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流动儿童服务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实质是文化视角缺失。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是解决流动儿童服务困境、实现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流动儿童所属文化系统中家属支持的重要性,决定了家庭为本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合适性。该模式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服务理念,以赋权为工作手法,通过反思流动儿童困境的社会结构根源、肯定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文化的独特性、评估流动儿童家庭的城市认知和文化适应性、制定家庭为本的流动儿童文化认同提升方案,构建出一套以增强流动儿童跨文化适应水平为目标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个体观”路径的困境进行分析,基于生态系统观提出应在系统的情境中认知个体需求和提供关爱服务,并尝试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生态系统观”。研究认为,在家庭生态系统内部,需在时间系统上注重事先干预,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抚育决策时机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社会性时间”发生的一致性;重视支持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实现的意义,强调家庭责任与权力的共存。在家庭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中,认为应首先定位好家庭的基础性角色,完善主体间的联动机制;积极投资家庭,加强家庭能力建设,通过改善家庭生态系统间接关爱留守儿童,最终营造公平制度环境,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及家庭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安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主要由政府向孤儿等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医疗和教育保障,存在保障对象狭窄、责任主体有限、内容层次低且项目单一的问题.未来的保障制度设计应将保障理念从小福利转变为大福利,秉持适度普惠、多元治理、需要为本、预防发展的原则,将保障对象扩大至因家庭保障功能折损的儿童,建构多元供给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基于需要开发组合保障项目包裹,划分困境儿童的困境等级以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相对应的支持性、补充性和替代性服务.为实现上述设计,需要政策、财政、长效服务机制和人才建设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国外喘息服务的发展及对我国居家养老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年子女及配偶为主的家庭照顾模式一直是我国老年人照顾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转变等原因的冲击,单一的配偶与子女的传统家庭照顾模式不足以应对我国现阶段的居家养老需求。喘息服务被认为是近年来发达国家中对于居家养老最有效、最可行的辅助方法。通过对美国和澳大利亚喘息服务发展的分析,阐述喘息服务对于我国居家养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开发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干预课程,取得较好效果.中国学者在天津和陕西泾阳分别以城市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开展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干预,取得丰硕成效,但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中国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具有可适用性尚待检验.笔者在Y市S小学以困境儿童这一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人群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设计小组干预方案,干预对象在人际交往认知、人际交往技巧和情绪管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上取得明显干预效果,干预成效表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对中国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干预具有同样的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家庭照顾者存在心理困境大、能力不足、社会支持弱等问题。研究选择了行动研究法,选择能力提升、心理调适、建构社会支持网络三位一体的服务框架,探讨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如何推展社会工作服务,并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行动研究表明,要在康复机构提供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者要整合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处理好专业关系的建立及与机构的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深入开展,寄养儿童的社会融合与发展成为家庭寄养政策的核心问题。基于实地调查,笔者通过梳理寄养儿童现实发展需要,并以嵌入性的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了家庭寄养服务满足寄养儿童需要的状况。研究发现,嵌入式供给与寄养儿童现实需要的不匹配,是导致寄养儿童发展需要未获满足的根本原因。要确立以需要为导向的寄养儿童融合发展的制度理念,通过政府主导来引领资源与服务供给要素的结构整合,营造包容性社会环境并重视寄养关系的重塑以提供精准的服务支持。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核心微观环境系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中父亲为学前儿童提供的教育、心理、生活、游戏支持深刻影响着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对河南省629位学前儿童父亲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父亲家庭支持和儿童的社会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支持与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Bootstrap法检验表明,家庭内部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前儿童社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因此,为提升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应提升对学前儿童父亲的社会支持,增强父亲的育儿意识与能力;优化父亲对儿童家庭支持的结构,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家庭支持;构建家、园、社协同育儿共同体,塑造幼儿发展的良好生态圈。  相似文献   

9.
