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警策这种辞格。警策辞将表面矛盾、相互对立的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表达某种生活哲理或复杂情感。虽然源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结构,英汉警策辞在表现手段和认知意义上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反训"浅谈     
"反训"是指一个词同时兼具两种相反的意义,这样的词可称为"反训词";"反训"可分为"正反同辞"、"美恶同辞"和"施受同辞"三类;词义引申、动作的特征、修辞等是"反训"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对"修辞"之"辞"的本义,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证之以《周易》原文,《说文解字段注》及其它典籍,《说文》中之"辞"应为"说也";《易·乾·文言》中"修辞"之"辞"应是"文辞"、"言说"之义.  相似文献   

4.
先秦的祝祷辞、嘏辞及贺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祝辞本为祭祀活动中祝福求福之辞。先秦的祝辞主要有祈祷辞、嘏辞和贺辞等。祈祷辞是祭祀仪式上人对神的赞美和要求,常规祭祀所用的祈祷辞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式和套语。嘏辞是祭祀中神尸给主祭者的致福,由祝官来传达。嘏辞多用第二人称"尔",表示赐福给你。贺辞是人对人的祝福,本质上是嘏辞的世俗化。先秦时的这三种祝辞都沿用四言韵文的传统形式,虽然发生的典礼仪式和针对的对象各不相同,但内容与形式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诠释<春秋>的具体思路是"析辞-解指-本事-原志".其中包括两个层次:以语言分析对文本进行诠释的"析辞-解指",以背景诠释、法则诠释和心理诠释对文本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诠释的"本事-原志".这一"以史释经"的方法将重点放在"经",往往是牺牲了史学的客观性以迁就经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助语辞>以"俗语"为释是它的一大训诂特色,而且其解释大都准确."俗语"当指现代"土话".其意义和价值表现在第一,在虚词研究史上首开以口语解释文言之先河;第二,所保存的"俗语"资料具有语言研究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辞趣作为一种积极修辞手法,在现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应用得极其广泛。本文在分析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语言的音义、文字的形貌、社会文化心理等辞趣形成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并提出衡量辞趣修辞价值的三条基本标准:适应题旨情境、具备逻辑理据、符合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建构是农民工形成自我认同,嵌入城市社会结构的表征.文章通过东莞市的个案,从语言认同的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建构问题.作者认为,流入到东莞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学习粤语的行为表现,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建立社会关系,努力嵌入当地社会结构的自我定位.他们通过语言这个渠道进行自我包装、印象管理,克服在社会流动中遇到的文化隔阂,试图跟随社会变迁的脚步实现城市融入,完成自我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贝克特戏剧中最中心的、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认知语义学认为反讽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贝克特戏剧中千姿百态的人物正是通过反讽等修辞语言展示他们各自丰富的内心情感反应的.本文拟从情感的认知框架解读贝克特戏剧中人物是怎样对使用反讽等修辞语言做出情感反应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认知语言学"意义在于使用"的理论观点可以对语言系统做出"虚拟的语言"和"实际的话语"的二元切分.认知视角下的语言系统二元论可以为语篇衔接与连贯分析提供统一的理论框架.无论是衔接还是连贯,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都可以视作虚拟的概念和知识的选择性激活过程.衔接是对起组织作用的功能性概念和知识的激活过程,连贯是对起表征作用的实体性概念和知识的激活过程.在认知二元论的统辖下,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分析应该坚持选择性、动态性和以认知为导向的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语言习得理论的构建和研究进入了后现代相对主义时代,语言习得社会文化、社会认知、混沌论视角是后现代相对主义的典型代表。社会文化视角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学习者以语言为中介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内化为个人思维的过程;社会认知视角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发生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动态的生态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真实环境协同和互动建构意义,获取知识;语言习得混沌论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不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的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简单孤立地从一种语言技能转到另外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它具有物理现象中的浑沌特征。  相似文献   

