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的回族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滨临黄海,居于长江,淮河的下游,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境内浩荡奔流的长江,自西而东横穿省境中部,注入东海,著名的六朝古都南京就位于它的南岸。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江苏境内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苗族、朝鲜族等39个少数民族成份。其中回族的人数最多,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都市的区位功能与投资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南京大都市的空间区们优势六朝古都南京位于我国黄金水道长江下游中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西端,横跨长江南北两岸,西与安徽省巢湖、芜湖、马鞍山、宣城临界,东与镇江、扬州相邻.南京是我国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  相似文献   

3.
近代镇江米市移师芜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江因运河、长江之利,交通地理优势突出,米市发展较早,对近代镇江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82年,镇江米市移师芜湖,芜湖米市发展迅速,居中国近代四大米市之首。对近代镇江、芜湖两大米市形成的地理条件、历史渊源、市场发育程度、历史地位及影响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两地区乃至长江下游沿岸城市的近代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位于长江之口,面积约计700平方公里。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为上海的重要门户。然而崇明岛是怎样形成的?曾发生过那些变迁?与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有什么关系?当地开发的历史过程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是规划今后该岛经济必须解决的,也是研究上海地区的历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崇明岛所在的地方原是长江口外的浅海。远在七千五百年前,长江在今扬州、镇江一带入海,呈喇叭形向外展开;当时海岸线的位置,北岸在今扬州、江都、泰州一线下蜀阶地的前缘,南岸则沿今江阴、常熟、太仓、松江、金山一线。由于江流进入河口地区比降减小,流速变缓,大量  相似文献   

5.
融合古今 汇通中西——略论吴文化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们讲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性大文化。它同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一样,是中国文化的子文化。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它是最富开放、变革的文化,充满融合、辐射的功能。因此,它的覆盖区是中国历史上以及当今最富裕的地区,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有希望的地区。我们所说的吴文化地区,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太湖南侧的杭州、嘉兴、湖州,长江以北的南通、扬州等地区。吴文化地区处在长江下游三角洲,它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地区和上游的巴蜀文化地区,构成了一条长江经济文化带。黄河哺育了中国的古…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镶嵌在我国东海之滨的一块宝地。它的范围大致西起南京、东临大海,北至长江,南到杭州湾。如把毗连的钱塘江河口平原的南翼也计算在内,则范围可扩大到绍兴、宁波一线,地跨江、浙两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面积共达62,100平方公里。鸦片战争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致包括江宁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杭州府、绍兴府、宁波府与太仓州等地。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该地区拥有人口34,147,211人,  相似文献   

7.
清江     
清江为长江一级支流,古名夷水,亦名圤水。因河水清澈而得名。位于长江南岸,是长江中游在湖北省境内仅次于汉水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利川与四川交界之齐岳山龙洞沟,流经川、恩施、宣恩、  相似文献   

8.
内容提要晚清时期的重庆城由重庆府城、江北厅城和长江南岸一线三部分组成。在西方人眼中,当时的重庆城位于长江、嘉陵江两江汇合之处,以重庆府城为主,加以江北厅、南岸三足鼎立而成,人口规模有30万人,其规划和建筑强调依山就水,实现了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重庆城商贸繁荣,地位重要,是当时西部的商业都会、商务首府。  相似文献   

9.
省级雨花经济开发区位于南京主城西南部,是南京主城唯一开发区;西临长江,南至梅山,座拥三桥,紧邻河西新城、奥体中心,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是南京与苏北皖南等地相通的重要连接点。与长江三桥、绕城公路、宁马、宁合、宁连、宁沪、宁杭等高速相连接,辐射华东、华中地区。  相似文献   

10.
1.江苏社会情况及特点。江苏是我国东南滨海的省份之一。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素称“鱼米之乡”。城乡家庭手工业发达。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江苏首当其冲。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上海辟为商埠。一八六一年以后,镇江、苏州、南京、浦口、海州、徐州、无锡等城市先后辟为商埠。镇江、苏州还设了租界。外国的日用工业品大量在江苏各地倾销。据一九一八年统计,仅镇江一地,进口商品达四百三十七万三千海关两。英、日、美商在苏州一地开设公司企业十六家之多。还在江苏境内修铁路、  相似文献   

