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其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改革开放而出现的一个新群体,其社会保障权利诉求比父辈们更为强烈,但现实情况是: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第一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亟需政府承认并负担起补偿责任,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国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为其搭建起社会保障的政策起点,厘清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和责任,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平等的社会权利,同时要未雨绸缪地解决好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601年伊丽莎白的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贫民救济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始形态。19世纪中期,以贫民救济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萌芽阶段。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奠基时期,逐步由以教会为主的贫民施舍变为政府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扩充调整,  相似文献   

3.
放权于企是我国经济迈向市场化的基础工程,但传统的经济体制、传统的权力观念、传统的权力无界定状况、传统的改革模式等许多因素,尤其是行政权力与企业权利之间关系的模糊,使放权于企没有足够的理性准则。为此,必须要在法律上明确行政机关的权限,这是改变行政功能、制约政府行为、实现行政法治化,从而实现企业在法治条件下自主经营的基本要求。而明确行政权的先决条件是变更权力的结构,使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明确分流,也使行政权能得到其它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企业权利,使政府引导中国的经济进入市场化的崭新历程。  相似文献   

4.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立雄 《社会》2003,(4):20-22
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项目其保障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那 么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则是非选择性的,对于什么样的人有资格享受社会保障不存在多少争论。而社会救助却不同,它不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因此,对于受益人有什么权利和政府应承担  相似文献   

5.
郭秀云 《太平洋学报》2010,18(11):71-77
社会保障权是农民工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追求公平正义和风险规避之内涵。政府制度供给相对不足、约束力不强已经构成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诉求的瓶颈因素。政府应加强制度供给和组织协调,在户籍改革、社保体系与法律法规制度建构等方面有所作为,并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中承担必要的财政责任。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制度设计、经办执行、监督管理等诸多问题,如何保证党和政府的决策顺利实施,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重点推进,优先提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社会保障产品,应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着力履行的社会保障责任。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8):33-35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法律和规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肩负着增进国民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国家实现社会政策最重要的保障手段,对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此,本文将在阐述混合所有制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要求的基础上,分析社会保障体系现状与问题,并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构建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李春根 《社会工作》2008,(21):16-18
我国正处于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和设计建设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步阶段,对于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定位问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行积极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和设计建设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步阶段,对于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定位问题,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行积极和有益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初步建立了以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敏 《创新》2009,3(8):26-28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政府作为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应着力解决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深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美国传统少年司法曾经长期不受正当法律程序的约束,这样的特例被认为是为了有利于保证罪错少年获得最有利的处遇。但这样的观念和实践在1967年高尔特案件后开始改变,罪错少年也逐步获得了类似成年罪犯那样的正当法律程序权利的保障。与美国少年司法进行正当法律程序改革之前相似,中国目前对于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少年的处置,同样基本上没有任何正当法律程序的保障,这样的状况急需改变。  相似文献   

12.
杨影  王丽 《学术交流》2012,(12):131-134
社会保障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正处于典型的二元结构时期,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解决,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依然存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平衡、出资主体责任不明确、管理体制上存在障碍等问题。其中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导致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公共财政收支结构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的关键,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观念的不同是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构建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机制,并实行以下政策:打破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二元结构,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明确社会保障出资主体的责任;完善社会保障机构;创新社保基金管理模式;拓展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相似文献   

13.
社会权利保障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权利伦理化和权利社会化是社会权利保障形而上的理论基础。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和提振民权则是社会权利保障的功利基础。未来我国法治发展应当把社会权利保障作为重点,并以平等化、法制化、司法化、社会化等四化建设为导向来创新社会权利保障模式。平等化,就是要从"倒福利"变成"正保障";法制化,就是要从"政策支票"变成"国家责任";司法化,就是要从政府"自我约束"变成"权利救济";社会化,就是要从"行政包揽"变成"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为困难群体撑起正义的保护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是中共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年,“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回顾历史,人类就是在对“发展”和“平等”这两大主题的追逐和摇摆中度过的。处在变革时代的人们,尤其呼唤正义与平等。作为社会福利领域的一项重要政策,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过程中,随着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利益的重新分配,部分人民群众在一定时段内出现了生活困难、某些权利得不到很好保障的情况,作为困难群体,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与法律的援助。关爱和援助他们,使他们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也就是为国家和政府分忧解愁,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忧越性。困难群众的权利若长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将对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以最优秀的法律人才为最需要帮助的社会弱者提供最有力的优质法律援助,使社会弱者的声音得到法律的认真倾听,使弱者的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使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在社会各个群体得以普遍的实现,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保障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同时社会保障的最直接的目标是要保证社会公正.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应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保障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实现.我国的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由上至下"到国家与社会有机互动结合的历程,这一历程也是公民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得以实现的过程.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应该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和谐理念的前提下,形成一张涵盖纵向与横向相互交错的立体之网.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宪定权利的社会保障权要成为现实权利需要法律权利为媒。公共财政体制下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权的保护以立法保护为主,作为事前保护的立法保护是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的积极方式。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国家对民族地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义务主要是作为的财政支持义务: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共治与自治结合原则、国家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原则以及社会保障水平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7.
高静 《南亚研究》2014,(4):139-152
在政府主导下,印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反映出不同时期政府领导人的民主平等、人道主义、社会公正和以人为本等政治理念。在不同的社会保障阶段,社会保障的设计路径大不相同。单层次社会保障阶段,仅在政府内部和有工会组织的部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多层次社会保障阶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涵盖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无工会组织部门、农村人口就业和医疗以及儿童成长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深化阶段,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保障海外印度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新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迎生 《社会》2006,26(2):175-188
基于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和国际经验,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应当尽快改变。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为基本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应当突破“大保障”的思路,选择“小保障”的方向。在对社会保障的基本项目、待遇标准以及各方责任根据“小保障”的思路作出调整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将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由于“小保障”的思路需要长期坚持,而且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保障模式在精神保障功能的实现方面是有缺陷的,这就使得继续弘扬民族优秀保障传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陈滢 《社会工作》2009,(14):60-62
社会保障即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使用信息技术对社会保障工作进行管理升级必将是未来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解决目前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技术、人才等问题,就需要适应政策变化,扩大系统覆盖面;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充分集中;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投入,确保信息安全;体现“以人为本”,向服务型系统转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即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使用信息技术对社会保障工作进行管理升级必将是未来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解决目前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技术、人才等问题,就需要适应政策变化,扩大系统覆盖面;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充分集中;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投入,确保信息安全;体现"以人为本",向服务型系统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