政投入强度与贫困发生率均呈现收敛性特征,民生财政投入减贫效应明显,民生财政投入的减贫效应存在空间外溢特征,从而解释了民生财政投入与贫困发生率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9.
10.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扶贫开发也进入了“精准扶贫”新阶段,在此背景下生态扶贫就成为了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推进生态扶贫必须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培育生态产业、完善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同时,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和贫困户参与的新型合作关系。要把对生态贫困的主体性、情境性、中介性等要素的干预作为有效推进生态扶贫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一部分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老人,其仍处于"能力和资源相对缺乏"的状态,而增权理论认为其相对"弱权"的地位通过自身和"他助"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因而可将增权理论应用于农村老年社会工作中,探索一条农村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的新路径。基于增权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对农村老人的访谈,梳理了增权理论与农村老年社会工作的契合点,认为我国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下老年人"弱权"的现状有3个方面:农村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主要针对"五保老人",农村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完善,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有待落实等。提出基于增权理论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的内生和外生两种并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企业社会创新已被视为可能解决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生态过冲、人口爆炸和贫富差距等世界性难题的方法之一。在我国,参与扶贫攻坚是企业社会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实现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的双赢。对中国优秀企业参与扶贫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参与扶贫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参与路径仍显单一,尚未把社会问题或公众期望纳入自身发展的战略框架,未能将参与扶贫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据此提出鼓励企业参与扶贫实践的可持续模式,包括包容性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投入产出规模、公平互利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与核心利益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创新性解决方案,以期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之时,助力企业在社会治理挑战中寻找商业机遇,以开发性战略布局应对后扶贫时代。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多维贫困,家庭消费结构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多维贫困,家庭消费结构在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户多维贫困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据此,应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投入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精准识别农户多维贫困以准确把握农户贫困状况,调整优化农户消费习惯以优化农户家庭消费结构,从而实现稳定脱贫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认为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脱贫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产业趋同、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缺乏、绿色生态保护有限、风险抵抗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深入阐释精准扶贫方略和产业扶贫实践的相互关系以及精准扶贫方略对产业扶贫实践的新要求后,指出了注重政策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协调作用、建立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与精准共享机制、重视风险保障机制的建设及研究、通过绩效考核有效监督生态绿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的产业扶贫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社会共生论对社会研究具有的理论及实际操作价值,从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概念操作化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阐述了运用社会共生的视角开展社会研究的问题。分析认为,社会共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存在,各种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主体、资源与约束条件三要素入手,用社会共生论进行理论还原;对社会共生现象的研究,本质上就是对共生关系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约半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被动型返乡意愿。社会融入视角下,制度因素是显著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返乡意愿的先决条件,而个体因素对于产生返乡意愿的影响则更为强烈与直观,宏观制度因素与微观个体因素是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应变"推"为"拉",使返乡与否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存在着类似生物群落一样的语言群落,每个语言群落中包括许多语言个体及其变异形式,每种语言个体或其变异形式又包括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委婉语就是一种具有避讳、掩饰、礼貌等诸多语用功能的间接语言形式.与生物物种的发展进化一样,委婉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遵循生态学规律:委婉语间相互竞争,竞争的结果不仅使弱势委婉语走向衰落与消亡,同时也促进了现存委婉语“生态特征”的多样化,委婉语的产生、多样性特点、再委婉现象、语码转换机制、创新,都是与其赖以生存的整个语言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结果,其存在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对转型期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作为系统性的工程,其首要前提是确立适宜的审视角度.文章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社会器官范畴中引中出一种伦理关怀视角,并尝试结合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观对这一视角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当代延伸.在此基础上,文中依据所得视角聚焦中国转型期的社会性弱势群体现象,内外结合地分析了弱势群体社会器官的异化根源,并给出了基本的关怀举措,从而初建起一条以有效扩展弱势群体社会器官为价值指向的伦理关怀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