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相继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大大增强了非西方国家推进现代化的信心。一些学者和政治家们在寻找东亚社会成功的秘诀时产生了一种浪漫的看法,即:亚洲国家不仅能够在家族、社会、国家优先,不破坏传统的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而且这种形式的资本主义似乎比西方的资本主义更胜一筹:它既能保持资本主义的效率,又能避免(至少是减轻)它的冷酷无情。所以,有人提出了与西方价值观相抗衡的所谓“亚洲价值观”概念,“21世纪是亚洲人的世纪”之类的预言也盛行一时。但是,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  相似文献   

2.
历经百年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拼搏,特别是经过了开始 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终于汇入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和世界共同迈入了新的世纪。 这是一个精彩纷呈、充满变化、流行与时尚的时代。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伴随着时代的主旋律也纳入到了世界的时尚之中,那是一种情不自禁。 21世纪的中国家庭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家庭的发展变化,从来都受着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近代工业革命摧毁了古代的自然经济体系,把人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速了扎根于土地上的传统家庭的瓦解,使家庭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  相似文献   

3.
李芮 《东西南北》2011,(9):56-57
极致生活象征?还是邪恶者聚居地?“21世纪的纪念碑”?还是“社会不公的纪念碑”?无论它的属性是什么,“海德公园一号”都以每平方米6.45万英镑的天价,以“世界最贵公寓”的标签.蛮横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一片争议声。  相似文献   

4.
20 世纪是一个变革的世纪,作为时代脉动的晴雨表,20 世纪的中国文学始终立于时代的前沿,为个性呕歌,为思想呐喊,为文化的转型和新的人文精神的确立冲锋陷阵。这是一个洋溢了理性精神与浪漫气质的话题,她充满真理与悖论,却又是新世纪文学生长的厚土与基石。值此世纪之交,立于理性的高点,以全新的视角反思与批评20 世纪文学,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21 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深层要求。为此,本刊特开设“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专栏,欢迎海内学者尽抒己见,不吝赐稿。为盼。  相似文献   

5.
中国必然要进入“汽车社会”,入世又加速了这一进程。中国发展汽车业的关键在“私车”而非“公车”。因此,发展高质量的经济微型汽车最有前途。在这方面推进中日经济合作大有可为。此外,还可以在汽车技术培训、建立交通体系和零配件生产方面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理性人本意识的反拨。但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特别是20世纪 50年代后,西方文学明显表现出对新的“理性”与“上帝”的追求,显示了对更高意义上传统人本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黄君  丁伟  刘婷婷 《社会工作》2011,(19):17-1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全面进入社会转型期并启动了快速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同一时期,处于后“冷战”阶段的欧洲也同样面临全球化等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促进中欧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借鉴,2011年9月25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欧洲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共同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论20世纪中国爱情诗盛海耕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大变动,20世纪的中国爱情诗在这大变动中怎样兴衰升沉?有何经验教训?发展前景如何?本文拟对这一课题作探讨,以为引玉之砖。限于篇幅,专谈抒情诗而不谈叙事诗,专谈文人诗而不谈民间诗。爱情诗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新评罗珍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发生了一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关于这场论战,史学界多数论者将其看作是“从1920年起,无政府主义者为了争夺青年、争夺宣传阵地,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相似文献   

10.
继本世纪20年代、80年代的两次文化大讨论后,如何在文化传统中“继绝学”、“出新意”(或叫“返本开新”),在90年代又成了一些学人的热门话题。这种现象,便是所谓现代新儒学运动的复兴。当代兴起的这种“后国学”,以弘扬中国学术传统中的人文精神而闻名于世。“人文精神”在“后国学”的推崇下似乎已成了一种法力无边的概念偶像,不仅是诊治后工业社会各种文明病的灵丹妙药,甚至是21世纪人类得以生存下去的精神保证。然而,如果我们冷静地对待某些情绪化的渲染,就不难看出,为“后国学”所津津乐道的“人文精神”本身却有许…  相似文献   

