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六度集经>是三国时代东吴康僧会编译的一部佛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集,当代学者蒲正信曾专门为其作详细注解,但对其中一些词语的训释和注音欠妥,如、蒻、杌、齚等.利用字书、韵书等相关文献,从语音和意义等方面来考察这些词语,可知""是"老弱"之义;"蒻"当是名词而非助词,其释义与"荷"有关;"杌"作动词用,由"断"义引申为"杀戮"之义;"齚"读音为zé,非"炸";""注的引文有误.  相似文献   

2.
《分别功德论》是一部失译经,旧附"后汉录".但以下语言现象表明这部经不像是东汉译经:(1)在语法方面,被动句中,"被"字式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达到22.2%,而东汉佛经没有"被"字式被动句.疑问句中,语气助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东汉佛经;语气助词的种类与东汉佛经不同;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助词是"耶",而东汉佛经是"乎";出现新兴语气助词"那"的可靠用例;反复问句"颇……不"的使用频率比东汉佛经高;特指问句疑问词语"何者"、"何等人"东汉佛经未见.(2)在词汇方面,佛经译名"阿那律"、"阿练若"、"耆婆"、"耆域"、"南无"、"岚"以及普通语词"双生儿"、"骆驼"、"算术"、"秃头"、"殊途同归"等,在东汉佛经中均未使用.据此综合考察,这部经的风格和魏晋时期的译经相近,最早也只能是三国时期的译经.  相似文献   

3.
两个表示害怕的同义语素"恐"和"怕"构成"恐怕"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却很少用作表害怕恐惧义的动词,更多地是用为表揣度推测的情态副词,似乎因丧失了原义而造成留学生误用,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结论是"恐怕"表揣测的副词义是由表担心的动词义发展而来的,而表担心的动词义与表恐惧的动词义分属为两个同形词。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与其历时发展分不开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要注意结合词义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以此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祖庭事苑》是北宋睦庵善卿编写的研究禅宗语录中语词的著作.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对卷一中的五则词语作了如下考辨:"终诸"即"终究"义;"斗擞"为联绵词,其核心义为"抖动";"庄香"即"装香",义同"盛香";"(梦完)圝"为联绵词,义为"完全";"侯白"应为秦观《淮海集》中人物,而非隋人侯白.  相似文献   