11.
三月二十日,在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扩大)会议结束后,镇江、南通、苏州和南京的十五位同志,相聚于春意正浓的南京莫愁湖畔,举行了民俗学座谈会,共商积极开展我省民俗学工作,倡议筹建江苏省民俗学会。座谈会上,姚迁、马春阳、  相似文献   

12.
捍关为战国时期楚国所筑的重要关隘。正确判明楚捍关所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此段历史,搞清当时楚国的疆域和巴族活动的范围以及川、鄂之间交通的发展。一九七九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童恩正同志所著《古代的巴蜀》一书,曾对这一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证。该书《巴族迁徒的路线及其早期的活动》一节中认为:楚捍关在今湖北长阳县西清江上,清江原与川东巫山县境长江南岸支流大溪相通,由于长江三峡古时常常发生山崩,江流湍急,险阻难通,汉代以前  相似文献   

13.
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一日,省社科联邀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五市社科联的秘书长开了两天会,会议实行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收到了较好效果。会议讨论了如何重新认识新形势下社科  相似文献   

14.
陈毅在丹阳     
淮海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饮马长江。 1949年4月21日,我军在西起九江、东迄镇江之间,展开了威武雄壮的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三野司令员兼政委、三野前委书记陈毅没有久留南京。他于5月1日到镇江,5月3日进驻丹阳县城。陈毅对丹阳并不陌生。1938年6月,他曾率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体系主要由四大文化板块构成,其中长江文化板块是支撑南京成为中华古都的重要条件.南京具有雄视长江、领袖东南、近海控淮的地缘优势,这决定了她担负着在中国大格局中必然崛起的历史使命.除汉、唐之间作为"六朝都城"之外,从元末以后到1949年的581年时间内,南京与北京这两个古都的互动主导着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命运,充分体现了南京城市的独特地位和非凡的区位优势,也是南京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此,通览整个中国的文明历程,公元211年以后南京的崛起,应列为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即南京的崛起开辟了长江文化板块乃至中国发展的新格局和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长江流域的面积不足全国的五分之一,而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口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人们盛赞长江为我国的黄金水道。九江市濒临长江中下游南岸,是我省唯一紧抵长江的城市。自古以来,九江市的开发与繁荣和长江沿岸二十余座大中城市一样,离不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九江市的经济是长江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要发展九江经济,仍然需要依  相似文献   

17.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位于津浦铁路浦口至蚌埠段的两侧,南临长江,北到淮河,西抵淮南铁路,东至高邮湖西,在华中敌后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插在日伪背上的一把尖刀。蚌埠是日寇华北和华中两支侵华派遣军的接合部,津浦铁路是日寇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浦口对岸的南京,是日寇华中派遣军的总司令部和汪伪中央政府的所在地。这一地区与淮北抗日根据地南北隔河相望,又与苏中、苏北、淮海等兄弟地区东西呼应。在抗日  相似文献   

18.
长江,横贯中华,奔腾万里,气势磅礴,宛如巨龙。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长江自宜昌而下,水缓江阔,被誉为“黄金水道”。沿此“黄金水道”,上起荆江西、下至皖东的长江中游段,全长约1500多公里,其沿岸一带及两翼自然延伸部分,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总面积约23万6千平方公里。面对浦东开发和三峡上马的历史机遇,该地区正在探索崛起之路。一、“得中”独厚长江中游地区位于我国东西交汇、南北相接的腹地,既具有承东启西、南北呼应的区位优势,又具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位于南京夫子庙西侧,是一座馆园合壁的博物馆馆址瞻园是南京地区仅存的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与上海豫园苏州拙政园等并称“江南五大名园”。初为明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入清为江宁布政使衙署。乾隆皇帝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御题“瞻园”匾额太平天国时期曾为东王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府。民国改元这里又成为江苏省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等机构所在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自1950年12月开始筹建。1956年10月1日由国家化部批准成立,是全国惟一的太平天国史专题博物馆。馆内设:办公室、究…  相似文献   

20.
由南京、九江两市社联和港口协会联合发起的长江沿岸七城市(重庆、宜昌、武汉、九江、安庆、芜湖、南京)港口经济讨论会,最近在宁召开。应邀与会的还有马鞍山、镇江、扬州三市代表,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长航局、中国港协、江苏省社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