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地处东海之滨的温州,以富有魅力的“温州模式”成为我国经济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从“温州模式”的成功塑造到“温州试验区”的建立,是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大试验。“温州试验区”成败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是一个人才结构调整与改革的问题。而人才结构的协调改革,首先又是发展教育,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问题。现在,温州教育的落后性、单一性、被动性与温州多元化经济极不相适应。假如再不突破这种旧教育体制,就会给“温州模式”高层次发展带来阻力,这种阻力从现在到未来,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显然,温州教育已面临着严重挑战。现笔者拟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关心温州建设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温州农村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模式的形成,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一个典型,是农村深入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深入研究“温州农村经济模式”(以下简称“温州模式”),对于促进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对“温州模式”的特点和成因进行系统探讨;并就研究“温州模式”的方法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争论。这场争论最终的焦点上升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经过两种模式的比较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定,到世纪 90 年代末,这两种模式之争,以“温州模式”优越于“苏南模式”而终结。二十几年过去了,实践表明,传统的“苏南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温州模式”却相对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誉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国内外影响颇大,形成了独到的经营理念。尽管如此,问题并没有结束,最近与“温州模式”相辅相成的温州城镇化道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为了把这个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特地邀请温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几位专家撰写一组文章,以进行学术交流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争论。这场争论最终的焦点上升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经过两种模式的比较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定,到世纪 90 年代末,这两种模式之争,以“温州模式”优越于“苏南模式”而终结。二十几年过去了,实践表明,传统的“苏南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温州模式”却相对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誉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国内外影响颇大,形成了独到的经营理念。尽管如此,问题并没有结束,最近与“温州模式”相辅相成的温州城镇化道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为了把这个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特地邀请温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几位专家撰写一组文章,以进行学术交流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争论。这场争论最终的焦点上升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经过两种模式的比较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定,到世纪 90 年代末,这两种模式之争,以“温州模式”优越于“苏南模式”而终结。二十几年过去了,实践表明,传统的“苏南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温州模式”却相对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被誉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国内外影响颇大,形成了独到的经营理念。尽管如此,问题并没有结束,最近与“温州模式”相辅相成的温州城镇化道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为了把这个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我们特地邀请温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几位专家撰写一组文章,以进行学术交流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迅速发展。与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不同,“温州模式”是在家庭经营和市场调节二大基石上纵横拓展成型的。近年来,温州农村经济体制模式、商品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信用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颇具特色的温州农村资金市场正是这种变革的产物。认真研究温州农村资金市场,不仅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温州模式”,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资金市场问题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读了李云河同志的文章《对温州经济格局的再认识》(见《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再认识》),感到有几个问题仍需探讨。《再认识》所说的经济格局,主要指所有制格局,也就是所有制结构。其主旨是想澄清人们对温州模式的认识,即温州家庭经济姓“社”不姓“资”,温州模式姓“合”(合作经济)不姓“私”。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对温州农村的经济格局应该重新评价,对其姓‘合’不姓‘私’必须肯定。”就是说,温州的所有制结构中,合作经济即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是不容怀疑的,是“必须肯定”的。我认为不然。这里首先需要探讨的是:  相似文献   

8.
温州模式几个理论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模式名噪全国,蜚声海外。但是,在理论界、领导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人们对温州模式还有许多不同认识。本文就温州模式的提法、适应性和评价尺度等作些探讨。(一)关于温州模式的提法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在“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海,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温州模式”。此后,温州模式的提法不胫而走。不过,对温州模式的提法是有分歧的。一些同志不赞成提温州模式,认为“很不妥当”、“不够科学”。理由是:“模式”一词,“与‘模特儿’、‘模型’等词同义,意思是某种相对说来已经定型的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①基于对“模式”  相似文献   

9.
温州模式与集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理论界在讨论“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中,有些同志对农村城镇建设的发展问题。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苏南以集体企业为主体,乡村两级富,小城镇发展快。温州靠家庭工厂、个体经营,乡村两级穷,小城镇建设搞不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温州农村集镇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苏南模式”推动小城镇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大家公认的。而“温州模式”同样有利于加快集镇的建设。近年来随着家庭  相似文献   

