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谈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生命美学叩击世纪之门”90年代伊始,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间由于美学取向的根本差异,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等著名报刊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且取代自50年代开始的美学界四大学派之间的论战而成为90年代中国美学界最为重要、最为引人瞩目的论战之一。对此,著名美学家阎国忠先生曾经专门撰写长篇论文,就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间的论战加以述评,并断言:这场论战“虽然也涉及哲学基础方面问题,但主要是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的,是真正的美学论争,因此;这场论争同时将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学科…  相似文献   

2.
方牛 《天府新论》1999,(3):94-95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转型后“文化热”的逐渐冷却,原本热门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也渐渐冷了下来。显得有些寂寞的中国美学史研究,经过了这些年若干学者的爬梳,“从孔夫子到不卜中山”,二千多年间的美学思想家们的思想被一遍遍清理过、研究过了。特别是自80年代陆继出版了几部中国美学史著之后,中国美学的研究如何发展、深化,已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也难怪有人认为中国美学研究面临危机,而不少人则转向90年代热闹起来的审美文化研究。然而,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热闹之后,是更冷静更深入更踏实的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的《审美…  相似文献   

3.
当代法国哲学关于人性的四次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法国哲学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开展的理论与方法论革命,始终以对人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的讨论为中心,显示出对人的本性及其实际处境的高度关注,也表明了其以“人”为中心,改造整个哲学理论模式及对于社会文化制度施加实际影响的意图。五十多年来,法国哲学界就人性问题展开了四次重要的论战。第一次论战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近二十年,是以存在主义哲学的人论为核心,由萨特等人论证“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同时强调存在主义就是“鼓励人的自由创造的主动性”的“一种特殊的人文主义”。与此同时,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以及由德里达和福柯为代表的解构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无主体性”的新人观,立即引出了以语言模式为基础的反人文主义的解构主义思潮,使争论进入第二阶段,并持续到80年代。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提出“非人”的新概念,使争论进入第三阶段,试图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批判进一步延伸。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第四阶段,由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推动,哲学家们展开了对于“克隆人阴影下的多元文化的新人”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王鸿 《社会科学》2023,(7):67-80
“组织”观念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从晚清延续至五四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基本定型。晚清思想界出现的“组织”观念兼具社会学和生物学的内涵,反映了彼时中国人寻求摆脱“一盘散沙”社会状态的时代关切。五四运动后,“组织”观念受到知识分子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关注。一方面,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热议的“小组织”方案代表了自下而上进行社会改造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对于“组织”观念的阐释被上升到理论探讨的层次,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围绕“组织”与“自由”“强权”等观念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论战。在这场思想论战之后,五四知识分子逐渐由理想走向现实,重新正视晚清以来中国便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历史时局。于此历史转折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观念因应和时局而迅速崛起,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组织时代”已悄然来临。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的美学历程是一个“人”的历程,是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代进行展现和思考“人”的历程。五六十年代,“人”是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人”是实践的“人”和主体的“人”;80年代中期以后,是从“新感性”的“人”到“情感本体”的“人”。李泽厚以自己的理论个性,回答时代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 ,太平天国史研究曾很受重视 ,其研究成果几乎比近代史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总和还要多。“文革”后到 80年代中期 ,太平天国史研究虽没有 50、 60年代那么热 ,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强。近几年 ,太史研究显得冷寂。就这一现状 ,我走访了年过七旬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王庆成教授。问 :王老 ,太史研究这几年似乎平静了许多 ,但也让人感到深刻宽泛了许多 ,可以这样说吗 ?王庆成 (以下简称“王”)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人数渐渐少了。过去强调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农民战争 ,这影响到人们对太平天国重…  相似文献   

7.
科技、经济发展与美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当代美学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发展将延续到21世纪。在我国,从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即将到来。面对新的时代,作为哲学思维的美学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美学由“热”到“冷”,由“高潮”进入“低谷”,几乎与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出现较快增长势头同步。这种状况是否意味着美学在经济发展时期的必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美学30年的核心问题,是中西美学关系问题。“文革”后中国美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打开国门,重新融入了国际美学界。此前中国美学界对于西方美学的了解,主要还停留于20世纪之前的西方古典美学,与50年代“美学热”不同的是,80年代“美学热”的一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围绕宪政民主路径的选择发生了三次论争。一是清末围绕“开明专制”的论争 ,论争双方都承认国民程度影响宪政道路的采择 ,但双方给出了不同的判断 ,共和立宪派更否定了依靠清朝统治者推行立宪的可能 ;二是民初围绕袁世凯专制行为展开的论争 ,论者较系统地批判了所谓的“开明专制” ,提出只有实行宪政民主才能促进国民程度问题的解决。在对中国宪政民主路径的采择中 ,孙中山的“训政论”日益系统 ;三是 30年代关于“新式独裁”的论战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新式独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低谷期,这当然有其外在的原因,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来自美学研究的内部。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所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有三个高峰:一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一大批美学著作,和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美学大师;二是40年代末至50年代,出现了空前的美学大讨论热潮;三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美学新观念新方法席卷全国,涌现了一大批美学新秀。但是,即使在这三大美学高潮中,仍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的先天不足和根本缺陷。首先,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学始终没有出现具有世界影响的、独创的、站在学科最前沿的美学思想。第一次高潮追随西方,第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论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文化出路问题的论战,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论战的两极是“中国本位文化”论与西化论的对立。这场论战事实上进行了两个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一是关于“全盘西化”观点的讨论。今天研究这一历史上的论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争论1934年4月16日,陈立夫在南京市政府扩大纪念周会上发表题为《文化建设之前夜》的演讲。他说:“吾国自五四运动以来,所有文化工作,……大部分均系破坏工作,以致吾国固有…  相似文献   

