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批判“独断论”对人类认识能力未加考察以前就断定人们无需经验 ,单凭理性就能得到绝对无误的证明。他认为人类获取知识靠先天经验 ,“感性”、“知性”“理性”是三种先天认识形式。“感性”“知性”只能认识现象界 ,不能认识“物质体”。康德在科学和信仰之间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2.
试图从康德凸显人类认识主体的能力及能力的合理性依据——"先天范畴"出发,以此展开了康德整个人类理性批判的核心章节——知性的批判认识,通过对先天范畴合理解读以及人类知性能力的有效正解,试图沿着康德的思想进程理解人类诸认识的可能使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休谟怀疑论留下的难题,康德殚精竭智,寻找先天的使知识可能的先验路径。他先验地阐释知识的感性形式条件(时间和空间)和知性的形式条件(范畴),逻辑地确认了先天要素经验使用的客观有效性,从而回答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知识学总问题。康德先验阐释知识形式条件的意义由此凸现:现象整体作为知识的对象,是按照人所具有的知识形式条件的先验要求而可能的。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上,康德主张主体是主导,它统摄客体并加工客体。惟其如此,先验地为知识奠基才有其可能。  相似文献   

4.
建筑术的原意是用“原则”统摄“杂多”的系统化方法。在康德看来.人类理性按其本性是建筑术式的,纯粹理性从先天原则出发,依照内在目的拟定出一个“完备计划”,并在其展开中统摄各种“构件”形成体系。理性建筑术作为先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是康德解决“知识”、“科学”与“自由”等问题的方法论基础,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康德提出主体认识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物自体),而是主体用时空先天形式和感性材料构成的“经验对象”(现象)。对康德这种从主体角度去规范认识对象,马克思曾给予某种赞赏。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有一套自备的范畴框架系统,其先天性保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范畴这种人的先天认识形式何以能保证呢?范畴是怎样应用到对象上去构成科学知识的呢?这就是康德范畴的先验演绎所要解决的问题。康德的先验演绎分为“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个方面。实际止,这两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划分。所谓“主观演绎”,简单说来,就是从主观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21,(5)
"概念"一词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概念是一种普遍表象,是意识展开其综合统一功能的结果,意识统一性的先天必然性决定了概念在形式上的先天性。但形式上的统一须以直观的杂多为材料,因而一般概念往往落实为经验性概念;与经验性概念相对,还有纯粹感性意象(数学概念)、纯粹知性概念(范畴)和纯粹理性概念(理念)这三种纯粹概念;由此而有概念的划分。任何概念都须有对象,以实现其客观有效性:数学概念的对象在纯粹直观中被先天地给予,而范畴的对象则须由后天的经验性直观获得;理念的对象不能在经验中达到,然而仍有必要设定其"客观实在",以引导人类知识道路上的探索。对康德"经验"概念的理解也建立在以上论述上。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2012,(8):246
俞吾金撰文《康德"三种知识"理论探析》指出,从表面上看,康德主张"三种知识"(经验知识、先验知识和超验知识)理论,实际上他主张的是"三种知识要素"理论。在他那里,先天综合判断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存在方式,以至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经常把先天综合判断直接称作"先天综合知识"。毋庸置疑,康德在知识论上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相似文献   

9.
先天综合是康德主体能动性思想的核心。研究和探索康德的主体能性思想首先要弄清“先天综合”的内涵、形式及其根据。 (一)“先天综合”的内涵“综合”是康德哲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概念。所谓综合,是指主体意识的一种联结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把构成知识的诸要素连结在一起,使之形成一定内容的新知识。对此,康德曾做过明确的规定:“我之所谓综合,就其最普泛之意义而言,即联结种种不同表象而将其中所有杂多包括于一知识活动中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先天综合知识在西方哲学史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这种先天综合知识旨在给人类的认识提供有效的基础,并最终建立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但这种愿望注定是渺茫的,这是因为,康德以之为典范的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所面临的挑战表明,它们称得上先天综合知识的可信度是非常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把形而上学当作科学对待,而只是把它看作帮助理性人走出困惑以获得心灵的平静的人生态度,形而上学的魅力也不会减弱。我们无须担心众说纷纭的形而上学讨论,因为这恰恰是哲学“爱智慧”本性之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先验范畴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康德有关先验想象力的思想。笔者指出: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强加于想象力一方面造成想象力的先验合法性与经验性现实运用的两分,从而使想象力无法成为形成认识的最终原理和根据。另一方面使作为纯粹主体的先验自我实现了在分裂中的统一。先验想象力之所以无法突破先验统觉、先验范畴的“规则框架”,在于康德哲学未经反思的前提:其对实体化的纯粹主体之现实性———形式逻辑的“一”及由之确立的纯粹先验性不可置疑的信念。  相似文献   

