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崇山峻岭、重岩叠嶂,把鄂西山区装扮得格外神奇、峭丽。鄂西山区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民间文学艺术珍宝。它好象一座五彩缤纷的花园,情歌,就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五句山歌五句多,堆成山岗淌成河”,走进鄂西山区,就象投身到浩瀚的歌海,注入这歌海的是滔滔的历史长河。  相似文献   

2.
湖北鄂西自治州首府恩施市,在抗日战争中,是国民党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和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是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当时担任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的陈诚,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文化活动,鄂西的共产党员同广大群众,对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能够冲破了反动派的压迫,击垮了一切反动的文艺活动”。鄂西这段进步文化斗争的历史篇章,在现代文学史中,理应占有庄严的一页。为了给现代文学史的全面、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史料,我们编写了这篇《鄂西抗战文化斗争的概述》。  相似文献   

3.
鄂西么?“老、少、边、山、穷”嘛。人们论及鄂西州时,往往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笔者则不以为然,它既不全面也不很准确,而且总感觉到缺少一种很主要的东西。近学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顿觉豁然开朗。不揣冒昧,将拙见公诸于世,就教于社会贤达。一、歧见的由来鄂西,“老、少、边、山、穷”。“老”者,革命老根据地之谓也。鄂西人杰地灵,近百年来,数以万计的土苗儿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奉献了宝贵的生命,这是鄂西的历史特点。“少”者,少数民族聚居地之谓也。在鄂西这块229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70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学科关于湖北鄂西地区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中国音乐学界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于音乐本体研究和将音乐置于信仰仪式中的研究两方面,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容易将“音乐”与“文化”孤立开来,因此,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是否更应该关注鄂西土家丧菲仪式的复杂地域性问题、“仪式”与“音乐”的功能以及“局内人”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一、鄂西的城镇 (一)鄂西的自然人文环境湖北省西部(简称“鄂西”),有一大片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区,包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地区的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这里,历史上城镇的发生时期虽然较早较长,但在建国前,一般地说,它的发育十分迂回缓慢。建国后,虽然鄂西城镇建设速度加快,特别是在建立自治州、自治县以后,速度更快,可是如何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仍然是急待我们去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1920年,在土家族、苗族聚居的鄂西山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神兵”起义,并蔓延到川黔湘边区。这以后,神兵起义时起时伏,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神兵”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农民武装团体,有很多近似义和团、白莲教之处。当年曾在鄂西战斗过的贺龙指出:“神兵虽然都是迷信团体,但其成员大都是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为了反对军阀、反对苛捐杂税组织起来的。除了被地主恶霸掌握的一部分,一般  相似文献   

7.
恩施州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路径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恩施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和重大战略选择。恩施州应以“主角”的身份,从理念思路、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人文环境等五个方面对接,融入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视阈下发展恩施旅游新经济。  相似文献   

8.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鄂西南古老的民歌,世代相传,绚丽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一、民歌分类 鄂西南民歌的种类很多,体裁丰富。我们按照各种不同的劳动和生活习惯,把它们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灯歌、风俗歌、儿歌及宗教歌等。 (一)号子:号子是产生于劳动之中又为劳动服务的一种歌,各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号子。鄂西南的号子很多,有船工号子,放排号子、石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龙船号子、打油号子等。各种号子的唱腔除单曲体(一曲反复)结构外,更多的是  相似文献   

9.
“长阳南曲”,亦称“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较为古老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在鄂西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尤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资丘一带为最盛,原称“南曲”,1962年始定今名,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娶媳嫁女、诞子祝寿及劳动之暇时的弹唱曲调。据其艺人所传遗物和师承关系等方面考证,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长阳南曲”即已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演唱,至同治、光绪年间,在长阳、五峰盛行,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长阳南曲”是土家文化与汉文交融而产生的艺术结晶,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地方方  相似文献   

