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通长14.3厘米,刃宽7.8厘米,内长2.6厘米,内宽3.3厘米,重0.45公斤。钺身呈长方形,舌形刃较宽,刃磨损痕迹极清楚。銎的两端出齿作为两肩。长方形直内。钺刃后部饰有对称的两个兽头,本部饰蛇纹,  相似文献   

2.
王修 《社区》2008,(7):55-55
八角茴香 正品:果实多由8个骨朵果组成,放射性排列于中轴上。骨朵果长1~2厘米,宽0.3~0.5厘米,高0.6~1厘米。外表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啄状,上侧多开裂。内表面淡棕色,质硬而脆,气味芳香,味辛、甜。  相似文献   

3.
i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国墓地出土。编钟甲:通高28.8厘米,甬长9.8厘米,舞修13.2厘米,铣间16.2厘米,重4.35公斤。编钟乙:通高33厘米,甬长11.1厘米,舞修16厘米,铣间18厘米,重6公斤。编钟丙:通高34厘米,甬长10厘米,舞修18厘米,铣间21厘米,重7.25公斤。  相似文献   

4.
克山县出土的铜犁铧和铁车车官的地点,南距乌裕尔河北岸约2.5公里,北距齐北铁路干线约300米,东南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金代蒲裕路”故城遗址约4公里。该犁铧呈黄褐色,为双范对合一次铸造而成,呈等腰三角形。通长29.5厘米,宽27厘米,边厚0.6厘米,重2.6公斤。器身保存比较完整,表现基本无锈蚀,两侧边刃呈弧形,各边长为35厘米。前尖钝圆、向上略翘,正面銎部突起似一袋状浅窝,长11厘米,高6厘米,俯视呈半月形,表面漫圆无脊。尾部两翼略残,中间呈内弧状,两翼上方有一圭形横乳,长5厘米,宽7.5厘…  相似文献   

5.
(一)靠(舌)接法。将砧木顶心摘除,在子叶下0.5~1厘米处,自上而下成40~45度用刀片割下。割二分之一茎粗,刀口约0.5厘米长;西瓜苗从子叶下1~1.5厘米处自下而上成40~45度角用刀片割三分之二茎粗。刀口长0.5厘米,  相似文献   

6.
华商报2005年11月9日报道,考古人员在西安少陵原上发现数片西周时期的甲骨,其中一片甲骨上刻有文字,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这批甲骨总共8片,4片甲骨保存相当完整,呈米黄色,骨质新亮,没有变形。其中编号为5号的甲骨长37厘米、宽22厘米、重363.7克;7号甲骨长39.5厘米、宽21厘米、重454.6克。陕西省考古所文物修复人员解释说々这些甲骨都是牛的肩胛骨,甲骨保存完好与原坡地上的土壤物质、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河 《小康生活》2005,(6):31-31
实验发现:使用了“玉米王”,株高降低40.2厘米,茎粗增加0.32厘米,叶片与植株的角度有35度缩小为24度,不定根增加21条。穗长增加3.9厘米,穗粒数增加44粒,千粒重增加15克,成熟期提早5—7天,病虫害明显减轻,籽实含水量降低。3000多万亩次的实践证明:喷施“玉米王”,每亩可增产50千克,结合密植,可增产75—130千克。  相似文献   

8.
1995年4月14日扶风黄堆60号西周墓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该器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钮高0.9厘米,长1.8厘米,重0.096kg。器形似铜镜,基本呈圆形,凹面,背面素面,背中央有一桥形小钮,孔呈长方形,整体造型很像茶杯盖。  相似文献   

9.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 儿鼎甲:通高17.7厘米,口径17.4厘米,腹径22厘米,重2.25千克。儿鼎乙:通高15.3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8.7厘米,重1.8千克。儿鼎丙:通高15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18厘米,重I.85千克。  相似文献   