12.
穆旦诗歌受到西方反讽诗学影响,其语言运用深得"反讽"之妙.通过穆旦与反讽诗学的遇合可以阐明穆旦诗歌语言的哲学基础,借助"新批评"常见的三种反讽技巧:悖论修辞、戏拟、语境"细读"穆旦诗歌,得以理解其语言特征和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叙事学为理论关照点,从叙事序列、叙事时空视角、生态隐喻与象征、反讽叙事等四个方面解读阿特伍德小说中的生态叙事策略,指出:阿特伍德通过多元化复合叙事序列的运用,增加了其文学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度;通过选取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提供了文学叙事新的经验和范式;通过总体性象征、情节象征和意象象征的连结复合,形成了多层次的象征艺术体系;通过意义的反讽与语言修辞手段的反讽这一双重形态,实现了生态反讽叙事.本文强调,阿特伍德正是通过上述叙事策略的使用,完成了对生态主题的表述,更为深刻地将表述与意义相融合,表现了深刻的生态人文关怀与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以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为研究语料,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了模糊语言的效果.结果表明模糊语言其实并不“模糊”,它只是以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来达到“明示”的效果,两者并不对立.模糊语言在总统就职演说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对此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学、美学的视角看,方方《风景》的反讽构成方式是视点反讽和语调反讽,采用巧妙的修辞手法形成幽默的语言风格,造成喜剧性的外在形式与悲剧性的内在意蕴的悖离,从而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创作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所呈现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照表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了某些本质上的区别,从中可以看到其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强烈反讽。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体验性心智、隐喻性思维和无意识性认知.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化、非范畴化、隐喻、推理和想象等机制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代汉语新词串语义模糊性是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础的主客体互动和认知加工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分别是体验性心智折衷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隐喻性思维折衷认知主体与语境,以及无意识认知折衷"山寨"语素与"x"语素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承自屈原、宋玉作品,并在功能、形式、称名上有所变革,体现了诗、骚、赋三体之交融。在功能上,屈、宋作品之乱辞,并非皆为归总篇旨,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亦除归总篇旨外,还有画龙点睛、提升境界等功能;在形式上,屈、宋作品乱辞非皆"变章乱节",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乱辞,则多采用与主体部分不同的骚体句,有的在句式和语言风格上还出现了新变;在称名上,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赋卒章有"歌曰"诗曰"辞曰"颂曰"已矣哉"等,与"乱曰"名异而实同。  相似文献   

18.
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均注重研究语言中的认知因素,然而两个语言学派对什么是认知的解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理论对认知诠释的异同可见一斑.相同点表现在认知研究目标的基本一致,不同点则表现在认知研究视角的明显有别.对其异同的分析有助于吸收两个学派的语言理论特长,进而建构理论中立的语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甲骨刻辞中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内容为一次战争的俘获与赏赐的记录.以往对小臣墙刻辞的释读和理解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对小臣墙刻辞重新进行了释读,对一些字词提出了新的解释,着重考释了小臣墙刻辞中的"白麟",指出这是出土文献中最早而且是目前仅见的关于"白麟"祥瑞的记录,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本文还认为小臣墙刻辞中的"白麟"资料,对进一步证明"殷人尚白"说和殷人已经具备了五方配五色观念的推测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从价值论的视角论证语言具身认知合法性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本体论才是论证语言具身认知合法性的深层路径,并试图对语言以及认知的本质作出揭示。语言具身认知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认知活动。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摒弃了工具主义、计算主义语言观所持的"认知即计算"的观点,视语言为表现人们生存,揭示生命意义,反映人类对自我、对世界认识与想象的社会文化现象,把语言认知看做是认识、寻找以及改变自我与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只有当身体进入认知活动,才能获得对于认知的本真理解。认知是一项身体参与下的创造性活动,在大脑的作用下不仅实现了语言符号信息的转换,也实现了语言的本质价值建构以及认知主体对生存意义与生命体悟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