10.
流传在鄂西民间的情歌体裁多样,最常见的有山歌、采茶歌、扬歌、对声子、龙摆尾、穿号子、五句子等等。还有一些长篇叙事诗。而群众最善于创作,最喜闻乐见的是“五句子歌”。“五句子”成为鄂西情歌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1.
鄂西土司知多少杨小华古代在鄂西究竟设置了些什么土司?《明史·土司传》和《明史·地理志》说法不完全相同,《读史方舆纪要‘和各剿湖北通志‘记载也各不一样。近来整理’明实录‘中的鄂西资料,否结合和参照鄂西当地的专家们对族谱和口碑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就鄂西土司...  相似文献   

12.
今年12月1日,是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五周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与全州各族人民一道,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识鄂西、建设鄂西,自力更生,团结奋斗,顺利实施“七五”计划,超额完成了“七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第一、过去的五年,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3.
鄂西的悬棺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发现鄂西的悬棺葬分为插桩式、崖洞式、崖窟式、岩礅式等四种类型。葬具有船棺式、木槽式、木函式、小屋式、木箱式、木柜式及与当地土葬棺木相近等几种样式。其分布在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利川、建始、巴东、来凤、咸丰、宣恩等县市和宜昌市的宜昌、秭归两县。经过考证分析,认为鄂西悬棺葬沿续时间很长,大约从战国晚期到元明时期。从文献记载、田野调查和随葬品看,鄂西悬棺葬的族属应为土家族及其祖先巴人。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历史形成的,是人类的历史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地名反映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及其它特征。在鄂西这块广大的土地上,生息着20多个不同的民族,她们为了区分周围的不同的自然环境而给予各种命名,借以达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使鄂西的土地上染上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印迹,这就是我们所称谓的鄂西民族地名文化,它反映着鄂西各族人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时的多种情感,如希望的和失望  相似文献   

15.
大概由于我曾应约整理过清人顾彩的《容美纪游》、涉猎过一点关于鄂西的人文材料的缘故吧,捧读甘茂华先生的《鄂西风情录》,颇有一种亲切感。这是一幅以巴山楚水为背景的、多彩的巴人生活风俗的长卷。甘茂华称自己的散文为“风情散文”。所谓“风情”,他有特定的解说,那就...  相似文献   

16.
受清江流域独特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原生态特色。相对封闭的鄂西山区也使当地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中保留了众多古老的文化因子,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还具有粗放纯朴的山区饮食文化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鄂西土家族原生态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改土归流是鄂西历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本文对鄂西改土归流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作一概述。 据一些史志记载,从元代起,中央王朝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愿意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采取招抚政策,给以土司官职,以统治本族人民,这种制度,史志上称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元朝统治者在总结了前代封建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基础上,也就是在总结了“以土官治土民”的基础上,制定出承袭、考核、朝贡、征调等制度。土司官职按等级分为宣慰、宣抚、安抚、长官或蛮夷长官。元代在今日鄂西自治州境内仍设施州,除了汉族聚居的清江(后并入州)、建始二县设流官外,在土家族聚居的地方,普遍设置了土司,计有施南道宣慰司等十四个土司。明初中央王朝对待元代土司,凡来归附者即以原官授之。其后为了便于控制,还采取将大化小,遂使鄂西土司数目增加到三十一个。这三十一个是:宣抚司四、安抚  相似文献   

18.
农业的开发与建设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进行大后方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陈诚在恩施主持湖北省政府工作时,为满足战时军粮民食之需,对鄂西农业进行了综合开发,使战时湖北国统区的农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陈诚开发战时鄂西农业无疑对中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其开发农业的思想、政策和措施对今天鄂西及我国西部农业的开发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鄂西土家穿号子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鄂西土家穿号子的艺术特点孙邦固穿号子是鄂西土家民进中一种艺术性较高的演唱形式。“穿”即“穿插”。二人对唱.以一人唱为主.另一人“穿插”。或一人领众人“穿”.犹如相声的“逗”与“揪.其间包含着一种逗趣,一种愉悦,人D们以此来消除野外劳动主产(诸如得草...  相似文献   

20.
鄂西土家族傩文化一瞥──“还坛神”曹毅古老的傩戏素来被人们称之为戏史上的“活化石”.以其原主形态存活于现代文明之中而令人惊叹。鄂西恩施市一带.在土家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种酬神还愿的仪式─—“还坛神”.其格调朴拙.气氛神秘.内容独具一格.这种原始的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