5.
"朱门酒肉臭"之"臭"的理解曾有分歧,今天从普方古及跨语言的角度观察能够对"臭"的理解提供新的证据。汉语史上"臭"并无专指"香气"义,"臭"的演变路线应是从统指一切气味到专指不好气味义。从气味义上位词到专指不好气味义的演变有语言的共性,不仅汉语中如此,英语中"stink、Smell、odor"的演变也如此。梳理"臭"及"stink、smell、odor"的演变对应关系对汉语古语词的教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骚雅"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张炎的<词源>中,"骚雅"之义在于作品立意不忘天下之事,但在艺术上要出以比兴寄托,继承<离骚>"芳草美人"的传统,取曲而不取直,取温柔敦厚而不取强烈激切.<词源>中之"骚雅"共出现三次,可视为一种论词标准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翻译主要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在理解阶段,遇到含义难以把握的词语时,译者通过分析与之相衔接的词项,可推断该词的确切合义.在表达阶段,译者通过重构原文的词汇衔接,可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中的"士"大致可以分为重利轻义的仰禄之士和重义轻利的正身之士两大类.重义还是重利,是先秦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不仅关系着对经济活动的引导,而且决定着统治者的战略方向.仰禄之士和正身之士各有不可替代的合理因素,它们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汉文佛经通假字数量众多,特色鲜明,与佛经词语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佛经词语研究中,掌握、辨识通假字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助于考释词义,正确解读经文;二是为已有研究成果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做出新的解释;三是有助于辨明佛经文本中因不明通假而产生的臆改,使佛经词语研究建立在可靠文本的基础上;四是有助于破除词语用字的迷障,准确判断词语的产生时代;五是有助于辨明词语书写形式,进而在讨论词典编纂问题时避免误谈词目失收。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于古汉语中"得"的研究已比较系统,主要有以下内容:"得"作为助动词时的性质和意义,"(可)得(而)V"结构;"得"作为助词时"得"字补语句的语义类型和"得"的性质,"得"字补语句产生的时间,助词"得"的来源,"得"字补语句的前后段成分,"V(O)不得"结构;"得"的语法化原因,专书中"得"的用法等。但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诸如助词"得"的来源等。对于"得"的语法化原因的探讨还缺乏深度,对于佛经等一些俗语文献中"得"的用法的研究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对现代汉字和汉语词汇使用现状的反映,是迄今为止语料量最大,词种数最多,发布单位最为权威的调查数据.这是一份反映了新闻语言真实面貌的言语词性质的词表.语文词是社会流通词语总汇中的主体,它有着高频性、高分布率、短小化的特点;从高频词身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社会发展与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以来,语言任意论在语言学界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然而,语言在词汇层面并非是绝对任意的,而是存在着明显的理据性。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词的理据性。词的理据性可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文字理据。词的形态理据则是指可以通过对一个词的形态构成进行分析而获得词义。通过对英汉词汇形态理据性的对比研究,能够找出英汉词汇形态理据性的异同,将有助于词汇教学和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词语搭配和义征的提取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语义分析的难点和关键是义征的提取 ,而通常对此叙述过于简略 ,更少有义征提取程序和技巧的探讨。本文就客方所提四对近义词的搭配对象问题 ,运用“五步骤”分析法讨论近义复合词之间的义征异同。通过微观研究探讨提取义征的程序和技能 ,以推动语义语法学研究的进展。并进一步提出 :1 .作为解释自然语言的元语言 ,义征的一些术语在自然语言中并不使用 ,但义征定名力求基于系统性通筹考虑。 2 .词语之间能否搭配 ,取决于双方是否存在耦合性义征或语义兼容性。 3 .词语之间的语义搭配 ,受制于认识事理性、情境模型性、社群习用性和个人超常性四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在形态、词法和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 ,这给我们翻译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本文通过分析、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形态 ,指出它们的异同 ,这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在所表达的意义或指称对象不变的前提下,新旧词有更替现象.《左传》与《史记》两书相隔约300年,所记情节多有重合,其中有些词发生了明显的更替.从“舟—船”、“楹—柱”、“田(狩猎义)—猎”、“启—开”“疾—病(均疾病义)”5组词在两书中的运用情况,可以看出春秋至西汉初汉语词汇更替的某些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现代翻译活动对现代汉语标准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现代化和语法规定这两个方面,即汉语语法的西化。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是现代标准汉语产生和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而翻译则被视为一个补充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单词联想测试考察了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研究结果表明:语言水平与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相关。语言水平提高时,语音反应和无关反应逐渐减少,语义反应即聚合和组合逐渐增加。当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到了中级阶段,其语义网络就已经形成,并且向着母语者的方向发展,但这种语义网络和母语者的语义网络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经历从语音到语义的过程,学习者最初建立的系统以语音为主,而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义联系开始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语音联系的消失,因为词汇学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所以,不能笼统地认为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是语音的、聚合的或组合的。  相似文献   

18.
香港与澳门两地的华语有着高度的共通性,它们的共同的词语被称之为“港澳词语”,其构成主要包括:港澳共同区域词语、港澳共同外语借词和港澳共同粤语词语。但是香港与澳门之间却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源流,这就使得港澳之间存在着词语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香港分区特有词语”与“澳门分区特有词语”,其类别包括:两区不同的外语借词、两区不同的粤语词语。“港澳词语”是全球华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普通话曾经吸取了不少“港台词语”,其中大部分是“港澳词语”。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动物语汇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它像镜子一样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社会心理、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变迁,观照着文化的内核。了解动物词的内核,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和不同文化的导入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的词语用例可以订正补充现有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词语失收、溯源过晚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