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步伐先后不一,但是几乎都经历了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然后从工业再转移到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房列曙 《江淮论坛》2009,(4):175-185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皖南部队北移路线的选择,有一个变化和最终形成的过程。从国民党方面看,经历了从苏南渡江改为从铜陵、繁昌渡江的变化;从共产党方面看,经历了从铜陵、繁昌渡江到从苏南渡江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与国民党的阴谋有关:有意向日军泄露新四军北移消息,企图借刀杀人;利用桂系军队阻截;调集皖南顽军加紧合围。国民党武力消灭新四军,找的由头就是“违抗军令”,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从时间上看,皖南新四军北移不存在“逾期”的问题。新四军取道苏南北移,国共两党中央都是知道的。但是,新四军先向南再折向东即走“南线”到苏南,很难断言中共中央不知道,也找不到和第三战区商定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皖南事变中的项英等问题,是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叶挺与国民党第三战区商定并经中共中央同意的路线。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起反共阴谋事件,南下茂林的路线不是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与"产业分类"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焦点和基础之一。在对产业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的基础上,对传统产业分类理论进行检视与评价,探析产业融合背景下传统产业分类面临的困境及其新探索,将会为新的产业经济理论框架的建构提供逻辑基点,同时也将为解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5.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产业集群这种组织模式 ,但现有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国有企业成分过高的产业集群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问题是集群规模小 ,产业链条短 ,本身结构比例失调 ,未能形成竞争优势。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转型的障碍在于 :旧体制残余影响 ,政府职能错位 ,经营机制落后 ,创新意识不足。突破障碍的措施是 :转变政府职能 ,改造传统产业 ,深化国企改革 ,培育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6.
基于“服务创新”理论和“自我服务的新工业主义”理论,推出工业研发会为服务业带来溢出效应这一论点.借助生产函数模型,结合我国1991-2010年间各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工业研发对服务业的发展确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工业企业研发人员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述了创意产业集聚的基本理论,以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的典型例子,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创意产业基地的成效和典型做法。并提出常州发展创意产业的具体思路,政策宏观导向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在功能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群化是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位特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由于存在能力势差而导致自学习效应;集群内创新成果能够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而具有自溢出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组织围绕特定的创新技术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知识链,从而使其具有自创新效应;产业集群内生创新技术的溢出,使产业集群获得持续技术进步而产生自增长效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四种内在功能效应的实现需要通过内在自主性与外部政策拉动相结合。内在自主性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发挥各种效应、营造一定的环境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辅助其效应的实现;外部政策拉动是通过各级政府的各种作用力度、份额、政策作用的方向力促使内在功能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浙江农村工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与古典式市场经济制度环境和工业化初期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其最显著特征是产业内企业数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组织化程度低,非价格竞争能力普遍很弱。这种与短缺经济条件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产业组织总体格局,已成为制约浙江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快农村工业的产业组织重组,提高农村工业的组织化程度,已成为浙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作为西部的欠发达省份之一,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落,推动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试用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段回归的方法分析甘肃省的产业集聚效应,并从内部集聚经济、布局集聚经济和城市集聚经济三方面对集聚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针对现状,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创新系统效应测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创新系统效应是指某一产业的创新通过传导和波及到相关产业,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系统技术创新水平的一种科学现象。产业创新系统效应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产业间的经济技术关联性,以此为依据,给出了产业技术创新在产业系统当中的三种典型传导路径,进而以产业创新经济效益在产业间的传导份额为主要参数,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效应测度模型,以期为产业政策制定及整个产业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大庆市被批准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明确提出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壮大接续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几年间,大庆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石油石化工程服务为主体、特色软件开发和业务流程服务为两翼的服务外包产业格局。从经济效应入手,论证了发展服务外包对大庆市外贸规模、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就业水平等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正效应。当前,KPO、高技术BPO及已逐渐取代传统的ITO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新热点。据此,提出新形势下大庆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流通媒介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经济地位和经济作用日益重要,理论界对于流通研究的重视程度愈显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系统的先导产业或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认识流通产业,分析流通产业的经济效应对于更好地发展流通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阐释了要素集聚的产业地理效应。要素集聚产生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形成产业区位;特定区位的要素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产生拥塞效应,驱动产业转移;要素集聚与分散产生资源空间配置效应,形成多层级中心—外围的产业空间结构;而中心—外围的城市映射效应导致城市分层,并通过一定的产业关联形成城市层级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工业4.0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新常态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下的集约发展,结合新工业革命和工业4.0的新趋势,关注互联网的融合渗透,促进新产业和智能互联网的协同融合,产业将更加协同发展,服务经济占主导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将不断优化。本文将从产业融合发展机理、新趋势、网络融合发展和升级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产业互动发展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举措.在阐述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分析中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现状及其互动不足成因的基础上,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设计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设计金融、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推动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河南旅游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8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力日益显著。对河南各产业感应度和感应系数的分析计算表明,河南其他产业的增长对旅游业需求的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及全省各产业的平均水平。因此,应通过调节经济规模、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深化旅游企业改革、鼓励旅游创新等方法,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河南旅游业产业波及效应。  相似文献   

18.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庆工业产业集中度的调查分析,将有助于制定新时期工业发展战略,对行业协调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开拓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全市工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和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均位居世界前列,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已遍及各个方面.选取1998—2018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调节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人口老龄化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样本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呈小幅递增的趋势;人...  相似文献   

20.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会给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引致的双重区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