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审美角度看,《红楼梦》通篇无不把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作为一首诗来描写,作者用满腔的激情和丰富的思想,通过着力刻画其诗化之身世、诗化之性格,塑造出这一千古奇绝的诗化才女的悲剧形象。该形象表现出浓郁的诗情美,也成为作者理想的诗化之诠释。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诗人气质,以“情”主生,不以俗事为务;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自我情结,具体表现为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林黛玉虽然已初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因与宝玉以共同叛逆仕途经济之道为基础的爱情梦想、人生定位无法实现,最终被种种无形的关系和氛围挤压而致毁灭。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是中国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文中从黛玉前世今生“红”与“绿”宿命的对应出发,进一步分析黛玉虽然身处幽绿的环境中但内心赤红的实质,并用两个副本对其命运和内红进行佐证,从而揭示曹雪芹利用黛玉外在之“绿”衬托出黛玉命运的惨烈之“红”,利用色彩的矛盾统一来达到一种“坚奥的美”的文学张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黛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指向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红学界对林黛玉形象的研究异彩纷呈.纵观上个世纪,林黛玉评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2.文学的典型评论;3.文化与美学探索.这个时期,对黛玉的原型和曹雪芹佚稿中的黛玉之死也作了深入探讨.虽然评论的视角、评论的方法几经变化,但至今仍无定论,其原因在于这一典型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模糊性及其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摹尽封建社会女子百态,红楼诸女个性鲜明,各自摇曳生姿,林黛玉更是大观园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的女性形象.作为以魏晋才女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来比喻的红楼才女,林黛玉也如谢道韫一般,盛有林下风致,论及林黛玉的林下风致,不容忽视的是其性格中的隐士风度,林黛玉以其超拔的隐士风度超凡脱俗于红楼诸女之中.  相似文献   

7.
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巨著,深蕴着清末文学巨匠曹雪芹“立志补天”的独特卓著的参与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林黛玉形象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主要载体。林黛玉对贾府命运前景之忧患,象征着超脱之外的积极用世;对身世之忧患,象征张扬人格的独立;对爱情之忧患,象征做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读书之忧患,象征着追求真理的“扬弃”。林黛玉形象更深刻的美学象征意义还在于:深切关注现实危机;积极参与挽救现实危机;“大厦将倾”的家族危机演示成“危如累卵”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摹尽封建社会女子百态,红楼诸女个性鲜明,各自摇曳生姿,林黛玉更是大观园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的女性形象.作为以魏晋才女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来比喻的红楼才女,林黛玉也如谢道韫一般,盛有林下风致,论及林黛玉的林下风致,不容忽视的是其性格中隐士风度,林黛玉以其超拔的隐士风度超凡脱俗于红楼诸女之中.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的丫鬟紫鹃、雪雁,其取名为主仆之间的生命同构关系埋下了伏笔.虽同为黛玉的贴身丫鬟,但她们的出身来历、个性特点、主仆情谊以及命运归宿,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幸有这两个忠心的丫鬟给予过黛玉温暖与感动,让这位绛珠仙子在人世间不至于那么孤独凄凉.  相似文献   

10.
林黛玉的丫鬟紫鹃、雪雁,其取名为主仆之间的生命同构关系埋下了伏笔。虽同为黛玉的贴身丫鬟,但她们的出身来历、个性特点、主仆情谊以及命运归宿,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幸有这两个忠心的丫鬟给予过黛玉温暖与感动,让这位绛珠仙子在人世间不至于那么孤独凄凉。  相似文献   

11.
12.
林黛玉本来喜聚会,却又自甘寂寞,甘愿离群索居。因为贾府里、人群中有她的所爱所恨、所喜所悲。她否定“仕途经济”,则是既否定那个社会的最高价值,也否定那些从事、热衷“仕途经济”的男男女女,这样,在观念上,她把自己分裂成精神主体与作为物质存在的主体。林黛玉始终生活于爱与被爱、自洁与合群的矛盾中。当她认定自由存在于世外的时候,她的人格从此就陷入内在分裂之中。  相似文献   

13.
近来,“封建”名实问题因冯天瑜先生《“封建”考论》问世而成学界热门论题。为“封建”正名是必要的,不能因繁难而漠然置之;对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学术探究任重道远,不能简单武断,是己非人;“地主宗法专制社会”一名与中国民主革命三大任务恰合,意味深远。  相似文献   

14.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5,25(6):41-44
林黛玉表现出的深刻的死亡意识的核心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与确立。她的死亡意识表现在:对死亡的执著追问、对死亡的敏感体验、对死亡的清醒预期,从而奠定了她面对世界的基本姿态:孤傲、冷峻、高洁、深刻,完成了她作为一个反抗者的造型。  相似文献   

15.
程璐 《淮海文汇》2003,(5):37-39
  相似文献   

16.
简.爱和林黛玉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不朽形象,她们的处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命运却截然不同。全文从她们所处的环境、人格魅力、爱情理想和反抗精神及爱情结局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者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的争论不断,但多是着眼于她们的异质特征的对比,很少有人论覆其人物形象的共性。从这两个人物的前生、今生和来世等不同的经历寻求二者的相同处,进而阐释了她们作为一个艺术构思整体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揭示了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18.
冯小青其人其事在明末清初流传甚广,因而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才高,其命舛,其情痴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上多有显现,而以《红楼梦》中林黛玉为典型。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典文学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林黛玉独具艺术魅力。她孤高傲世,多愁善感,却又为人率真,心地光明。她博学多才,对爱情的追求始终不渝,却为封建社会所不容。林黛玉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神韵,散发出永久的芳香,不愧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尊不朽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最富有艺术力量的女性形象,她有花之容貌,竹之气节,散发着一种诗意美和自然美。在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的笼罩下,她对自然的纯真热爱和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具有前卫性和启蒙性,她的爱情悲剧命运,激发着人们的思考,呼唤着女性的觉醒,处处渗透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理论流派,此理论将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提倡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为林黛玉悲剧形象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