10.
“温州模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种种似乎偶然的社会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规律。历史的曲折发展,给温州造成了一次次“出名”的机遇。1956年,温州永嘉县率先搞“包产到户”,虽不到一年,就被指责为“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主张”而遭到严厉的批判,但温州在全国由“包”而出名;在十年动乱时期,温州是全国有名的“重灾区”,人们谈“温”色变,“乱”得出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短短几年内形成的颇具特色的“温州模式”,在全国再次出名。近几年,全国各地到温州农村的调查参观者络绎不绝,年均达一万多人次。国务院及有关中央部门、本省和外省的一些领导同志,相继赴温州视察和指导工作;社会科学研究,政策研究部门及大专院校的同志一批  相似文献   

11.
普遍存在于温州农村非农业家庭经济中的挂户经营,是温州农村经济的“特产”之一,对“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挂户经营,千家万户的能工善商者就找不到大规模地发展家庭式的非农业商品经济和打入全国市场的支点。而今,挂户经营形式多样,利弊共存,为了进一步完善,很有必要加以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农村发展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作者在对“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概括性描述的基础上,围绕着两个模式的运行机制,分别就它们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中各自生产要素的组合与运行、区域内经济的协调与运行以及总体运行结构进行了剖析和比较,从中揭示出“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意义。指出:中国农村发展问题,就是传统的、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村如何向商品经济转换的问题,而实现农村工业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形成的颇具特色的温州农村经济模式,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区域性典型,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交流温州模式研究的成果,在理论上较系统深入地对温州模式进行探讨,促进温州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和温州市农业委员会于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至十九日在温州市召开了温州农村经济模式理论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来自中央机关和省内外研究单位、大专院校、新闻界、经济工作部门的领导同志、专家、教授、理论  相似文献   

14.
1997年7月.我与5位复旦研究生在温州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其中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作用引起了我的兴趣,借此机会做一次案例研究。温州模式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模式。温州模式是其中最负盛名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模式之一。按照袁恩帧的说法.温州模式是“以个体经济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和专业市场为基本形式,一条通过发展商品经济而实现农村致富之路”。而近年来股份合作制又在温州普及开来.构成温州模式的新特点。温州模式的特点是其所有制结构与生产形式不同于其他地区,非国有企业占很大比重。1993年全市342.36亿元工业总产…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时期出现的一些经济现象同资本主义的某些痼疾拉到一起,不加分析地作简单对比,就得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一样”的结论。例如对我国青年待业与资本主义失业就是这样。此类问题看起来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乡镇工业化模式是对乡镇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些基本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则的概括。中国现存的乡镇工业化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两江模式。文中从社会历史环境和潜在工业资源,生产要素组合的特点,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经营方式,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产品销售市场,社会代价等方面对这三种模式作比较分析,并就其共性作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温州模式”对富民作用大,已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这是主流。有人认为“温州模式”会产生“个人富、集体空、国家穷”。笔者认为,温州模式使国家穷是没有根据的。事实正相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沿海几个县,财政收入60%至70%,取之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区乡。我们的认识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才能强国富民。至于温州部分区乡集体经济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政策逐步放宽,温州农村经济的系统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系统约束条件大为减少,系统内各要素如自然条件、农民素质的潜在优势发挥出来,突破了原有封闭、僵化的系统,形成了新系统。现有“温州模式”系统的形成,是环境条件宽松、自由度大的情况下各个体职能充分发挥的结果。各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发展方向、规模、技术档次和元素组合方式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指新加坡、南朝鲜、香港和台湾,简称亚洲“四小”)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两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转换模式、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作者认为确定恰当的参与国际竞争的经济机制和保护水准,注重技术开发,适时推动产业结构转换,是亚州“四小”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作者还指出,认真吸取它们在产业结构转换中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态势与宏观调控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本轮经济周期具有“软扩张”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软着陆”后形成和积累的增长持续性和稳定性将继续得以保持和加强。经济周期波动模式将由“软着陆”周期中的“峰前谷后”转变为“软扩张”周期中的“谷前峰后”,从而出现两个非对称性对应和匹配的经济周期模式。在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宏观经济调控既要注重全局稳定性和长期平稳性,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又要强调经济局部调控的平衡性和短期有效性,防止经济出现“过热”或者“刹车”现象,此时应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应用,并注重总需求管理和总供给管理政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