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中国农村的婚姻与家庭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人类发展中曾以家庭为单位占有生产资料,组织生产劳动,实行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生息和繁衍后代。社会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细胞。而家庭又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平行的夫妻关系和垂直的父(母)子(女)关系组成,正如《易·序卦》所言:“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即“合二姓之好”达到“上以事宗庙,下以续后世”之目的。就是说,婚姻从形式上看是男女两性生理上的结合,而本质则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婚姻与家庭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习俗的变异,而且涉及到伦理道德、社会意识和心理学等许多领域,是社会的缩影。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被彻底推翻,文化意识和社会习俗因之而产生了很大变化,延续近三千年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亦伴随着一个个政治运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表现也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特征。经济在发展,政治在进步,社会在前进,作为社会生活细胞的家庭与组成家庭之先导婚姻自然而然地也在向完善的方向发展。本文拟就建国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婚姻与家  相似文献   

2.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欣赏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东方之日》,古序曰刺衰也。毛公曰,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也。朱子非之,改为淫奔者自作。其实这纯粹是一篇男女恋爱之诗。那有什么君臣之关系呢?这首短篇小章,是一个男子自述其在恋爱中和情人的暗昧之私。诗章之法,两章叠咏。每章五句,十句换了三个字,而基本意思未变,亦衡水仲达所谓“重章共述一事”也。  相似文献   

3.
老子所说的"玄德"是天地自然之道及法道者所具备的德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没有偏私地呴育万物,化贷万物而不自知,不宰万物而使其自己。老子道论要给政治和人生立一个行动的理想标准,而这标准就是玄德。老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呼吁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将其玄德贯通到人世间,造就一个万类并生、各适其天的世界。无疑,这种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现实中各种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周易·贲卦》对中国美学的沾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贲·彖传》区分天文与人文道:“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分”指刚柔之别:阳卦之艮在上,阴卦之离在下。引申为君臣分职,男女分务。贲的卦象乃柔文饰刚兼刚文饰柔。艮、离两卦分指适可而止以及文明。贲卦旨在文化教育令人止于美善。《商易(归藏)》此卦作荧惑,乃火星,强调离卦象征之一“火”。陆  相似文献   

5.
<正>父子关系,是家庭成员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古代中国实行宗法制,而宗法制必然强调父权,提倡以孝维护宗法制度。父子关系是与君臣关系相应的,提倡父权便是提倡君权。天子是最大的地主,即使他是个小娃娃,那也是天下的大宗,是普天下人的“父亲”。提倡“以孝治天下”,“也就是教人要‘资于事父以事君’”。因而,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无不把君臣关系看作父子关系的扩大,提倡父子间的这种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尤其是强调父权和父子间的尊卑等级关系,希望借强调父子间的尊卑等级秩序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尊卑秩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的种种美学追求中,崇尚自然之美是独具风流的一种。几乎从道家创始时起,顺应自然之道就成为语言运用的一条“原教旨”。老子在语言美学上重自然,为无为的思想,在庄子的修辞论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庄子认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即说话总是有其内容的.但“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他在《缮性》篇里说得更为明白:“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天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既然“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那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成了庄子语言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他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庄子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之本体,又是其理论核心.它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之物,但不是妄自虚构;道生万物与万物回归于道是顺任自然而不妄为的过程,不应将此过程理解为循环论或相对主义;对道的认识与把握.即"为道",并不排斥"为学".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李松涛 《社会》2005,40(5):63-90
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政治伦理与亲属伦理及其内在的精神情感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家国关系及政治秩序的深层根基。本文通过对《士丧礼》中“君视大敛”这一环节的描述分析,指出君臣之间以敬为主的情感内涵与父子之间以哀为主的情感内涵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而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情感及其相互作用统一于儒家的仁义思想之中。通过对这两种伦理之情感内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国关系的内在精神情感通路,即性情仁厚之人在家庭内部孝敬父母,才能在国家层面忠于君主,而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也关照、影响着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文章同时也为理解当下身处尊卑有等与亲疏有差两层关系中的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状态、行动伦理以及在此结构中形成的社会人格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1 在婚姻家庭纠纷中,所谓“第三者”问题已日益为社会所瞩目,不少报刊也多有议论。然而,究竟何谓“第三者”?它的含义是否科学?应该怎样表述更为恰当?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对这个问题,许多书报杂志,说法各异,标准也颇不一致。有的说,只要那些与已婚夫妇一方谈情说爱,或进而发生性行为的人,都是“第三者”。他们中有未婚男女,也有有妇之夫或有夫之妇。有的则说,凡与已婚夫妇的一方有通奸关系或虽无通奸行为而有暖昧关系,并导致对方离婚、造成其家庭破裂的,才是“第  相似文献   

