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鸟儿用爪子和喙整理羽毛是很正常的举动。可是如果鸟儿拼命地抓挠甚至拽拉羽毛,则多半是奇痒难耐出现了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松鸡红冠冠捡到一颗又大又圆的松子,喊着四周的瘸瘸腿:“瘸瘸腿,快来呀,我捡到一颖大松子。”花羽毛听见了,忙乍开小翅膀,连蹦带跳地冲过来:“我要!我要!”红冠冠却说:“这颗松子给瘸瘸腿吧,它腿有毛病,我们要帮助她。”花羽毛一听就来气了。哼,不就是一颗松子吗。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 《社区》2012,(26):62-63
在乡村生活和工作的几十年里.每到公历5月中下旬的初夏时节。无论是行走在乡间土路上,抑或是坐在月光朦胧的自家小院里,都会听到“算黄算割——算黄算割”的鸟叫声。在乡村叫得上和叫不上名字的诸多鸟儿中。最让人亲切的鸟叫声,莫过于这种被乡人称作“算黄算割”的鸟儿了。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9,(1):44-44
在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历史中,高尔夫球的制作材料经历过数次变革。最初的高尔夫球是用木头做的。这种高尔夫球制作起来非常简便,不过它们不能被打出很远,可能也就100码。不过后来有一些研究高尔夫球的苏格兰科学家想:既然羽毛能帮助鸟儿飞翔,也许它们也可以使高尔夫球“飞”起来。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Itis…that(who,whose,which.……)强调句型中的it,通常叫作emphatic“it”。这样的强调句型也叫“分裂句”或“分离句”(cleftsentence)。例如;Itistheearlybirdthatcatches(orgets)theworm.早起的鸟儿提得到虫子(捷足者先登),这就是所谓用it引出该句,强调theearlybird,用that把theearlybird与句子的其他部分catchestheworm分开,于是就有了cleftsentence一说。这种句型可用于强调句子的不同成份,上例是强调主语。强调其他成分的例子有:ItwasthisdosthatⅠgavethewaterto.(我是给这只狗喂水喝的)强调宾语,I…  相似文献   

6.
徐士青 《社区》2014,(25):49-49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紫花埠社区活动室内座无虚席,社区特别邀请了辖区共建单位——上城区人民法院刑庭的副庭长李小丹法官给辖区的中小学生以及一些“小候鸟”带来了题为“绿色网络,健康成长”的知识讲座。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部分未成年人因接触网络而沉溺于虚拟世界,荒废学业,脱离现实或者过分相信网友,从而导致上当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社区及家长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走着走着,喜羊羊来到了一片树林里,突然灰太狼窜了出来,张着血盆大口,说:“喜羊羊,你来给我送美餐来了吗?”喜羊羊灵机一动,说:“刚才我遇到了一只大老虎,我帮他做出了题,他就放我过来了。我想你应该比大老虎聪明,要不,我出一道题,你答对了,我给你当美餐;你答错了,你放我过去。怎么样?”灰太狼说:“这方法倒蛮有趣的。好吧!你出题吧!”  相似文献   

8.
闫洁 《社区》2008,(30):20-21
“两个鸟儿喂大一窝小鸟,小鸟翅膀硬了,慢慢地都飞了,但窝和老鸟还在。”伴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出家庭,以往出现在老年人群的“空巢现象”正呈现“中年化”趋势,专家称之为“中年空巢现象”。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里存在着“错叠”和“套叠”现象。由实词和实词性词语组合而成的句法结构,如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这些结构一般说来分两个部分,姑且称前一部分为“甲”,后一部分为“乙”。当一个句法结构A(包括“甲”、“乙”两部分)其中一个成分(“甲”或“乙”)是由该类型(与“A”同类型)的句法结构充任(这个句法结构的两部分相应用“甲”、“乙”表示),这就形成了“错叠”和“套叠”现象。“错叠”和“套叠”总是相伴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冬日漫步     
微风缓缓地吹着百叶窗,吹在窗上,非常温柔,像羽毛似的;偶尔也会犹如几声叹息,听起来像夏日漫漫长夜里的风轻抚着树叶的声音。在铺着草皮的地下,田鼠正在地洞里呼呼大睡,猫头鹰则在沼泽地深处的一棵空心树里蹲着,兔子、松鼠、狐狸都呆在家里。看门的狗静静地躺在暖炉旁,牛羊在栏圈里悄无声息。连大地都在沉睡——但这不是寿终正寝,而是忙碌一年后第一次美美地睡上一觉。夜已经深了,大自然还在忙碌着,只有街上一些招牌或小木屋的门轴不时嘎吱嘎吱地响,给沉寂的大自然来一点慰藉。也只有这些声音,预示着在茫茫宇宙中,在金星和火星之间,天地万物中还有一些是清醒的。,我们想起了看似遥远却也许近在心中的“温暖的感觉”,还有那些只有天神们在相聚时才能感受到的——一种神圣的鼓舞和难得的交情,而这些对于凡人是不胜苍凉的。大地此刻在酣睡,可是空气还很活跃,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好像是一个北方的五谷女神,正在把她的银种子撒在我们的田野上。  相似文献   

