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平均期望寿命是一个重要的人口统计指标。这个指标的计算,由于收集人口统计数据的限制和实际情况的需要,以往只计算近似数值,但这并不意味该项指标没有精确计算公式。宋健同志从人口发展数学模型出发,利用广义函数,推导出精确算计公式,其婴儿及r岁平均期望寿命分别表示为:用于实际计算时,(1.1)式、(1.2)式需要以岁为单位,把上两式离散化变为离散公式:后来,一些文章,又从不同角度提出计算平均期望寿命的公式及其离散式,基本是以上公式的不同形式。精确公式及其离散式与寿命表有什么关系?在计算平均期望寿命中,离散式与寿命表计算结果的精确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很有实际意义,以下试加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总和生育率的来源、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论述了人口粗、净再生产率表征更替生育水平与用总和生育率来表征更替生育水平的差异与不同;阐述了稳定与非稳定人口的差异和稳定人口理论的不足之处。文章指出,总和生育率属于稳定人口的指标,在度量非稳定人口的生育水平时,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假定性条件极强的指标,必然要与实际非稳定人口生育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正确认识以总和生育率的真实涵义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意人口公式,是1982年美国人口学家普莱斯顿(Preston)发现,在无死亡资料时,仅用两个时点分年令人口数,补以出生数,即可计算出寿命表上的全部指标.现根据该公式,用1953年和1964年青海两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54~1964年出生数,编制了本寿命表.一、寿命:表编制的程序1、计算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平均人数(_nN_x) n(?)x=(1953年人口·1964年人口)~(1/2)  相似文献   

4.
出生率、生育率、再生产率是人口统计中反映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几个基本指标(不是全部)。在研究人口再生产理论中,要利用这些指标,在使用实际人口资料中更经常看到这些指标,因此,对这几个指标的内容及其计算方法有一个基本了解,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人口红利与日俱增是21世纪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揭示了因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急剧变动,使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相关指标出现与实际背离的现象。究其原因皆由年龄结构变动影响所致。只有应用“粗率”的标准化方法,对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进行标准化,消除年龄结构的影响,“标化”人口抚养比和人口红利,才更有可能反映实际。这一发现对重新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年数     
表示人口生存时间长度的复合单位,是人数同生存年数乘积的总和。例如一个人生存一年是1人年,两个人各生存半年也等于1人年,这三个人共生存2人年。为了计算人口的生存总年数,必须用人年数作为计算单位。人口统计中计算死亡率、出生率等指标时,都要用年平均人数,而年平均人数实际上也就是一年内人口实际生存人年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控制人口增长和测算未来人口等方面的实际需要,我国开始重视计算总和生育率指标。与此同时,对这一指标的名称、含义和作用等方面,也有不少论述,这对进一步理解和如何正确运用这个指标都是很有好处的。然而,目前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含义,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解释,对这个指标的作用,也有不同的见解。因此,本文想谈谈自己对这一指标的一些粗浅理解,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动量着手,建构了含24项具体评价指标的人口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运用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与聚类分析对2006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法适用于人口竞争力整体评价,具有较高的精度,但数据转换方式的选择会影响精度.按照人口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分数,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聚为七类;人口竞争力呈现北强南弱、东优西劣的梯次格局.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人口政策的要求和多年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的体会,我认为考核计划生育工作的指标以计算总分为宜。公式如下:总分=(计划生育率+1孩率-10×多孩率)×100 如果一个单位的计划生育率为95%,一孩率为80%,多孩率为2%,则该单位的计  相似文献   

10.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生活水平的一个综合性人口统计指标,在人口分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过去通过生命表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工作量大,对大多数人口工作者来说,很不方便。实际上,在进行生命表计算时,除按龄死亡概率外,表中其他各项指标均为派生指标。根据这一道理,本文介绍一种用按龄死亡概率直接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简便方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每个年龄组的死亡人口都来自两个出生同年群。例如,0岁死亡人口D_0就由当年出生当年死亡人口 D’_0和上年出生今年死亡人口 D”_0组成,即 D_0=D’_0+D”_0。在涉及人口死亡的各种人口指标的计算中,通常由于无法将这两部分死亡人口分开,只好利用一些公式以获得近似的数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了死亡人口的出生年月和死亡年月,为将死亡人口既按死亡年龄又按出生年度汇总提供了可能。本文拟就昆明市对1989年7月至1990年6月(普查时点前一年)死亡人口进行双重分组及初步应用情况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生活水平的一个综合性人口统计指标,在人口分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过去都是通过生命表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工作量大,对大多数人口工作者来说很不方便.实际上,在进行生命表计算时,除按龄死亡概率外,表中其他各项指标均为派生指标.根据这一道理,本文介绍一种用按龄死亡概率直接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 对结婚率与离婚率如何统计,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81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人口统计》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同年出版的《人口统计学》,分别有如下叙述: 结婚、离婚同人口出生、自然增长有直接关系,计算结婚率、离婚率也是人口统计的指标。它们的计算方法同上述出生率等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结婚、离婚都是双方的,所以计算时用多少“对”来表示,即每千人口中有多少对结婚或离婚数,可写成公式:  相似文献   

14.
编制生命表的第一步工作是将观察到的实际人口死亡率M_x转换成生命表上的死亡概率q_x。在1岁一组的完全生命表中,最常用的转换公式为q_x=2-M_x/2+M_x这个公式实际上是在  相似文献   

15.
<正> 提倡和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是能否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重要问题。目前,一些部门和地区,主要采用考核独生子女率指标,来检查和评定这一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但是,由于目前独生子女率指标的计算方法较多,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怎样运用这一指标来检查、评定和分析、研究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我国的人口状况,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一般所采用的独生子女率指标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一) 以独生子女率表示终生只有一个孩子的妇女人数在曾经生育过子女的妇女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人口发展战略是当前人口学研究中一个重大课题。它涉及如何理解人口发展战略的内容;如何把对人口发展规律性的研究和科学的计算方法结合起来,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等理论问题。它也涉及人口发展战略目标和现实人口政策;人口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如何结合;确定人口战略目标的具体计算方法等实际问题。本刊准备就此展开讨论。热诚希望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广大实际工作者及一切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踊跃投稿参加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一般规定年度实际出生人数不能突破年度下达人口出生控制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基层单位,年末出生人数与年度下达人口控制指标相比较,往往节余很大,一般实际出生数只占指标数的80%左右,节约  相似文献   

18.
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指标是由人口学家Bongaarts和Feeney于1998年建立的,它是基于总和生育率容易受到平均生育年龄影响的缺点而提出的,希望它能够剔除进度效应,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终身生育率方面的相关信息。然而这一调整指标的设计与计算是否合理、准确呢?这里从该指标计算的前提条件、数据基础和计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并利用中国近年来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指标核心调整公式的前提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指标对于平均生育年龄变化的敏感度高,而平均生育年龄的测量与计算方法使得计算结果产生的误差较大,导致调整指标出现错误的几率增高。对于总和生育率易受平均生育年龄影响的问题我们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选择最优人口发展目标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最优的人口发展目标,制定有效的人口发展规划,控制人口的发展,使之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相适应,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数量上论述最优人口发展目标的选择问题,给出评价最优人口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建立一种多指标评价人口发展目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人口统计中经常用人口年龄中位数来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特征。它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口集团年龄变量数列的中间值。通俗地讲,就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人的年龄就是年龄中位数。这样,按照统计原理的方法计算年龄中位数的公式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