10.
蔡金鸿 《小康生活》2000,(10):25-25
(一)选料:选择15-20斤重冬瓜,要充分成熟、无病虫危害、外表整齐:除去瓜瓤和瓜子,洗净,切上表皮,用长刀将冬瓜切成十五厘米的瓜圈.再切成1.5厘米的小条,(二)浸泡:把切好的小条倒入60%的石灰水中浸泡8-12小时。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工恒温养蝎多采用煤火、暖气电热等加温,成本高浪费资源。,我县利民种蝎养殖中心采用燃池恒温养蝎既经济又实用。具体做法是:可在养蝎室或塑料大棚内的中央部位挖一个长2.5米,宽1-5米,深I.7米的长方形土坑,四壁要平坦垂直,利用自然土墙即可;在坑的一角3/4部位留有一个直径15厘米粗左右的圆形直简通向室棚外,  相似文献   

12.
高温堆肥法 将作物的秸秆、杂草、树叶、垃圾等,添加一定量的人粪和适量的尿素。堆积前先将人粪尿加水在粪池中搅成粪稀,秸秆、杂草等铡至5-6厘米长的段再将两者混合均匀,调好湿度,进行堆积。堆积至20-30厘米高时,均匀撒一层尿素。堆宽4-5米,高1.5米,中间插一草把或木棍形成  相似文献   

13.
西周龙纹小铜罍 (西周)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强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通高15.8厘米,口径6.4厘米,腹径7.8N米,腹深9厘米,圈足径5.2厘米,重0.56千克。  相似文献   

14.
1975年陕西扶风庄白村西周墓出土,通高27.5厘米,口宽26厘米,口长17厘米。器为圆角长方形,立耳,四柱足,平盖。鼎口小底大,垂腹瓶底。盖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孔,  相似文献   

15.
李宁 《小康生活》2005,(6):24-24
准备菌种 鸡腿菇菌种培养料的配方为:木屑77.5%、粉碎的豆秸10%、麸皮10%、石膏粉1%、糖1%、石灰0.5%。配好料、加水(含水量为65%)搅拌均匀后,装入瓶或聚丙烯袋(长17—18厘米、宽33厘米)中,先用高压蒸汽灭菌1.5-2小时,或在常压下灭菌6—8小时,然后取出瓶或袋,待料温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无菌操作)。接好种后置于24-27℃的条件下培养,待菌丝长满后即为菌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陕西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村民在吴山脚下收割小麦时意外发现了数件青铜器,经专家鉴定为春秋时期的车马器具,为研究吴山地区历史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新发现的三件青铜器分别是:一个完整的青铜套筒,一件车辖,一节马嚼。青铜套筒长9.2厘米,大口宽5厘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包建永  项懿  王保初 《社区》2009,(35):55-56
王文君,男,1963年出生,浙江路桥人。1999年开始收藏婚书.至今共收藏2000余份。其中,最久的有150多年历史,最大的尺寸是长200厘米、宽50厘米。  相似文献   

18.
工具。大、中、小各型号的铁夹子若干个,夹模具;搪瓷杯1个,调石膏浆;小刀1把搅拌石膏浆(长12厘米、宽1.5厘米);修理工艺像的雕刻刀2把舀勺一把,舀石膏粉;毛笔一支;0号砂纸1张;工作台1张;水桶1个;洗模具盆1个。  相似文献   

19.
宝鸡强国墓地茹家庄二号墓出土。器物通高15.2厘米.鼎腹深7.8厘米.口径14厘米.重1.8公斤。鼎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鼎,下层为盘.鼎盘之间立一圆柱,盘底有三个短足,鼎腹底部残留有较厚的烟炱。鼎内腹壁铸铭两行七字:  相似文献   

20.
《小康生活》2005,(1):17-17
一、隔绝温室内外地温的传导 沿温室外侧薄膜与地面交接处,向外下方铺垫50-60厘米宽、1-2厘米厚、与温室等长的发泡塑料布隔绝地温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