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岑参去世年月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岑参的卒年卒月,目前文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颇具代表性。一种是赞同闻一多先生在《岑嘉州系年考证》(以下简称《考证》)中所提出的大历五年(770)正月说,另一种就是以郭沫若先生论定、陈铁民、侯忠义先生《岑参集校注·岑参年谱》(以下简称《校注》)总其成的大历四年(769)岁末说。他们的意见,《校注》作了概括性的总结: 关于岑参去世的年月,学者间有不同看法。赖义辉《岑参年谱》(载《嶺南学报》一卷二期)定岑卒于大历四年,根据是杜甫《追酬故高蜀州(适)人日见寄》诗的序文:“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中王(李)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未提及岑参,可见其时岑参已殁。诗序署明作于“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  相似文献   

2.
岑参边塞诗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书记,后又随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到过安西、武威等地,两次出,往来于北庭(今新疆哈密)与轮台(今新疆米泉)间,在边塞先后度过了五、六个年头。边塞的战事,边塞的自然风光,进入到了他这一期间的诗作中。这部分被后人称作边塞诗的,约60首,它们在收集于《岑嘉州诗集》的360首中尽管仅占六分之一,却是岑诗的最为珍贵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大唐新语》是中唐时期的作品,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上起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626年)之初,下迄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公元766—779年)之末,全书体例模仿《世说新语》,分为“匡赞”、“规(讠东)”、“极谏”、“刚正”、“公直”、“清廉”等三十门类,共13卷,约八万字。明人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作者自序云:“圣唐御寓,载几二百,声明文物,至化玄风,卓尔于白王,辉映于前古。肃不揆庸浅,辄为纂述。备书微婉,恐贻床屋之尤;  相似文献   

4.
杜甫(712—770)的诗歌以广博深厚的内容和丰富多采的艺术形式为我国文学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自诗人759年弃官走秦州、辗转入蜀已过了七个  相似文献   

5.
岑参     
<正> 岑参(715—770),南阳新野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自幼从兄刻苦读书,遍览经史。15岁时移居河南登封,后移居颍阳。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此后十年曾屡次往返于京洛间。开元二十九年(741),北游河朔。天宝三年(744),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赴安西充任节度使幕府书记。当时他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生活中开拓自己的前程,曾写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定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但是到边疆后也不得意,后又回到长安。天宝十三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  相似文献   

6.
唐代贞元(公元七八五——八○五年)、元和(公元八○六——八二○年)年间,甘肃籍的权德舆不但是一位以文章进身、位极宰相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诗文并举、述作丰富的文学家。权德舆(公元七五九——八一八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人。关于其家世渊源,据权氏在诗中自述:“受氏自有殷,树功缅前秦。圭田接土宇,侯籍相纷  相似文献   

7.
张养浩(公元1270——1329年)字孟希,号云庄,元代厉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自幼勤学,被荐为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学正(地方学校学官),后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因关心时政,直言敢谏,曾遭陷害,于公元1321年弃职隐居家乡。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他被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途经潼关,怀古抒情,写下了《山坡羊·潼关怀古》:  相似文献   

8.
大历十才子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1)战乱写实;(2)身世之悲;(3)山林隐逸;(4)饯酬送别;(5)边塞咏歌。这些内容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唐代大历及其前后的社会生活面貌,谱写了一曲沉凉哀惋的时代悲歌  相似文献   

9.
论李益     
李益是中唐较有影响的诗人 ,其边塞诗承盛唐余绪而自成风格 ,为中唐最有成就者 ;其七绝与盛唐王昌龄、李白相比肩 ,有中唐七绝第一人之称。一、“文章李益”———生平及其它李益 ,字君虞 ,陇西姑臧 (今甘肃武威 )人。生于玄宗天宝七年 (748年 ) ,卒于文宗太和初年 (82 7年 )先后 ,是肃宗朝宰相李揆族子。代宗大历四年 (76 9年 )进士。初授郑县尉 (今陕西华县 ) ,后迁主薄 ,此后久不升迁 ,郁郁去职 ,浪迹燕赵河间 (今北京河北一带 )。先后于朔方 (今宁夏灵武 )、分宁 (今陕西彬县 )、幽州 (今北京西南 )军中幕僚 ,居边塞近二十年。宪宗朝 ,…  相似文献   