11.
地震大逃亡     
有一天,男孩威威看到他家附近的五彩山上, 数千只鸟儿盘旋不落,羽毛蓬乱,"唧唧喳喳"叫个 不停。威威喊道:"鸟儿,你们怎么了?" 威威跑回家,见他家的鸽子也盘旋在小院上 空,惶惶不安,不肯落下。就连大公鸡和花母鸡都 飞上大树,蹲在枝头,瑟瑟发抖。关在小房子里的 小动物们更是焦躁不安,上蹿下跳,拼命地敲门 板,"咣咣咣!"呜呜呜!"乱成一团。  相似文献   

12.
张乃坚 《北京纪事》2015,(4):100-102
众所周知,现如今最时髦的就是网络。如果您不会上网不会发电子邮件,在年轻人的眼睛里,恐怕您跟文盲没任何区别。目前,主流媒体正规出版物虽然占据着传媒的主导,但是,不能否认网络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影响力会越来越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曾经报道过著名歌唱家杨洪基老师,杨老师是以美声唱通俗歌曲的第一人,他的《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谓家喻户晓。杨老师学贯东西,舞台上一站,就是洋范儿。您猜,观众提什么问题?杨老师,您上网吗?您知道多少网络语言?您知道“大虾”的意思吗?杨老师一头雾水。“大虾”者,网络上指“大侠”的意思,是金庸小说里的侠客,可不是齐白石宣纸上的那个大虾。主持人也提了个“萌”字,还真把杨老师给问住了。“我没白来,我真的学到了许多东西。”杨老师笑着回答道。由此可见,知道多少网络语言竟成了衡量大师是否与时俱进的问题了。其实,年过古稀的杨老师不但会上网会写微博会发微信,时不时,还在网上玩玩“愤怒的小鸟”呢。  相似文献   

13.
一度     
起初对高三的恐惧似乎是源自于先前那些“自杀坠楼”的相关报道,但真上了高三才知道学校里凡是能够“纵身一跃”的窗户基本上都是有防盗护栏保护的,这结果自是使恐惧削减了不少,道理就如同鸟儿在笼中远比在山林里安全一样。刚上高三的这段日子心里还是满好奇的,  相似文献   

14.
小时侯,家在农村,院子里有一排杨树,每逢夏天,整天能听到许多鸟儿在树荫里鸣叫。喜鹊啦,麻雀啦,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鸟的叫声,很是热闹。碰巧也有鸟儿来树上做窝。那时候,似乎鸟儿特别多,也没有什么禁止捕鸟之类的说法,时常能见到大人不知从哪里逮了鸟儿来哄小孩子玩,增添了孩子许多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例揭示了汉语的主谓关系在蒙语里通过“主格”体现,具有所属关系的定语和中心词在蒙语里通过“所属格”相连,直接宾语和谓语的关系在蒙语里通过“把字格”体现,间接宾语和谓语的关系在蒙语里通过“给在格、用让格、由从格”或“共同格”体现,状语和谓语的关系在蒙语里通过“给在格、用让格、由从格”体现。这一揭示,缩短了蒙汉两种语言的距离,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6.
易明 《北京纪事》2016,(8):81-83
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的老同事徐和建,给我看了一段他在天坛公园录的“二月兰”视频,特意要我听听里面的鸟鸣声。天坛公园有令基辛格博士感叹不已的古柏树林,有上世纪新种下的排列整齐的松树林,鸟儿们自然有了快乐天地。公园也是城市人秀存在的地方,平日里锣鼓胡琴喧天,据说现在渐渐退出,因此清晨听鸟儿的歌唱会更享受。十几年前,在台基厂市委上班,家住方庄,有班车不爱坐,时不时一大早从天坛的南门进北门出,然后钻胡同。后来有了祈年大街,便是阔步向前。现在想起来那段好时光,真是钱买不来的。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14,(8):36-37
长久以来,啮齿类的世界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世界,但最新研究发现,这个世界里面其实充满了“歌声”。 老鼠能像鸟儿一阵“唱歌”——这听上去让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王卯卯创作了一只兔子,将其放在网络里,取名“兔斯基”。 在QQ,MSN里,兔斯基始终眯缝着眼,扭动着细长的耳朵和两根面条般的手臂活蹦乱跳,动作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曾经说过;“乌鸦用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可是,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采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王张江姚四人帮是党内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却厚颜无耻地往自己脸上贴金,把自己美化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英雄”。实际上他们特权最多、法权最大,他们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厌恶劳动,鄙视工农,整天躲在“安乐窝”里,过着地主资产阶级荒淫无耻、穷奢极欲的生活,是吸劳动人民血的吸血鬼。  相似文献   

20.
翻开《贾平凹散文自选集》,不难发现散文的叙述主人翁是第一人称“我”,而“我”常常化为天真稚气的山村儿童。贾平凹散文中对儿童心理、言行的叙写,逼真传神,又各有特色,给文章平添了情趣。 《鸟窠》中“我”觉得白杨树上的鸟儿很寂寞,于是把树上的鸟窠搬到磨坊门口,想与鸟儿作伴。鸟飞回来看到树上无窠叽叽喳喳叫着,“我”大声地说:“窠在这儿,窠在这儿!”人鸟语不通,“我”的叫喊当然召不回鸟儿,但这些叙写十分真实地刻划了天真、纯洁的童心,既使人感到可笑,又令人觉得可爱。 《天上的星星》开头写道:天刚黑,我们孩子们才在家捉起迷藏,大人就来烦了,大声呵斥!“只好慑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后来,看到漫天满空的小星星闪闪发亮,天空十分热闹,孩子们又“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孩子们的活泼、淘气,大人的威严,跃然纸上,真切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