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家韩少功尖锐地批评"当代文学病得不轻".当代小说创作的沉疴在哪里?评论家和作家们总是囿于传统的小说创作理论和审美标准去进行创作与批评,没有以发展的眼光为小说的升华寻找出路.笔者以为,当代小说应当借鉴美国人类学家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中的人格分析方法,从人物的性格论和心理论跃升到人物整体塑造创作新阶段,开创文化人格塑造的小说人物塑造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小说是当今诸种文学作品中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之一.鲁迅不仅对中外小说有极深入研究,而且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是鲁迅的一篇"创作谈".据此梳理、总结其关于创作准备、创作动机和目的、创作过程中的典型化和民族特色以及小说批评等方面的论述,对于推动当今文学创作和评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仅就时间而论,茅盾从事评论就三倍于其创作。对此,我们似乎有点象哥伦布。不应该只是热烈地惊喜感慨,更需要冷静地条分缕析。本文试图从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系列文学评论实践中,寻绎出他下述理论脉络:小说审美掌握现实的特质、小说审美掌握现实的手段、小说创作的特点,以期初步窥见其小说美学的概貌。  相似文献   

4.
自从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出版以来,评论家们对其叙事形式和说教主题的研究大多是从文学角度来进行的.本文则运用叙述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对小说中关于说教的对话与评论进行分析,旨在证明爱略特在该小说中所采取的叙事形式与小说说教主题相结合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5.
苏轼对王维诗歌艺术的评论--"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为历代评论家所争论.若从诗与画的相关性来解读此评论,可以发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精神性与山水诗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性特征非常相似,二者在追求"悟道"的共同终极关怀过程中形成了诗画艺术的相融.若以此对二者进行审美现照,就足以证明苏轼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犯而不犯"是明清人对"犯"与"避"这一对待性范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界定,当时的小说评论家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创作方法的审美功能.<红楼梦>中贾瑞挨整与薛蟠遭打这一对情节,也体现了这一对范畴的辩证关系,具有"对照"美.  相似文献   

7.
当谢曼诺夫、普实克等人的《怀旧》研究被陆续介绍进来后,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兴起了鲁迅小说研究史上的第一个《怀旧》评论潮。①中国的评论家们普遍接受了普实克的观点,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②的桂冠郑重地授予鲁迅小说世界中的这只“丑小鸭”,同时,从不同侧面认真地审视它自身的价值系统。而本文,则力图从审美的角度来展开对《怀旧》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反腐小说"的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大热点,它从文学角度对社会和历史作出了审美把握.在这一创作热潮中,既体现了90年代"反腐小说"创作的一些实绩,但也存在着与之相关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试论张承志作品中的女性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是当代文坛上当之无愧的马背上的歌手。对他来说,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也许过去了。在评论方面,张承志的小说一开始就受到极大关注,他以他强劲的创作势头和无可争议的创作质量博得了几乎所有评论家的青睐,他的几乎每一篇作品都得到了及时的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现象和当  相似文献   

10.
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和"先锋小说"等文学思潮的"捧月效应"不同,文学理论界对"新写实"敏感性的严重滞后并不意味着评论的缺席."新写实"创作群体有意收缩心理空间,回归到传统的、时间性表达上来,其时间"厚度"从历史跫音中剥离,主要由当下的世俗生活所填斥,显示了与先行拓荒者们"审美趣味"相抵触、相冲突的精神走势.这是一种撕裂,既尴尬又辛酸,反映了原生态的市民生活有着强大的精神生殖力.  相似文献   

11.
孙犁晚年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文学创作高峰,写下了十种散文集,集中表达了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的真知灼见,孙犁晚年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走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创作上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以及以真善美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孙犁晚年的思想并非"小农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2.
清人张问陶虽没有专门的诗学著作,其诗学见解却广见于他的诗作中.尽管张问陶的诗学理论与清性灵派代表人物袁枚的"性灵说"确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涉及到创作主体、诗歌本体、审美对象等多方面而自成体系,在清人诗论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由此而观照其创作,亦足以卓然称名家.  相似文献   

13.
何其芳赴延安之后的创作与其早期作品比较,明显出现了思想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时代的规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何其芳后期创作深深烙下了为政治服务的印记。其次是对新事物的盲目赞美。童年的苦难经历使何其芳对旧社会深恶痛绝,对共产党强烈热爱,一味的赞美与高歌构成了他后期创作的主题旨归。三是何其芳怀有强烈的告别旧我的“原罪”意识。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要改造自己身上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与意识,但这种改造绝非是要通过彻底否定“旧我”的方式来实现,而何其芳恰恰陷入了这样的思维误区,导致了他矫枉过正,自我主体缺失,走上了一条思想进步而艺术退坡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陈梦林一身二任,史学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情思,使其方志编纂与文学创作相互融通,互相影响。一方面,文学思想烙上方志学的印迹。主张文学教化论,强调文学家的史学趣味,酷爱用典,融学术考证于山水观照,呈现出重征求实的方志学考辩色彩。另一方面,方志编纂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重视收录地方文学文献,以独特的文学敏感性捕捉历史文献材料中文学的特殊魅力,编排模式与写作方式均体现出自觉的文学意识,为台湾方志修纂树立典范,泽被深远。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与社会、环境、时代的关系,已有不少精辟论述。但对他向其他艺术家学习、借鉴却论述不多,实际上马尔克斯对此非常重视,说:"学习写作总归要以前贤为楷模。"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塞万提斯等艺术大师的影响。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把汲取来的精华,放在时代的、民族的大熔炉中去铸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姚合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主要表现为雅正传统的继承、清丽诗风的发扬、质朴作风的实践、清幽闲远意境美的营造、峭拔体势的构建和谨严法度的遵循等方面 ,并在诗歌中表现得浓淡不一 ,这种审美追求直接促成了姚合诗歌独特艺术风貌的形成 ,并对晚唐五代诗人的审美心理及创作风格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而也奠定了姚合在唐诗史上自成一家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经历了不屈的、传奇似的坎坷人生。他身在京城,心怀湘西,努力创作,大量作品盛名中外,是一位“文体作家”、“多产作家”。他的创作观念极富个性化:写作是战争,是生命的投资;写作要探索人类灵魂的美与爱,重新诠释人生。他界定了短篇小说的特征与创作方法,以及小说语言的特殊功能与要求。沈从文的小说富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保罗·奥斯特(1947-)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评论家的注意,而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笔者择要从犹太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法国空间理论的作用两个方面,解析了影响奥斯特创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剧体作品相比较其成熟期的小说和散文显得粗糙和幼稚,但是通过其原生态璞面的剖析,可以发现它们在体现"原材料"创作价值的同时,也折射出"生活体操"与"原始艺术力"的耦合,从而契合了文学创作的一定规律,彰显了作者早期创作的一些特色和其独特的原初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放苏轼“出一头地”之语, 反映了欧阳修清醒的认知:意识到苏轼文章思想与自己截然不同, 预感这个年轻后生的文学事业将是超越自己的别样存在。正当欧阳修引经据典为自己一生文章实践的理论总结“简而有法”说进行辩护时, 苏轼也恰好在文坛初露峥嵘, 别开生面, 倡导“随物赋形”, 将“无为法”引入“辞达而已”说, 使得“辞达而已”成为完全不同于欧阳修“简而有法”说的别一种文法论思想, 彻底摆脱了经学对于文章学的掌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