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克”家庭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较多地涌 现、近二十多年来日益兴盛的一种家庭形式。其英文缩写词为 DINK,意为 Double incomes nokids,即“双收入无子女”,音译为丁克。因此“丁克”夫妇的要旨是提倡夫妻二人世界,不要生育孩子。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1%,丁克家庭已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我国上海市区1979──1989年间共有113.34万对男女登记结婚,其中约有16.48万…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广州、北京等中国城市,要求做亲子鉴定的人数在逐年稳步增加。在南京,春节后还一度出现亲子鉴定的“爆棚”现象。亲子鉴定升温,透露出今天社会中家庭的信任危机,这是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结果。——作者题记  相似文献   

3.
“丁克家庭”悄悄叩开中国大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本应Happy(快乐),何必添个baby(小孩),白白浪费money(金钱)。”“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把希望寄托或转移给下一代,这是一种逃避。年纪轻轻便失去自我,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别无他求,其实是一出人生悲剧。”这是两对“丁克家庭”夫妇自愿不育,选择“两人世男”的真实心态。自80年代起,一种非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今天,它的数量仍在增长,伴随而来的“不育文化“正在形成。这就是“丁克家庭”。一对具育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小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人世界”,又称之为“DINK家庭”即“丁克家…  相似文献   

4.
包雷 《社会》1993,(10)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发展,出现了各种道德价值体系冲突与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倾向,反映在家庭道德观上,出现了某些家庭伦理“失范”与家庭道德观变迁的现象。其主流是家庭道德观的更新与进步,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然而,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也诱发人们产生种种反道德、反社会的行为,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又冒了出来。家庭伦理的“失范”现象与家庭道德观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第一、反映在婚姻关系的准则上,婚姻关系中的感情含量、精神文化含量呈上升趋势,并越来越成为决定婚姻关系能否成立的主导因素。但目前,大多数人仍以“人品好、有才能、会过日子,能白头到老”的实惠稳定的婚姻作为理想模式;同时,拜倒在金钱脚下的功利婚姻观与牺牲婚姻当事人的幸福,为家族利益摧残人性的封建婚姻观有抬头倾向,以重婚纳妾、跨国婚姻、包办买卖婚姻和拐卖妇女等形式出现;人们在婚姻选择上拥有更多的“个性自由”,社会对多样化的婚姻选择呈逐渐理解的态度,“离婚自由”正在成为现实。据《青年研究》1987年12期  相似文献   

