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研究者多认为“公众安全感”概念与西方研究者的“犯罪恐惧感”概念相同或相近.从适用语境和内涵、二者出现背离的情形以及实务部门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词并非相同的概念.从最初的犯罪恐惧感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到后来的恐惧感对人行为和社会的影响研究,对恐惧感的研究日见其深;对安全感的研究却驻足不前.不囿于因变量研究而视恐惧感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将为警察工作拓宽视角,极大提升警察机构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2.
克隆人权利及其诉求问题——与甘绍平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绍平先生认为 ,考量克隆人问题必须坚持人类近代以来所确立起的“人权”基本价值精神 ,必须坚持“尊重人的自由、自主性、自决权这项基本原则” ,必须避免人道主义灾难 ;克隆人技术应用伤害了克隆人的人格独特性与惟一性 ,否定了克隆人的自主、自决权 ,亵渎了人权价值精神 ,因而 ,克隆人是“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参见甘绍平《克隆人 :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载《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3年第 4期 ,以下简称“甘文”)。“甘文”选择人权的维度并以人权作为价值分析基础 ,这不乏深刻与创意 ,令人颇受启发。然而 ,其具体论理过程本身却有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中西方两部名剧论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悲喜剧概念,分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西方戏剧悲、喜剧经渭分明,推崇悲剧,轻视喜剧。悲剧的效果是怜悯与恐惧,恐惧中有亢奋,怜悯中有崇敬。中国戏剧则是寓悲于喜,授喜于悲,亦悲亦喜,悲喜混杂。因为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是和谐、平衡、匀称和统一。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恐怖、焦虑心态试探--现代恐怖电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恐怖电影是当前娱乐界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不涉及爱情 ,只关注人类恐怖心理。没有爱情的浪漫道别 ,只有让人心惊肉跳的悬念和危机 ,对死亡的期待和恐惧感 ,所以有人称这些电影为惊悚电影。恐怖电影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恐惧焦虑心理。对人类在宇宙中孤独地位的焦虑 ,对社会道德的焦虑 ,对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焦虑和恐惧 ,对恐惧的恐惧 ,对焦虑的焦虑。19世纪和 2 0世纪的哲人们一层层割去了人类幻想的保护墙。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 ,尼采大叫“上帝死了”的时候 ,人类心灵的归宿就被斥为海市蜃楼了。现代科技从 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 ,掀…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诗人笔下,“绝域”意象通常指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带。作为唐代诗人以中原地理、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体系观照并重构唐代边塞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是唐代中原诗人在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过程中被典型化的符号象征,指示着那些距离中央统治中心区悬远、经济落后、文化习俗与中原汉族文化明显不同的边疆地区,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地理景观与诗歌意象的精神文化符号,是唐代中原诗人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塞”外的恐惧感、逃避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在有关人类行为的自我控制方式中,有一个概念值得注意——这便是法治。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往往多有歧义。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法治”理解的不同。二是“法治”概念始终与另一个模糊的概念——“人治”相联系,由于人治的含混性,“法治”一语在学理上产生了众多的歧义。欲要解读法治的精义,首先应从“人治”这个概念人手。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教授朱志凯在《社会科学报》第188期上撰文,从孔子中庸方法建构的文化背景、孔子中庸概念的内涵、中庸与折中主义的根本区别以及孔子中庸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等四个方面对孔子的中庸方法重新作了阐释。 关于孔子中庸方法建构的文化背景,朱志凯认为,“中庸”是基于周礼仁义需要应运而生的。处在社会变革的春秋末期的孔子面对“礼攘乐崩”的局面,终身追求西周礼治,“郁  相似文献   

8.
克隆人是基因决定论的理论产物.基因决定论无论在理论形态、技术形态上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困境,尤其在克隆人的形态上,由于片面强调克隆人作为人的生物性,忽视其精神和社会属性,导致了克隆人只有价值,而丧失了应有的尊严和人性.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是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俄国思想史的一个核心问题。19世纪30-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俄国化的“知识分子”概念也随之被大大地强化了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思维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原生意义,并且被赋予了独特的俄国文化背景下的哲学、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扩展意义。东正教文化土壤为俄国“知识分子”概念增加了浓厚的“弥赛亚意识”和“普世主义”含意,使俄国知识分子自觉承担起社会现实的审视者和“社会良心”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西方理论语境中的“意象”(“image”)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广泛地使用于美学、文艺理论及批评中。但现代中国学术的建构以及现代汉语本身实质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西方理论的翻译构成当下汉语学术的主要资源之一。“意象”在西方理论语境中的对等翻译概念是“image” ;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内涵差异 ;本文通过对image在西方的使用历史的考察 ,揭示出这一差异以及因此差异而显示出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互补意义 ,为在当下汉语语境中重塑“意象”概念提供比较的视野和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1.
克隆人技术的出现,是宏观层面"力量型"科学的路径依赖作用的必然结果。从生命哲学维度审视,克隆人技术使得生命价值直接受到挑战,启迪人们对生命真谛的原始领悟;从科技伦理维度考量,克隆人技术涉及到现代化浪潮中"人权"理念的价值诉求,敲响了"责任伦理"的警钟。鉴于科学范式转换的理论和现实诉求,应对支撑克隆人技术发展的人文理念进行新的文化战略选择,建构和谐的"科技—文化生态",统领克隆技术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恐怖的本源在人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是存在与虚无的边界.因此人对自身存在的虚无经验,导致了人的恐惧感.恐怖事件导致了创伤,创伤表明恐怖攻击并未结束,它可成为反恐理由,但反恐却消除不了创伤和恐怖.恐怖主义的根源在于利益的争夺,更在于意识形态的意志力所具有的执行力,反恐就是要消除恐怖,但即使消除了恐怖活动,人的恐惧感也依然会存在.  相似文献   