10.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湖北江陵人,是明代后期一位有作为的政治改革家,被进步思想家李贽称为“宰相之杰”。他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于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以裕王(即穆宗)讲官的身分进入内阁后,次年,便上《陈六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政见。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神宗即位,他出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前后当政十年。在此期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究其奥妙,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715—770),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留下的三百六十首诗作中有关边塞的篇章,像一幅幅瑰丽的画卷,为我们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记录了边塞的历史,歌唱了祖国的统一。千百年来,岑诗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直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奇葩,边塞诗歌中的绝唱。但是,对于这样一位才华洋溢、声誉卓著的诗人,在封建统治者的正史《唐  相似文献   

12.
现行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辞书、年表、大专院校中国古代史教材及中学历史教科书,都认为后唐亡于公元936年,后汉亡于公元950年。这两个年代,在中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方面均有误差。《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载:(后)唐清泰三年“闰(十一)月己卯,帝遣马军都指挥使宋审?..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中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杜甫(公元712——770年),他的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经历了大唐帝国从兴盛到衰败的巨大转折,经历了波及大半个中国、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以及异族(吐番)的入侵,地方军阀的割据混战……总之,杜甫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战  相似文献   

14.
一、释灵裕生平 释灵裕生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卒于隋炀帝大业一年(公元605年)。隋代僧人。据《续高僧传》卷第九载,系定州曲阳人,赵氏子。  相似文献   

15.
蔡邕(公元132——192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少时博学有文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时为郎中。后拜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因当时经籍文字多谬,他与杨赐等于熹平(公元172——178年)四年,奏定“六经”文字,立碑太学门外。几年后他因上书论朝政阙失和纠弹宦官、权贵,遭到诬陷,获罪流及朔方(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海二十年。董卓专政,他被任为侍中和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他为王允所捕,囚死狱中。他通  相似文献   

16.
<正> 三、永泰元年大历三年(765—768) 广德二年秋冬,入王缙幕,从王缙至徐州。大历二年,入朝为拾遗,转补阙。大历三年秋,奉使江淮,因归润州。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中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杜甫(公元712——770年),他的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经历了大唐帝国从兴盛到衰败的巨大转折,经历了波及大半个中国、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以及异族(吐番)的入侵,地方军阀的割据混战……总之,杜甫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争和动乱中度过的,他带着妻室儿女颠沛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敦煌唐人诗集残卷》的两位诗人马云奇和佚名氏的身世,被俘和他们被拘系的时间、地点,押解的路线等问题,进行了重新专辨。认为:马云寺系江南西道湖南衡阳人;其被俘是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夏天凉州失陷之后,被押解着沿祁连山脉向甘州方向进发,永泰二年(公元765年)又被押解入吐蕃,随其他唐俘一同徙往赤岭关押;马云奇最后失踪不是被番军遣回,而很可能是被杀害了。佚名氏故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一带,自幼剃度出家,精通佛理,但亦不放弃儒学;后还俗问政,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冬出使吐谷浑,可能是想游说互解吐谷浑与吐蕃的联盟,未成功;大历元年(公元764年)甘州失陷后,被吐谷浑押往临蕃囚禁。  相似文献   

19.
唐卢纶《塞下曲》(其三)写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前几年,有论者针对此诗写了一首质疑诗:“北方大雪时,雁群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首诗流传甚广,报刊多有转载。另外,在一些注释卢诗的书籍中也有类似看法。如《唐代绝句选》中这样注释:“雁,指似雁的鸟,因大雪中不可能有雁。”(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按: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任河中元帅府判官,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唐代的北方边塞东起辽东,西至甘肃西部,其地理位置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内蒙高原的平均海拔约为2000米,  相似文献   

20.
一钱起,字仲文,吴兴人,是大历十才子中的年长者,在中唐颇有诗名,人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为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有关钱起的生年,现有两种说法: 1.闻一多的《唐诗大系》定于玄宗开元10年(公元722年)。1979年版的《辞海》亦本此说。2.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钱起考》定为公元710年左右。现在能看到的有关钱起生平事迹的资料很少,闻一多没有说明所据的资料,傅璇琮的根据是钱起的两首诗。今案钱起还有《銮驾避狄岁别韩云卿》诗,诗中“銮驾避狄岁”是指广德元年(763年)。这年十月,吐蕃军队进攻关中,很快占领长安,代宗匆忙出奔至陕州。诗中说到“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若按闻一多说,此时钱起年仅四十挂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