11.
贺来 《求是学刊》2000,(5):14-17
近 10多年来 ,发展哲学作为哲学领域中一个富有活力的分支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许多哲学研究者把发展哲学研究视为推动哲学走向现实生活 ,让哲学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转型、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直接、最可行的途径和通道 ,并为此作出了切实的努力。在新的世纪里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入越来越关键的阶段 ,发展哲学理应成为一个深具潜力的研究领域 ,起到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力”的作用。为此 ,对一些最基本的、前提性的问题进行重新反思仍是十分必要的。在我们看来 ,在发展哲学研究中 ,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始终处于悬而未决之中 ,那就是 :…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统社会化模式的消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廖龙辉 《社会》2002,4(1):11-13
20年前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写道 :“第三次浪潮正在做的 ,并不是去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 ,某些高视阔步出入于人们之间的英雄人物 ,而是使分布于社会的普遍性格发生显著变化。不是产生一个新人 ,而是产生一个新的社会性格。因此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搜索虚构的人 ,而是去寻找未来文明最珍视的特性。”这一预言揭示了未来社会青年成长环境将与以前完全不同 ,而这种不同以往的社会化环境将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性格”。进入21世纪 ,人们惊奇地发现 ,托夫勒的预言正在逐渐实现 ,其基本动力是源于伴随世纪更替而悄…  相似文献   

13.
试论生产力中的“文化力”范畴郭成铎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将凝结于现代文化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将凝结于社会主义现代文...  相似文献   

14.
“十五”上海社会发展: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 ,上海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上海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当上海即将迈进21世纪的时候 ,展望未来 ,一个中等发达城市的美好前景正期待着上海1300多万人民共同描绘 ,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大大提高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海将真正成为一个以经济、金融、贸易为中心的国际性大都市。社会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与特征(一)社会发展理论 :现代化理论、社会发展观和中国的现代化社会发展阶段的判…  相似文献   

15.
妻管严”(谐音叫气管炎)是对怕老婆的男人的谐戏,意指丈夫的行为受到妻子的严格管束。我们从电影、电视及身边的生活中领略了太多的“妻管严”男人的趣事。当我们提及他们时,有时是不含恶意的纯粹玩笑,而更经常的是带着一点点的轻视与嘲弄。那么,一个堂堂的大男人又是如何患上“委管严”的呢?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社会问题呢?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性别角色有着严格的规定,女性代表着柔弱和被动,男性代表着强硬和主动,女性对男性只有绝对的服从,妻子怕老公被视为天经地义。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夫妻关系屯发生了变化,女…  相似文献   

16.
1992年4月20日是亚伯拉罕·艾普斯顿(AbrahamEpstein)的100周年诞辰纪念日。这位被广泛认可为把“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一词引介到美国和全世界的第一人 ,也是20世纪上半叶全美社会福利运动的领袖。不过 ,在20世纪30年代初 ,被广泛运用的却不是“社会保障”而是“经济保障”(EconomicSecuri ty)。那些提出早期社会立法的人常常把“经济保障”挂在嘴边 ;罗斯福总统在1934年组建经济保障委员会时用的也是该词 ;1935年1月17日 ,罗斯福在向国会作国情咨文 …  相似文献   

17.
漫步上海街头,你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喂,朋友,侬现在在啥地方捣浆糊?”“捣浆糊”在时下已成为上海市民常用之间候语、赞美语,无人不晓。“捣浆糊”一词的本义就无需多讲。如今广泛流行的捣浆糊的社会涵义却只能是:崇尚急功近利、混水摸鱼,蔚成上海都市社会的一种流行心态。“捣浆糊”究竟源于何方呢?笔者认为在当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在人们追名逐利、开掘欲望黑洞的一片功利声中,许多职业角色的规范失去了应有的约束性。另一方面,正由于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项社会制度措施,正在发生变迁,有不少…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2009,(7):4-6
【核心提示】 曾经有一种养老产业化的说法,所谓“银色产业”。“产业化”是重商主义的思维.如果遵循这种法则,中国的养老福利是否将成为高价商品——仅有钱人才可享受?在注重社会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反思市场经济所带给社会建设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原有的一些思维“沼泽”。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养老经验证明,发展老年福利是善治政府的责任。在当下中国推进养老事业的过程中,必须着力摒弃行政功利所制造的“形象工程”,真正以老人为本,寻求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内动力和外驱力。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而倡导“和谐”思想的传统儒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因此,在21世纪,弘扬传统儒学文化,吸取儒学智慧,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人的美国观这一视角来看,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美国及美国人在中国的形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在这短短的大约15年间,美国由中国人上下敬仰、有口皆碑的‘“友邦”渐而变之为万夫所指、妇孺耻言的“死敌”。特别是在1946至1947年之交不到一年的工夫,由“顶好’到“滚出去”──以此为标志,美国在中国的“友邦”形象彻底化为乌有。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当有人呼吁“用一切力量把美帝国主义踢出去”的时候,此后数十年中美关系的历史也就大致“定格”了。要想真正化解中美之间的疙疙瘩瘩,尚须时间的慢慢消化,亦有赖于方方面面持续、艰苦的努力。因为伤痕太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