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反讽者鲁迅     
张芸 《东方论坛》2006,3(6):49-56
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作为人生态度的反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和主体意识;其二、无限的绝对的否定性。鲁迅的创作过程是审慎的过程,创作主体意识时刻在场,因而其作品呈现出高度的创作者的主体性;鲁迅身处的现实在他眼中已经完全丧失了有效性、实体性,现实对他而言已成为一个荒谬怪诞的世界,鲁迅以他所身处的现实来反抗这个现实本身,因而他对现实的否定是彻底而绝对的,这正是反讽的人生态度;鲁迅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各种反讽手法,所以无论从精神本质还是从创作实践来看,鲁迅都是一个反讽者。  相似文献   

2.
李剑农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史家。他的一生亦政亦学,一方面感于时局,关怀政治,躬身参政以求现实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具有知识分子的理论学养,常在学理上探索民族出路。政治调和论即是他亦政亦学双重身份下的思想表征。李剑农的政治调和论回答了政治调和的可能性、方向性等问题;导源于现实,归宿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政治问题的合理解决;在理想之境与现实之境中游离,立足于现实之境,却也难免在理想之境中寻求精神解压。  相似文献   

3.
阿垅在特殊年代所构建的现实主义诗歌美学,可以从人、诗、现实和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讨论。人是纯洁的人,善良的人,能够参与历史和现实的创造的人,能够战斗的人,能够唱出战歌和颂歌的人;诗由人写,必须直接从生活的深海采撷并孕育成艺术的珠贝;现实是当下的现实,提供给人以行动的空间,人与现实发生血肉联系,生出诗歌作品;情感是诗歌艺术发生的美学基础,诗人的使命就是写出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了他自己爱恨情仇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鄂西苗族作家王月圣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研究,可以发现,反映现实是他寻找的创作途径,批判现实是他追求的创作美学目标。纵观王月圣的作品,最明显、最具有特色的便是批判现实突出。他写下了暴露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过的人的真实面目的小说《相识在高高的山上》;批判古老的传统意识对人性的杀戮的小说《心在滴血的采访》;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5.
福斯特对完美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宇宙应是完美而有序的,和协是宇宙与人类世界的核心.但现实却令他失望,他所看到的是国家与种族间的鸿沟;人与人之间的孤立和误解.在<印度之行>中他表达了这种梦想、失望与困惑.  相似文献   

6.
在陶渊明的身上有着人生真谛的统一.他的性格是多样的:对于自己的人生信念他执着追求,但在黑暗现实中他又潇洒地放弃;在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他又能圆融地化为统一;他有着平和的个性,但其中又有着叛逆的因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用"生存论"视角解读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言行后认为:他的言说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其"突外"后在常人世界的"归化"是一种生存方式;他的存在已成为中国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秩序的一个他者性参照系,并体现了鲁迅直面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8.
时空超越的艺术表现在李贺诗歌中非常突出。诗人打破了现实时空的界限,让他自由的心灵在古往今来不同的时间;在现实、幻想不同的空间恣意翱游。表现了他理想不能实现的悲苦和沉重、艰难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9.
作为官场知识分子,李济运是官员和知识分子二重身份的结合,具有二重人格。他一方面具有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特征,不乏社会道德良知和现实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他又认同官场混世哲学,妥协于官场腐败和官场潜规则。官场现实对人性的扭曲腐蚀是造成李济运二重人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文字是其思想的行动,行动的艺术。鲁迅的行动性不仅包括他的活的关注现实的观点,而且包括他介入现实执着现实的一系列实践行动。鲁迅是真正把自由灌输在内心并且用行动作证的人。  相似文献   

11.
在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将道德教育的归宿理解为关注并走进现实的道德生活,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同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他强调,道德教育应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去开展、突破,并扎根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道德教育应当以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促进教育对象个体的发展为根本任务。道德教育要采取“三位一体”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要跟得上、做得到;道德教育要开辟体验式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毛泽东时代极具个性、敢于秉笔直书的思想家 ,顾准在他人生最艰难的岁月里写下了他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和焦虑 ,其胆识给他死后带来了崇高的荣誉。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是顾准一生经历的转变 ,是他成为一个思想家的重要契机。顾准对革命成功后的现实给予勇敢的实录 ,对现实中流行的对共产主义庸俗化理解予以坚决的批评。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 ,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 ,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 ,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建立的东西。他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实践的、现实的批判;与之相适应,他所批判的是由感性的人的活动建立的、真实的对象或现实。这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谛所在。改变哲学漠视真实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的传统,把哲学的关注点从“天上”拉回到“地上”来,具体从革命实践的角度批判和反思真实的现实——即运用马克思在新的哲学观基础上创立的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来批判和反思当下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使命,也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关于一个爱尔兰少年初恋的故事。在他追寻他理想化的爱恋的过程中 ,他终于领悟到现实的冷酷以及真实世界和他心中的理想世界之间的巨大差异。少年最终从现实中顿悟 ,走向了成熟。  相似文献   

15.
一场战争。一场漫漫无期的战争。因而,也是一场充满了绝望情感的战争。这场战争由一个人挑起,而他的对手是整个世界,那个叫做功利、世俗、短视、狭隘的世界,这个世界因了它的现实而变得绝对冷酷,战争发动者则因了他的乌托邦而变得绝对绝望。至今为止,我们的张金星在那座神秘的大山中已呆了整整八年。八年中,他搜集了许多有关野人的线索和细节,但他还没有一次正面相遇、邂逅过"野人",未来如何,一切尚难预料;八年中,他的妻子离开了他,接着,一个男人可能拥有的现实快乐也远离了他,今天,所有在现实世界中获得宠幸、获得谄媚的  相似文献   

16.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7.
罗素伦理思想具有三个基本方面:人性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理想;罗素伦理学是建立在冲动说、愿望说和两重本性说基础之上的,在伦理学上罗素坚持的是一种情感主义和主观价值论的观点,其基本原则就是情感;对人的现实命运罗素也寄予极大的关切,他所建构的伦理学的价值理想是:让世界充满爱。由于罗素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他的价值理想时时在现实中碰壁。  相似文献   

18.
40年代 ,萨特提出了文学要介入政治的主张。通过戏剧 ,萨特把他的文学主张有效地付诸了实践。他的每一部戏剧都渗透了他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与理解。在其中呈现的不是现实的影子 ,而是某个政治事件或某种现实生活本身。其戏剧不仅仅是反映现实 ,再现生活 ,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召唤、去战斗。他的戏剧就是他战斗的号角与匕首、投枪。而对于我们来说 ,他的戏剧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9.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具有丰富的历史思想。在社会历史观上,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发展观,具有进化论的色彩;在对古与今的看法上,他重视古的重要作用,但更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在历史发展的动力上,他重视圣人、民众的作用,但他更重视圣王的作用,通过圣王实施他的法治思想,并不是简单的英雄史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证科学”之“实证”概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实证科学"概念的内涵,必须把握马克思对"实证"的理解和态度。在《博士论文》阶段,马克思把"实证"理解为"实证哲学"流派所指的"神的启示"而予以否定;在《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中,他把"实证"理解为是基于理性的体现之事实研究而予以肯定;1845年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地把"实证"理解为从现实本身出发,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得出对现实的认识,现实是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根据。马克思肯定"实证科学",却不否定对世界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活动,马克思的"实证科学"不是孔德所说的"实证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