12.
全国当代美学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5月6日至9日在河南焦作市举行。这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美学界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大好时机,也对当代美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围绕着如何顺应改革开放大潮,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体系,使美学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设和经济腾飞服务,是美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此,与会学者集中讨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当代美学大转型与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美学界已形成一个共识:进入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正面临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型态势。所谓转型,就是从美学的传统形态向美学的当代形态的转型。蒋丕坤(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所所长、教授)认为,“转型”是一个学科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严格说来,到现在为止的我国美学还是传统形态的美学。纵观40年中国当代美学史,80年代是一个辉煌阶段。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是现代形态的美学向当代形态的美学的转型期。90年代将会走向成熟,将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新的学派,建立起新的体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充任为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源”和证人角色。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格局中逐步走向主导,具有了“元话语”身份,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作为“学科”的“学科性”和“科学性”的认同与首肯。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现代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被普遍崇奉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质疑。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对象性”得以凸显,其学术品格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全社会性地出现了一次美学热,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翻译家也翻译了大量外国美学论著,广大读者也竞相购买上市的美学书籍。与之同时,中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美学资料也广泛地被挖掘整理出来,并成为写史立论的对象材料。如果把这段历史视为美学流势的高潮的话,那近十几年来的美学发展势头则是一种平稳进行的状态,这使一些专门从事美学教学、研究的人员也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15.
民国年间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几次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就提出了“定为工国”的口号,指明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然而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本世纪“五四”以来,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了中国文化趋向——全盘西化还是中国本位的论战,同时在经济思想领域还爆发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即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的论战。后一论战时断时续,一直延续至四十年代初期,按时期、内容、性质来分,大致可划为三个阶段,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加以阐述,目的在于梳理清楚这场旷日持久、时兴时息的论战历史,以期揭示工业化理论在中国得到普遍接受和研究不断深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70年代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震撼了当时台湾文坛。参战的百数十位作家、学者在几十个刊物上,发表了不下百万字的文章。如今,这场沸沸扬扬的论战已沉寂十几年,然而,台湾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反省仍未停止。80年代论战十周年时,台湾举行过大型的回顾座谈会;进入90年代,《中国时报》又以《走过70年代的文学标竿,回顾乡土文学论战》为题,组织讨论,希望“使重出土的‘乡土文学论战’能成为刺激台湾文坛往前迈进的良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不是与其“即时批评”的发生结伴而行的产物,而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被“学科化”的进程中逐步完成了其“历史形态”的塑形.。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可视为第三阶段;80年代末至今属于第四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时段划分、经典指认、现象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不仅与时代的修辞语境关系密切,而且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复杂变化的典型“镜像”。  相似文献   

18.
张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118-122
波朗查斯与密里本德是当代两位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政治学家,他们都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国家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两人分析国家的方法及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两人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这些差异导致了一场两人围绕着国家理论问题展开的论战.这场论战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理论的研究,对两人各自政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陈序经的思想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据笔者所知,目前已经有三本专门研究陈序经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也有多篇。德人KlausBirk的《现代化与西化:中国三十年代中期关于“全盘西化”问题的一场论战》一书也对陈序经全盘西化思想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此相应,学术界还多次召开了有关陈序经的学术会议。如1999年在海南文昌首次举办了“陈序经学术研讨会”,2003年南开大学召开纪念陈序经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两次会议都出版了学术论文集。陈序经何许人也?竟引起学界的如此关注?陈序经(1903~1967),字怀民,今海南文昌人。1925年…  相似文献   

20.
王可 《学术研究》2012,(8):157-158
继2009年5月在陕西师大举办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美学研讨会后,今年3月23—26日,中华美学学会、暨南大学文学院、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在暨南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两岸三地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内地和港台学者80人出席。会议围绕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主题,从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及现代价值、现代美学建设中的传承、美学古今对接的方法途径、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美学的研究阐发以及美学传统与审美现代性等议题展开,反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前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