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8 4年 ,《九江师专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诞生。创办伊始 ,徐声扬在陈忠总编的邀请下研陶 ,首发《陶诗蠡测》一文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到 2 0 0 0年已撰写发表了陶研论文二十多篇 ,成为陶研界名符其实的一位“名家”。现从三个方面对他的治陶成就作一简述。一、徐声扬治陶的主要建树徐先生在治陶中最突出的建树是他的“陶渊明新儒家思想说”。在陶研领域 ,陶渊明的思想归属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近代以来 ,朱自清、陈寅恪、王钟陵三位学者将陶的思想定位于道家 ,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 ,从此该方面的探讨就没有太多进展。徐先生在深…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前人多有论及。沈约最早拈出“率真”二字;肖统继之归纳为“颍脱不羁,任真自得”八字;元人陈绎曾称赞陶的作品“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遗山也说陶的风格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述的核心都在一个“真”字,并誉之为陶诗的最高境界。至于作品为什么表现“真”,又是怎样的“新”和“落”,却又大多语焉不详。现代有的评论家在作具体分析时,说他“不肯说假话,能自自然然地端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说他“自幼在山水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最能赏识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3.
孙毓修不仅是近代学者、编译家、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也是二十世纪早期的陶学家。孙毓修编撰的《陶渊明》是20世纪最早的陶学著作。他特别以少年儿童作为特殊阅读群体,第一次在陶学史上郑重地把陶渊明介绍给少年儿童,把陶公植入少年心中。孙本《陶渊明》体例简单明了,材料趣味盎然,语言自然流畅古朴浑厚,具备了少年读物最本质的特点。同时,孙本《陶渊明》对诸多陶学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究,体现了鲜明的学术性。孙毓修认为,陶渊明的性情与人格兼涵儒道之精华,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君子"之一,陶酒之"醉尤不可及",陶公教子则是切至的慈祥恺悌之怀。然而,浓重学术性淡化了孙本《陶渊明》的故事性,作为少年读物,其"成人本位"的色彩仍未脱尽。  相似文献   

4.
皋陶是司法界公认的中国司法鼻祖,众姓皈依的先圣,儒家思想的源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六安市作为皋陶陵墓所在地、皋陶后裔受封地,建祠修墓、建设“皋陶文化园”、形成常态的国际化“皋陶祭”活动、开发皋陶文化产品、怀念他的功德,开展古籍利用、文物征集和皋陶文化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皋陶文化内涵,张扬这笔巨大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六安的独特资源和优势,也是六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历代对他的论述多,而且争议也较大。在“四人邦”横行的年代里,他们以所谓儒法斗争划线,居然把陶渊明排斥在古代的伟大作家行列之外。现在“四人邦”被打倒了,人们情不自禁地又提起陶渊明的名字。本文从陶  相似文献   

6.
在陶渊明文名和人品声誉日臻颠峰的宋代,与他相关的绘事也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第一位有伟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他最有名的陶画是《归去来兮图》和《莲社图》。他的画构思新颖,凸现了陶渊明豪放刚烈的一面,宋代题跋、学习李公麟陶画的作家和画家不乏其人。陶渊明绘事兴盛的原因与宋代人接受和推崇陶的原因是一致的,苏轼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宋代的陶渊明绘事丰富了对陶本人及其作品的理解和体悟,也表明他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化名人,以他独有的思想和人格一直在激励着历代的人们;以他的光辉艺术实践启迪着一辈辈作家。陶公的诗文为古今众多的读者所钟爱,致使“陶渊明热”经久不衰,驰向世界。 多年来,笔者在学习陶作和各家研陶著述的过程中,有意地做些基础资料的积累,结成了这本陶集通俗、浅白译注的小册子,欲为陶学热做点普及性的工作。本书对陶集中每篇诗文的解析,分做作品系年、题解与篇义简析、译解和注释四部分。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杜甫是宋人共同塑造的两位诗学典范,二者看似地位相当,实则存有不小的差异,无论在人品还是诗品上,宋人认为陶渊明都要胜于杜甫一筹.这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陶超然淡然的人格境界更契合宋人理想的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二、陶渊明的平淡诗风更接近宋人的诗学理想;三、陶高于杜还出于宋人另辟蹊径、自名一家的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鲁迅的“知人论世”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陶渊明、评论陶渊明,阐述了鲁迅为二十世纪陶学的繁荣发展做了开拓性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 )关于陶澍注《靖节先生集》(卷一 )所收的《劝农》诗 ,一般多认为是表现陶渊明“农本·重农”思想的作品。在陶渊明这篇作品中 ,他对上古以来所传承的以及史书中记载的有关农业根本性和重要性问题 ,作了历史性的叙述。毫无疑问 ,在他的意识中 ,与“农”有关的思想是极具重要价值的。阅读“四言·六章·每章八句”的组诗 ,尤其是基于第六章的“躬耕批判之说”。所得出的结论 ,更是有一种唐突之感 ,为此在历来的陶诗读书史中 ,曾有“倒叙”、“反言”、“歇后语”等各种评论。本文根据《劝农》诗的具体形成和前辈诸家对此所作的评论以及陶…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继承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精神作用的传统观念 ,接受了严复、谭嗣同、梁启超、杨昌济等人的思想影响 ,形成了精神文化决定论的思想特点。他提倡“开民智”说和“立志”说。他认为可以通过改造哲学和伦理学 ,树立“真志” ,达到“新民”的目的 ,新民产生了 ,就可以建设新社会新国家。这种思想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涤荡封建主义旧思想、旧道德的时代要求 ,然而 ,它仍旧是头脚倒立的唯心史观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学派诸思想家中,叶适对程朱学派的批评是比较系统的。在道与物(器)的关系问题上,叶适的论述较薛季宣、陈亮等人详尽,认为道与器统一,而统一的基础不是道,而是物、事、器,即世界上存在的具体事物。