13.
恐怖的本源在人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是存在与虚无的边界。因此人对自身存在的虚无经验,导致了人的恐惧感。恐怖事件导致了创伤,创伤表明恐怖攻击并未结束,它可成为反恐理由,但反恐却消除不了创伤和恐怖。恐怖主义的根源在于利益的争夺.更在于意识形态的意志力所具有的执行力.反恐就是要消除恐怖,但即使消除了恐怖活动,人的恐惧感也依然会存在。  相似文献   

14.
思想史解释,在中国传统中便有“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两种基本思想方法,但它们均是应用的情形多,而对自身根据的说明少。本文将在广阔的精神文化背景上,从分析思想概念的逻辑特性入手,重新探讨解释的合理性问题。我们的视野正在现代分析哲学与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的回目是介于诗文之间的对句形式。本文借用文学理论的两个概念“知”和“感”,分析了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回目在这两个层面上的移译,并试图揭示译文和原文差距之处的语言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王路 《中国学术》2001,3(1):235-261
最近几年,我明确主张,我们在哲学研究中不应该用“存在”,而应该用“是”来理解和翻译to be或Sein。我认为,我们应该从理解西方的语言、理解西方的哲学本身、理解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出发,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中国的思想概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海琴 《理论界》2007,(10):120-121
本文通过对克隆人技术和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分析认为:克隆人技术本质上不是人手中的工具,而是一种促逼着的呼求。它归属于海德格尔技术本质——座架。它在根本上危及着人类。海德格尔的相关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18.
贺杨 《理论界》2003,(1):107-107
什么是歌唱心理?用最浅显的话说就是对歌唱的想法。想法正确歌唱状态就好,学习进展就快。想法不当,心理状态不好,学习就要受到影响。初学声乐的人有两大敌人摆在面前即体质和精神,体质的敌人就是歌唱时肌肉高度紧张;精神的敌人是指歌唱时的恐惧的心理和缺乏自信心。当然,二者是互为联系的。因为恐惧,使得歌唱时失去控制能力,造成肌体僵硬,所以只有先解除恐惧心理,体质上的紧张程度才能逐渐减少。恐惧感的由来正是因为对歌唱的想法不正确,害羞、胆怯、丧失信心或失去理智的激动和兴奋等等,都是恐惧的表现。在歌唱中的表现为吸气不深,中途停顿、结巴、忘词或机械地、目无表情地”随便唱”。  相似文献   

19.
张秀娟  赵平垣 《理论界》2009,(12):135-137
模仿第一次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意义已经相当复杂了。本文尽量避开对模仿概念的纠缠.而从理解模仿论的文化背景切入,以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倡导的“厚描”作为方法论,力求尽可能地接近模仿论在流变过程中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技术的社会建构与新技术社会学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的目的 ,就是在批判性反思与分析的基础上 ,澄清那些人类借以描述其经验的基本概念。而技术哲学的目的 ,则是对那些借以阐明和表达我们关于技术的思考的概念与概念框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分析。从知识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本身就是哲学反思的一个有趣主题 ,知识的惊异性是其哲学反思的主要驱动力 ;从实用的角度看 ,技术哲学的正当性表现为技术在现时代作为一个焦点的象征与隐喻性意义已不言而喻 ,它成了问题之源 ,也折射着所有的问题。因此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关于技术的种种争论 ,如对新的技术可能性 (如克隆人 )的具体决策 ,以及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这些争论显然有着直接的实用主义的尺度 ,其中渗透着不同的技术哲学有助于澄清的哲学假设与观念前提 (如技术是一种自主性的力量 )。毋庸置疑 ,虽然技术哲学面临边缘性的地位与体制化的举步维艰 ,但我们认为 ,技术哲学具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 ,是一门极具成长潜力的哲学分支学科 ,抑或是当代哲学中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一般哲学研究纲领。事实上 ,在当今的中国技术哲学界 ,情形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2 0 0 0年 ,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技术哲学年会上 ,我提出了“哲学中的技术转向”的说法 ,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