5.
持续规模化的流动已成为中国农民家庭变迁的重要结构性力量。流动带来的去地域化,侵蚀和破坏着血缘和地缘关系高度重合的中国父权制家庭,但其所致的家庭制度变迁不仅具有解传统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传统重构的过程。父权制家庭在解构中延续和重建,是体制约束、市场主导和父系父权自身延续的需要三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流变的家庭形态不仅为“身在城市,根在农村”的流动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生存发展的基础,也以其特有的弹性适应能力,成为应对农村社会因变迁而生的矛盾冲突的缓冲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消解社会紧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1978年有28.5万对夫妻离婚,1992年达到了85万对,离婚数在十余年间增加了3倍。据各地对法院离婚诉讼案的抽样调查,在离婚案中女性原告一般占70%左右。人们把女性起诉离婚多的这种现象称作与“休妻”相对立的“休夫”现象。我们就有必要从诸多角度对其原因加以探讨。“休夫”现象的出现除了与现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的相对独立及其自主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之外,“休夫”现象出现的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当代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在家庭实现过程中的受挫相对于男性而雪,交往的社会自己期待…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的法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珣 《社会》2002,(7):43-4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如果伤害、杀人等犯罪在家庭内发生 ,必然会毁灭一个家庭并牵连造成其他相关家庭的损害 ,还会带来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这一视角来看 ,“家庭暴力”绝不单纯是“家庭内部事务” ,它既破坏家庭和睦 ,又影响社会稳定 ,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已被公认为国际公害。在中国 ,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 ,几乎使得“打老婆”成为天经地义的、无须外界介入的事 ,加之“清官难断家务事”等观念的影响 ,导致目前我国被害妇女难以迅速、方便地获得有效救助 ,众多妇女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到侵害。本文尝试以法社会学的视角来考察“家庭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8.
“家庭化”迁移的出现,致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移居到城市,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随迁儿童.中国农村和城市在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随迁必然给儿童的心理适应带来一定影响.本文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考察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变量,分别探讨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对儿童心理适应的作用,并针对家庭环境对儿童产生的“负效应”思考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家庭政策”这个词出现在我们的文献中是在2 0世纪 70年代的时候。到 90年代 ,俄罗斯的政客和学者们对家庭问题的关注增多 ,这方面的著作也不断涌现。 1 993年 ,俄罗斯联邦国家家庭政策的构想得以通过。 1 996年 ,俄罗斯总统签署了“关于国家家庭政策基本方向”的命令。在俄罗斯 ,现代家庭政策是在长期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措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且正向着从整体上支持家庭制度的国家综合性行为的方向发展。在何为影响家庭政策发展的因素这一问题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强调家庭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因素 ,另一种则强调社会政治进程的参与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家庭社会网络的现状和变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中日合作课题“中国都市和农村社会变迁的实证研究”(都市分课题)对上海80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家庭社会网络的现状和变迁特点。作者认为,当前中国城市家庭社会网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既是1949年中国家庭制度发生质变以来的延伸,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变革、组织功能分化和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等社会转型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存在于婚姻开始,在男女婚姻问题上就存在“男高于女”或“女高于男”的现象。但自从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以后,这种男女双方的差异演变成单一的普遍的“男高于女”。这种一般而论的“男高于女”的现象,社会学家巴纳德叫它“婚姻梯度”。“婚姻梯度”何以会存在?又会带来什么后果?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并就“婚姻梯度”的存在而导致我国青年在择偶方面出现的一些现象作一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奇娟 《社会工作》2008,(10):51-54
大学毕业生的“啃老”现象被视为一道灰色“风景线”,令人深思。本文重点从个体、家庭及社会三个维度探讨其原因所在,以期为有效化解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参考。个体层面的“不想长大”与“精英”情结,家庭层面的“责任伦理”与“孩子=学生”,社会层面的教育弊端与双二元结构,是催生“啃老”现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孝意识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而产生,孝文化随着家庭养老的发展而发展。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人为,为人”的孝文化,始终与家庭养老相生相随,形成“我的大脑”与“我的身体”的“本原”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承认家庭在发展青年一代精神文化上的特殊作用,但很少有人承认家庭在发展成长中的年轻人个性方面具有关系到前途命运的意义。重要的是要具体、历史地看待这一问题:如今家庭能起什么作用?为此必须对当代最为复杂的社会进程进行通盘分析。单亲家庭数量不断增长,在城市文明激增条件下家庭的“传统”作用的变化,家庭里孩子数量的减少,青年家庭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同教育制度一样会导致家庭本身的变态。这不仅是社会的错误,也应当说是教育上的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家庭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城市家庭网潘允康,阮丹青在现代社会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趋于小型化,出现了家庭网。它集传统和现代为一体,具有中国特色。"家庭网"在西方社会学概念中称为Familynetwork或Fawilycluster。network意...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本质上是中国空巢养老问题的突出反映,更是空巢家庭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极端结果.随着中国社会的“少子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发展,在“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双重压力下,空巢老人“孤独死”个案将会持续增多.空巢老人“孤独死”拷问着社会道德良心,呼唤着家庭亲情伦理.日本社会高龄者“孤独死”问题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中国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责任主体必须未雨绸缪,进行养老资源和养老支持的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反哺”:新的文化传承模式。“文化反哺” 即亲子间的“反向社会化”,涉及价值观的选择、生活态度的认定、社会行为模式的养成,直至对各种新器物的了解和使用,而在文化的表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文化反哺”能力来自子女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它提高了子女对变迁社会的顺应能力,并在城市家庭中表现明显。 “市民社会”理论所提示的研究视角依然具有其特殊意义。通过对广受关注的知识传播渠道——尤其是民营书店的个案考察,以及对1949年以来国家知识治理和知识传播方式的转型的历史考察,作者认为简单地“自上而下”强…  相似文献   

18.
一位哲人曾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遗憾的是,在当代中国不少的家庭中,“第一所学校”里的“第一任教师”却没有尽到真正意义上“教子育人”的职责。种种现象表明,不少“第一任教师”所遵循的自我编撰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原则”,不但没有给孩子营造出应有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与条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进行了误会,给孩子的现在或未来增加了心理包袱,留下了成长的后患。我们的爱子之道,两代亲情,穷竟在哪里出现了错乱的误区,且象流感一样在不少家庭中蔓延着呢?“望子成龙”与“严…  相似文献   

19.
社会对全球化现象的日益关注是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运用当代社会学的手段进行理论分析,将全球化的消极特征和表现与历史积极的内容相比较,才能恰当揭示其过程的内在矛盾的本质。对全球化这一复杂现象的分析表明,全球化与信息学的发展、与信息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有着多方面的联系。近年来,“全球化”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媒体中。“全球化”一词的广泛传播,首先与反全球主义者运动的成分相当复杂有关。反全球主义者首先把“全球化”当做一种可怕的现象,认为它是造成当前人类几乎全部不幸的罪魁祸首。从…  相似文献   

20.
面向新世纪的农村家庭养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植友 《社会》2001,(6):19-2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我国跨进了人口老龄型国家的行列。过去人们常常谈到的是城镇老龄人口问题 ,而近年来 ,关于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讨论也日渐增多 ,并提出了很多对策。在新世纪到来之际 ,本文试就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作一探析。一、农村家庭养老现状。农村家庭养老 ,实际上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 ,“传宗接代”等观念是这一传统养老方式的反映。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 ,农村老年人数量高于城市。据统计 ,1998年底 ,我国总人口为12 48亿 ,其中 ,城镇人口约3 79亿 ,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