当理学排斥见闻之知,专务内省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盛行之时,叶适提出了“内外交相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叶适还从儒家经典、道统及程朱学派理论渊源等一系列问题上对程朱学派进行了驳斥。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趣味”的本质、特征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认为“趣味”是文学艺术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本质特征;梁启超立足于感性生活来理解“趣味”,带有明显的经验痕迹,强调情感、环境对于“趣味”的重要性,在目的与“趣味”的关系上,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艺术宗教化与人生艺术化的脉络渗透其中,这一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审美主义创建。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代中国“新史学”的拓荒者。梁启超一生史学著作等身,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史学诸多领域均颇有建树,其中社会生活史研究即为其中之一。他高度关注社会生活史研究.将其视为“国民史”研究之核心;在研究范围上他主张以人类社会全体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内容上他主张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作为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多学科参与,并注重微观与宏观的相结合。梁启超开创了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新天地,使其从传统史学中的“下里巴人”变成了现代史学中的“阳春白雪”。其关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很多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现在依然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的无人可及的地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近代这一大的时代和政治、文化、文学背景,而其出现则使近代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更有声色和内涵。本文拟以近代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即他在发现了小说的同时又丢弃了小说)及对近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把趣味看成生活的根芽和基本内容,从中反映了梁启超审美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和社会理想。在他的趣味论思想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并借鉴和运用了西方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更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他所谓的趣味,主要是指一种积极的、快乐的、有生意的情怀和充满活力与灵性的审美感受,具有丰满、充盈和富有生机等特点。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他对人生、对生命的肯定,表现出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意识。它以敏锐的感觉器官为基础,需要诱发机缘,表现为内在情感和外在环境的契合,体现超越功利的“无所为”与责任心的统一,并具体论述了获得趣味的三种途径和因势利导的趣味教育。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揭露女性缠足的危害,发起建立不缠足会;抨击女性不可接受教育的论调,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接受教育;阐明女性早婚的五大弊端,呼吁晚婚晚育;赞同西方女权主义,主张通过“自动”和“有阶段”两步骤倡导女权,从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方面构建出其妇女解放思想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民族主义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少于种族和情绪的冲动,更多的是对国民性的深层思考和重新建构,通过对具有理想人格的“新民”的设计,而使中国终达至“新国”的目标,即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为最上之团体,具有优先性。“新民”与“新国”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构成他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既是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也是救亡爱国运动。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倡导“新民”学说和“文界革命”,反省传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对五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游历欧洲的梁启超以私人身份旁听巴黎和会,维护中国权益,及时将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消息传到国内,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虽然梁启超晚年思想渐趋保守,但他仍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个性独立、民主自由、科学精神、道德革命表示赞许,他是新文化运动的辩护者而非敌对者。欧游归国后,梁启超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希望五四运动变外交的国民运动为内政的国民运动,建议青年致力于文化运动以光大五四运动的价值。同时对五四运动中科学万能论、科学口号化等缺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民权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界之“巨人”、舆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民权观是戊戌维新时代的一面旗帜,也是其变法维新思想的核心。梁启超借鉴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深刻而系统地论述了其民权思想。包括民权与国权、君权、女权的关系,民权与自由的关系,民权与民智的关系,民权与绅权的关系,民权与宪政的关系,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民权理论的构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