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代际伦理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际关系是一种纵向的家庭关系。它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由共同生活的几代人构成的重要的家庭关系。即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最基本的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密切相关的婆媳关系,或隔代的血缘关系——祖孙关系。代际关系又是家庭内成员的人际关系,由家庭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构成的。因此,代际伦理则成为调适这种关系的重要规范。正是这种规范使得人类的家庭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体现出久远性与普遍性。随着社会的变迁,代际关系也相应地发展、变化。“李亲”观念的淡化与老龄问杨的尖锐化传统代际伦…  相似文献   

2.
狄金华  郑丹丹 《社会》2016,36(1):186-212
本文将家庭资源分配置于三代的代际链,将家庭资源分配中的“亲代优先性”和“成年子代优先性”结合起来形成资源代际分配的四个亚类型,并以此来审视当前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资源分配。通过对CHARLS数据的分析发现,个体的现代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决策,其中,个体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状况的改进)使其在资源分配时倾向于支持子代。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村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并未呈现“伦理沦丧”特征,上位优先型的分配方式仍在家庭资源代际分配中占据重要位置;造成农村家庭对亲代赡养资源供给不及现象的原因并不总是“伦理危机”,而由“伦理转向”所导致的下位优先分配原则可能是上述现象的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使用多项式logistic模型,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初职单位地位获得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改革之前,父亲的单位级别对子代的初职单位级别存在代际传递作用,但单位类型之间尚未产生分化;改革初期,代际流动的主要壁垒存在于公有制单位与非公有制之间,单位制内部也开始分化,子代在进入与父亲相同级别或类型的单位时机会更大;1992年以后,单位制的分化进一步扩大,子代只有在进入与父亲相同级别或类型的单位时才具有优势,单位地位在代际之间实现了“蜂窝式”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曾旭晖  李奕丰 《社会》2005,40(5):190-212
本文结合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研究注重居住安排与功能性交换的传统,从机会结构和功能实现两个维度构建了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四种代际关系的潜在类型:紧密型、工具型、独立型和扶持型。对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的潜在类别分析表明,该分析框架有助力于我们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同形态,并对其发展趋势有更好的认识。鉴于工具型成为主要类型以及独立型和扶持型关系的出现,代际关系呈现变迁的趋势。尽管传统的紧密型关系不占主导,但通过工具性交换或父母的扶持维持着代际的有效联结,赡养和反馈关系得以保留,体现了代际关系的延续。代际关系类型受到子代和亲代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3022名上海中学生为样本,针对研究所提出的七个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一,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二,青少年对父母控制和亲子关系质量有性别差异。三,父母的教育程度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及亲子关系质量呈正相关。四,父母对子女的知识、期望、监控、管教及要求量表之间呈正相关。五,不同的亲子关系质量量表之间呈正相关。六,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质量呈正相关;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质量呈负相关。七,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及亲子关系质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控制与子女的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因中国大陆很少有对上述问题的探讨、研究,本研究可被视为该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成伟 《学术交流》2007,(4):145-148
代际交换是指老年人、成年人、未成年人之间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所进行的转换关系。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并表现为由老及少和由少及老两种基本交换形式。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鉴于代际交换呈现出抚养子女的时间延长、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子女对父母在精神上有疏远的倾向等新特点,要实现代际交换之正义应坚持代际平等的原则、代际自由的原则、代际合作的原则和代际发展的原则。在这一前提下,实现代际交换正义的基本路径为:在家庭内部积极倡导“自立”的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发展养老保险事业,提高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如此,确立“有限双向抚养”关系,应是一种比较合理、正义的代际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7.
读了《社会》1983年第一期的《童养媳考略》一文,感到有以下几点需要加以补正。一、关于童养媳的含义,正如《考略》所说的,是“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与之结婚。”无疑地,童养媳习俗是父母包办下的早(定)婚现象。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旧俗于童幼之时、襁褓之中就轻许婚姻的早婚、童婚现象。它的最主要特点是具有领养关系,未成年的女孩子定婚后,就要到男家,由男家“抚养”长大再成婚。故《考略》所引述的山东省商河县(文中误为高河县)一些地方存在所谓“娃娃亲”、“小合亲”的问题:“有的孩子才十一二岁,甚至才六七岁,父母就给订了婚”(见《大众日报》1982.5.11),仅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父母包办的早(定)婚陋习,不能作为“领童养媳旧俗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又有所回潮”的例证。二、童养媳习俗最早可溯源于古代的媵制。嫡女出嫁,以其侄娣从行。这从嫁的侄娣中,就有未成年的女子,养于男家,待成年后成为男子的小老婆。但这和后世的童养媳习  相似文献   

8.
郭秋菊  靳小怡 《社会》2016,36(5):222-24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成年子女的加速外流可能会削弱相对弱势的母亲在子代重大决策中的代际影响。文章利用2013年深圳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的母亲在子女重大事务决策中代际影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的母亲对子女的重大事务决策依旧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这种代际影响并非家庭实权的体现,而是出于对长者尊严的维护;资源论、代际关系、文化规范论对农民工的母亲的代际影响均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存在程度差异,其中代际关系的解释力最强,其次是文化规范中的孝道观念,资源论的解释作用最为微弱。  相似文献   