作为城市“第二代移民”的流动儿童,虽长在城市,但在社会体制、文化身份上并未被城市完全接纳.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合过程中的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区支持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生活环境中资源匮乏与滋养不足.应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多重系统的层面出发,构建流动儿童群体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城市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少管所及工读学校越轨流浪儿童就自己社会支持情况评价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支持主观感受水平明显较低,但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支持网络匮乏、家庭支持脆弱,使得这些儿童被排斥在社会支持之外,难以获得成长必需的物质、情感关怀,尤其家庭支持的缺失易使流浪儿童产生越轨行为。因此,对流浪儿童越轨行为的预防和矫治需要社会工作者、儿童保护机构、社区多方介入,将提高家庭支持度作为重点,给流浪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安全保障、心理咨询等服务,形成以越轨流浪儿童为中心,以社会工作者为纽带,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协同作用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法律、制度与习惯就如同该社会的行为或态度,如果它们反映或表达了那些负责制订和维持它们之人的具有移情的关怀动机的话,那么它们就是正义的。类似地,同样的评判也可应用于社会的经济制度。移情对绝对的不良处境有特定的敏感性。如果关怀伦理须在社会正义这样的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同情在一种以移情为基础的关怀伦理那里就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关怀伦理不必将其自身局限于个体性的道德问题,相反,它还能够处理那些涉及大范围的社会或国际性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费孝通的《社会自理开篇》谈起,认为社会知觉可以协调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重点从知觉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作为人心中的一点"灵明"——社会知觉的概念,并把它分为关于"我之所以为我"、关于"我与他者的联系与区别"、关于"何谓社会和社会何在"、关于"社会何以可能"等五类知觉。同时认为,社会治理困局中遇到的社会知觉偏差主要包括自我偏误、人际区隔、刻板印象、归因谬误、认同偏差、群氓效应和知觉从众、自理失灵。最后,建构了一个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自理,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再到知觉社会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尊权文化和礼仪文明的缺失和重建两个方面,着力论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确立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方针和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行事风格,充分表现了一种社会对公民的人性关怀、人文关怀、情感关怀和人权关怀;这是尊权文化和礼仪文明的具体体现和强劲弘扬,并且正在从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上加以体现。这将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以一种向上、向善和向爱的力量,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充满和谐、和睦与合作的健康氛围;进而促进人类心智的成熟和公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这种氛围”,对缓解社会矛盾和减低暴戾之气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4.
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西方福利国家发生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调整社会福利政策,改革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将社区照顾作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方法加以推广,社区照顾逐渐成为输送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模式和社会工作的一个发展方向,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根据国外经验和中国传统福利思想与当前改革实践,对社区照顾与正在进行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做了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临终关怀"人性至上"的服务理念一致,社会工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临终关怀的"尊重生命、善终优逝"的科学生死观不谋而合,社会工作"案主自决"的实践原则与临终关怀"知情同意"的生命伦理一致.因此,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行性.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工作的专业方法主要有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在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下,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要注重协调关系、提供服务、获取和链接资源等,帮助临终患者减轻身体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恐惧感,同时也为家属减轻压力、疏导情绪.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异地就医问题十分突出:报销流程复杂、监督管理困难、报销比例低、待遇兑现难等等。文章针对异地就医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在认真分析异地就医待遇兑现不畅通的现状和根源的基础上,深入探索解决路径,探索构建异地就医待遇兑现的畅通机制,进而提出解决异地就医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前,城乡"空巢老人"家庭以及孤寡老人在老年人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亟待社会关注,舟山"空巢孤寡老人"家庭的生活环境更为孤独冷清。作为一个社会特殊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应当予以重视,构建良性运行的民生制度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养老服务是区别于传统家庭养老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正处于方向性的构建之中,体系的基本架构体现为养老服务提供方式的类型整合。为推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着眼于多元化责任主体的协调、多层次分类管理的实现和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提供,主要的政策取向包括强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2016年开始在国内多座城市建立社会护理保险试点,但以中国当下的国情是否适合建立社会护理保险制度,是一个紧迫、严肃且值得深究的问题。参照其他国家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经验,并以德国为主要案例,深入剖析社会护理保险可能存在的人力和财力风险,提出了“护理员悖论”概念。指出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亏损、高缴费率、少子老龄化状况下推行社会护理保险风险巨大,目前或许不是中国推行社会护理保险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动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主体素质不高、服务使用范围受限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社会工作者在居家养老中主要应充当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通过拓宽服务渠道、提倡服务专业化、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等方式更好地为我省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