10.
任俊华  Zhu Yihua  Luo Yan 《孔学堂》2022,(1):4-12+105-1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天、地、人“三才”整体的、联系的、和谐的“和合”理念出发,探讨生态保护、世界和平、德性良知的时代主题。“和合”的绿色基因是中华文化的思想底色,易学从“乾道”开创自然的创造力,“坤道”孕育万物的生命力,提炼出“天地之德”的人文观念。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共生共荣的气象,转化为人类社会“和而不同”、尊重差异的和平基因。“知行合一”的德性基因包含了人们对先天良知良能的充分践履,生成了中华文明高尚洁白的圣贤君子品格,它基于兼济天下的人文胸怀、“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传达了中国古代崇尚仁爱、公平、有礼的思想先声。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哲学的阐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的基本特征《老子》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对于“道”的性质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对此,自五十年代至今,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老子作为一个卓越思想家,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对“生命潜在性”的深刻理解,因此,只有以“生命潜在性”为楔入点才能正确把握道的涵义。“道”从首从走,文字的直接象征意义是“人走的路”和“人沿着路走”,“道”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都可以说是一种宇宙存在的最高观念的抽象,但“道”与“逻各斯”的根本区别是:“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性潜在性的东西具有不断创生发展的能动性自发性,是永恒的生生不息、“周行不殆”;而“逻各斯”本质上是对宇宙发展的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反映,具有超  相似文献   

12.
本刊编辑部 《阅江学刊》2012,4(2):149-F0003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孝经》伦理道德蕴涵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专著,也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孝"作为必然的人伦关系,是从上下辈血亲关系中引出的一切人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孝经>之"孝"已经不是纯粹的"养亲敬亲"情感了,而是从"亲亲"的家庭伦理出发,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推而至于整个社会和国家,将其属于父子之亲、母子之情的伦常关系,与上下等级、友朋交谊、君臣之道、夫妇关系等结合起来,从而端正人心,纯化情感,改善关系,迭到和谐.<孝经>蕴涵了其深厚的伦理道德底蕴,它包括:"孝之始"的人伦道德,"孝,德之本","孝"与"忠"的不可分割,"孝"与"义"的紧密结合,"广敬博爱"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4.
刘士林 《浙江学刊》2002,(5):121-127
在 2 0世纪中国现代学人之中 ,马一浮先生其学其诗是融通得最好的。如果说 ,其哲学表征是在破除了儒道释乃至理学、六艺之学的门户之见基础上所产生的“道通为一” ,那么也可以说 ,它的诗学表征即为一种超越了“思”与“诗”、“物”与“我”、“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之后而呈现出的“理事无碍 ,正音正义”之审美精神。从诗学源流上讲 ,马氏之诗在“理趣”和“意境”上远接于宋代的理学家诗人邵雍 ,但由于其学也深、其感也广以及“其情也深” ,而这三方面则无疑是马氏其学、其诗可以超越前贤的根本原因。由于从现代学术进程中获得了更加深厚的精神定力 ,因而使马氏之诗真正具有了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通儒之境界  相似文献   

15.
山水以形媚道─—论东晋诗中的山水描写[新加坡]王力坚西晋元康年间,郭象注《庄子》,重新兴起了玄学之风。郭象的玄学是以“万有独化”,取代了正始玄学的“以无为本”。正始玄学以“无”为万物(万有)之本,而郭象却说:“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文学艺术观源于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并包融在其中。而他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德”与“道”。这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庄子·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相似文献   

17.
功德这个概念,原为中国本土所有。“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①这里的功德,指功业和德行。“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扬。功德既信美矣,褒扬之声盈乎天地,”②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及至佛教传人中国,借用了功德这个概念,它的涵义就发生了变化:世俗的、一般的意义减少了;宗教的、特指的意义增加了。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几乎就成了纯粹的宗教词汇。中国佛教里有关功德的故事很多,下面我们从《冥报记》、《三宝感应要略录》以及各僧传中撷拾若干,分成几类,…  相似文献   

18.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冯琳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1):63-72+151-163
有别于以“理”为宇宙本体的理学和以“心”为本体的心学,湖湘学派提出了以“性”为本的哲学体系。“性”具万理,与“太极”名虽相异,实指相同。形上与形下是一体不分的,形上之道只能从形下之器中探寻,湖湘学派形成了“道不离形”“得其体必得其用”的哲学思想,并被明末清初的大儒王船山所继承和发扬。船山将湖湘哲学的“道不离形”发展为“道不离器”“天下唯器”,否定了脱离具体事物和具体实践而存在的先验之道。建立在“道不离形”基础上的湖湘学派实践观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即“学贵力行”“致知力行互相发”“圣门实学,循循有序”“当以实事自律”,船山的实践观在这些方面皆有继承和创获。通过对王船山实践观的湖湘学溯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湖湘学派的实学特色及其思想承继。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修辞思想史上,道家的修辞学说占有特殊的地位,作出过较大的贡献,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其根本原因便在于老庄的修辞观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有着深刻的辩证法精神。从对立统一变化运动的角度来阐述言辞与情志的关系,要求情意发如自然、修辞出于自然,所以是很值得研究并加以发扬的。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正言若反”、“大辩若讷”、“不言之教”、“多言数穷”等修辞主张。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之本,决定一切,派生一切。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品中,无处不在,无物可尽。所谓“孔德之容,推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