9.
亲子关系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子代年龄的增长和变化,亲子关系有不同的阶段和特点,研究亲子关系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协调好亲子关系,对于建构和谐家庭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陶涛  钟雨奇  黄静怡 《社会》2022,42(6):214-240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本文深入挖掘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的同住需求组合类型,并分析其中子女的性别和排行两个维度的同住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代际互惠的合作型同住占据首要地位,代际重心下移和浓厚的互惠色彩是当今代际同住的主流, 城乡之间代际互惠的逻辑存在差异。从代际同住机制看,特别是在农村,儿子依旧是同住选择偏好的对象,但女儿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农村地区排行靠后的子女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得到父母的帮扶,也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北京地区子女移居国外的老年人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子女移居国外而其老年父母留守国内居住的新移民家庭代际情感支持的影响因素。这些老年父母认为女儿、已婚且育有孩子、提供日常照料、收入越高、越孝顺的子女,与自己的关系越亲近。同时,自身身体健康状况越好、非独自居住的老人,越趋向认为其与子女的情感更亲密。移居国外的子女与国内居住的子女在对父母情感支持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老年父母与移居海外的成年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并没有由于空间距离拉大而疏远。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对我国教育代际流动性以及教育扩张过程中不同人群受益分布进行分析。教育扩张总体上提高了教育流动性,降低了受教育程度代际向下流动的可能性,提高了代际教育程度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但不同家庭在教育扩张中的获益特征与城乡、父母教育程度之间密切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子女,从基础教育扩张中获得了更大的改善;高等教育扩张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城镇子女,具有更为积极的贡献。因此,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积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长间隔生育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化和家庭功能的异化,具体表现为:生育家庭内部头胎子女与父母之间代际关系和头胎子女与小二胎之间关系的紧张;以及大龄父母小二胎抚育压力、 小二胎教育断层和代际支持不足等.为使长间隔生育家庭维持正常的家庭功能和良好的家庭关系,避免长间隔生育的风险转化为"社会问题",基层卫生健康部门应对长间隔生育家庭给予高度关注,从育前引导、 育中服务和育后政策支持等角度妥善解决长间隔生育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石丹理  韩晓燕  李美羚 《社会》2006,26(3):137-157
本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香港和上海的青少年在父母控制,亲子关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方面是否存在着差异。香港(3,017名)和上海(3,022名)的中学生对以下几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父母行为控制、父母心理控制、透过中国文化本土观念评估的父母管教、父母对传统中国文化亲职信念的认同、亲子关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从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相对于上海的父母,香港父母的行为控制较弱,就传统中国文化管教观念而言的管教较弱,对传统中国文化管教子女信念的认同较弱,但他们的心理控制较强;2)相对于上海的青少年,香港的青少年认为亲子关系质量较差,他们的心理健康较差,并不太愿意在放学后回家,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间,就家揭开了最后的谜底,一个男孩,或是一个女孩,赫然出对在父丹的面前.一个家庭的性别模式也便成形了。为了消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我们总爱说:时代不问了,另女都一杯,急措何时代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样的社会地位与人格尊严,这话没错。但是,由男女性别而产生的差异是的的确确存在着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家庭的亲子关系、代际互动等方面分析,生男生女其实是有许多不一样的。从家庭亲子关系来看,男孩与女孩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同的。一般来讲,遵循异性相吸的原则,儿子与母亲、女儿与父亲总是家庭关系中比…  相似文献   

16.
亲子关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社会关系,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最持久、最稳定和最亲近的关系,亲子关系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聚焦影响儿童发展最直接的因素,重点分析了父母职业状况、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互动状况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将亲子关系作为自变量考察其对...  相似文献   

17.
许琪 《社会》2017,37(2):216-240
以往关于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分析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而很少讨论父母对成年子女的帮助,以及这种帮助对传统赡养关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在2012年的试调查数据后发现,现在中国父母正在从经济和小孩照料等方面向他们的成年子女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而且父母的帮助(特别是小孩照料)对是否能够得到子女赡养和赡养的水平均有显著影响。分城乡的比较研究发现,父母的帮助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在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家庭养老赖以维持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1000万留守儿童状况堪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统计局调查发现,父母双亲或一人外出务工的农村孩子中,厌学、孤僻、滋事及人身受侵者相对较多。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中由于父母双亲或一人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的未成年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大,成为一支数量不小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约有1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而且种种迹象表明,“留守儿童”数量还大有逐年增加之势。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组织河南省城调  相似文献   

19.
刘泱育  陈晨 《阅江学刊》2023,(3):148-159+175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际交往形式,以70后、80后为代表的数字化移民与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数字化土著之间产生了代际差异,他们的交往错配导致人际关系困境问题。社交媒体在两代人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不同,进而导致了差异化的实践和人际关系格局。两代人的人际观念也有所区别。社交媒体打破了既往人际关系“交往需见面”与“接触即交往”两大法则,使得代际差异的后果被放大。  相似文献   

20.
薛红 《社会工作》2016,(5):88-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并由此带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流动中的农民工家庭呈现出不完整离散化的拆分型家庭模式,这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很多现实的困境。本文在回顾了城市流动对农民工家庭关系的影响、流动人口中的家庭亲子关系、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干预现状这三方面的文献基础上,通过一项建筑工人“亲子关系”培训项目的社会工作干预的实践,试图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流动人口”的“家庭”。该项目强调了通过建筑工人的参与式学习和分享,梳理他们各自的家庭生活和关系的现状,学习增进家庭成员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促进和谐家庭建设。要改变流动人口家庭的现实困境,尤其是“只生不养”的儿童抚养难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善:第一从政策层面上,需要国家给予流动人口“困境家庭”以制度化的社会支持和相应社会福利的保障;第二从实践层面上,我们要将流动人口家庭服务的实践主体从“个体”向“家庭”转变,从家庭生态系统去回应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的各阶段的问题和需求,凸显出父母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