12.
孙鹏 《兰州学刊》2000,(2):36-37
在康德之前,人们认为人是自然和欲望的奴隶。康德却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论证人是自然和自己的主人,把理性作为建立他的思想大厦的基础。“人是目的”命题的提出,则是他思想中最具有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是他批判封建社会、呼唤人类尊严所发出的时代呐喊,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人为自然立法在认识领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康德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人是认识主体,而作为认识对象的现象则为客体。他认为以前人们一直把认识看作主观应当符合对象的观点是不对的,相反,对象只是在人所固有的先天感性、知性和理性形…  相似文献   

13.
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一直被认为是通过“先验论证”展现人类的先天思维形式对于感性经验的优先性。但这是被高度简化了的康德哲学肖像。其实 ,康德本人曾在对于“亲和性”概念的阐发中一度偏离了该原则。从当代现象学的立场看 ,这种偏离包含了重估被西方哲学传统严重贬低的“感性质料”的可能性。然而 ,为了不违背《纯粹理性批判》既有的先验观念论框架 ,康德最后还是在自己的发现面前退缩了  相似文献   

14.
在认识论史上,探究人类认识的内在结构的哲学家不乏其人.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就曾经按照知识的不同来源和不同的确定性程度,认为知识结构是由直觉的知识、论证的知识、感觉的知识三种等级所组成.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系统地阐发了他关于人类认识的结构形式的学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发生学角度研究了儿  相似文献   

15.
论休谟对康德关于两种对象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的经验主义使贝克莱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终于导致了休谟的怀疑主义。康德受休谟的启发,把认识限制在现象的范围内,纠正了休谟的怀疑主义,依据主体的先天形式的统一性,使对象符合认识,而不是认识符合对象,从而完成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揭示了认识中的诸多矛盾,但他却极力排斥这些矛盾。这表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已接近终结,辩证思维方式将由此而诞生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省哲学史与科学史研究会举办的“西方哲学史与伦理学史专题讲座”上的讲演(摘要)一、关于康德范畴的起源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先验逻辑”中的第一篇“先验分析篇”的开头,根据传统逻辑所总结出来的不同的判断形式,列出了判断表,然后从判断表里发现并引伸出十二个范畴。康德为什么从判断引伸出范畴?因为康德认为判断恰好表现了范畴的作用。范畴究竟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它的来源是什么?这是康德先验论的一个难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认识论上完成了如他自己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质就是他提出了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在认识史上高扬了主体性。皮亚杰则继承了康德的这一思想,从而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l河新学科,即发生认识论。”’‘惊德哲学对皮亚杰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认识形成中主体能动性的揭示方面。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康德和皮亚杰认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可以说,没有主体能动性,也就没有康德和皮亚杰。但皮亚杰的主体能动性又的确不完全等周于康德的主体能动性。因此,分析比较他…  相似文献   

18.
康德先验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康德先验哲学的提出、概念辨析和认识主体辨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康德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其先验性,并给以适当评价.认为康德的先验性的真正含义是指先天的认识逻辑形式是使认识能力得以顺利发挥的逻辑前提条件,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这种先天逻辑形式在时间上先于经验之意.同时指出承认认识主体的先验性是康德创立其先验哲学的重要依据,并着重论述了认识主体之认识能力的先验性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先验哲学,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研究认识何以可能为目的。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自身入手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哲学的发展从以本体论为中心转变到以认识论为中心。本文拟对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作一粗浅的考察。一康德先验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是能动的功能性主体。康德认为,在人们认识之前,就存在着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这些形式逻辑地先于认识,它们是进行认识的条件,是人们认识的可能性。先验哲学就是这样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所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分为感性、知性和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有关康德“先天综合判断”问题的争论,着力厘清康德哲学的基本思路与基本问题,这即是:纯粹追问一切经验与知识可能的先天条件,以及先天条件如何建构起我们的经验与知识。康德本人将其概括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正是由于康德这个不甚妥当的提法导致了他思想学理上的一些混乱,并致使他不再可能把他的先验思路贯彻到底。而现代逻辑实证论者也正是由此下手否定和取消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否定和取消形上学。针对他们的立场,本文提出人类学问的概要系统,以首先澄清康德哲学的混乱,修正他的提法;并最终初步在学问的系统中为各门学科,尤其是为作为严格的学问的哲学确立毋庸置疑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