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度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公司治理研究逻辑起点的改变 ,小股东和控制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代理问题。本文综述了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侵害程度的传统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制约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模式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晖  赵涛 《中州学刊》2005,73(2):65-69
制约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有不同的模式.在英美模式中,为了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要求大股东持有的是流通股,其具备的条件是发达的股票市场和股东分散持股;在德日模式中,为了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也要求大股东持有的是流通股,其具备的条件是有来自健全的债权人的有效监管.中国股市目前并不具备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发挥作用的条件,为降低大股东对小股东侵害的程度,应该尽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并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在未解决股权分置时可采取类别股东表决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现有文献中的控制权收益概念作出修正,认为控制权收益的实质是对控制权成本的正常补偿,而额外控制权收益才是非正常收益;通过建立一个模型,解释大股东侵害的作用机制在于其通过较少的现金流权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最后表明理论界及实物界必须澄清错误认识,才能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6.
路运锋 《中州学刊》2005,3(3):52-54
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行业性危机,先后已有20多家公司被撤销、关闭或托管.由于公司的治理缺陷,证券公司大股东的"隧道行为"侵害着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探寻独立董事与大股东的博弈关系,找到一条解决证券公司治理难题的出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存在着较严重的大股东占款行为,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很好的治理建议,但这些建议比较零散且很难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首先介绍了大股东占款行为的形成机理,然后构造出治理大股东占款现象的理论框架,最后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本文认为:股权集中是产生大股东占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掌握的控制权比例较高、成本较低、且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关系较强.在这种特殊股权结构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心理,中小股东难以有效抑制大股东占款行为.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为突破口来加强内部监管应是治理占款现象的重要措施.只有将加强内、外部监管和明确大股东诚信业务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治理大股东占款行为.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73-80
股权分置改革后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为我们从非控股大股东减持的视角来考察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以及大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提供了机会。以2005—2014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非控股大股东"用脚投票"有助于降低控股股东代理成本和管理者代理成本;控股股东在持股比较低时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更严重,但国有企业控股股东持股比越大,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越严重,同时,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代理成本更高;非国有企业控股股东同样存在严重的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困境及法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兴起标志着治污模式从单向管制型向公私合作型转变,是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三方治理通过契约形式,拓展了环境污染治理参与主体的范围,要求对政府、排污企业、环境服务公司、公众的环境治理角色与功能进行重新配置。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我国实践中已有较大发展,同时面临诸多困境。为了推进和规范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我国应通过立法完善环境服务市场的配套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府环境监管体系,明确环境服务合同责任划分,构建体现共治理念的公众环境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公告效应及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A股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大股东增持具有特殊的意义。对2008年8月27日证监会新规颁布后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的上市公司增持行为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增持公告事件窗口内有显著为正的公告效应,两日公告效应约为3.21%。增持前,样本公司的累积异常收益并不显著,而在增持之后,公司股价累积异常回报显著为正,并且持续性较强。对样本的细分研究发现,不同市场环境下大股东增持行为的市场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牛市行情中,大股东增持的市场效应更强。从信号传递和时机选择的角度对大股东增持行为进行分析,对样本公司增持前后股价走势的考察以及多因素分析都没有发现支持市场时机选择或信号发送假设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郭晓岚 《阴山学刊》2010,23(3):94-99
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已成为各国学者共识,不同法系国家在实践中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我国《公司法》借鉴了国外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先进制度,确立了中小股东权益法律保护体系,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诸多因素,中小股东权益还是在立法层面和司法实践上都存在着欠缺。如何通过研究中小股东权益有关理论及立法实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完善我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立法建议,已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法治难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的广泛存在表明了分析大股东治理机制及其效率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利用对深圳证券交易所 2 49家上市公司的调查样本对我国大股东治理的偏好和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同性质和持股比例的大股东在治理行为和治理效率上又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些实证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股份制改组中片面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及股票发行制度的行政审批和额度控制,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问题严重.特别是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后,控股股东控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研究控制权转移后控股股东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1)控制权转移后的董事变更比例、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比例和控股股东在目标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席位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正相关;(2)控制权转移后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大股东利益侵占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3)在公司终极控制人性质中,地方政府和家族企业控制与大股东利益侵占都显著正相关,而中央政府和其他性质企业控制与大股东利益侵占负相关,但不明显.这为我国今后的产权改革和投资者保护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信用关系的形成和深化过程。信用的发达和信用体系的完善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与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政府管理与决策效率的必由之路。但多年来,我国信用缺失现象非常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不讲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800多亿元,非经济领域的信用缺失影响就更大了。一、信用缺失的经济社会根源历史积淀和社会体制约束导致我国信用基础脆弱、信用观念淡薄。我国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封建社会经济模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组织之间没有发生信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股份回购及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2006年颁布和实施的新《公司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将旧《公司法》中关于股份回购的范围有所扩大,这必将有利于我国股份回购市场的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实施.但这些相对旧《公司法》放宽的规定,有可能会对中小股东的权益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保护在新的法律规定下的中小股东权益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后,文章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虽然派生诉讼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阻却中小股东行使其权利的因素。本文从派生诉讼制度出发,对派生诉讼的阻却因素与应对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论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国企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为数众多,这些上市公司中国家股、法人股所占比重颇大,不但导致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导致上市公司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法人治理”模式,这对国企改革是不利的。应对《公司法》进行必要的修改,从增强中小股东的权力、限制大股东表决权、改善监事会结构和诉讼救济等方面着手,来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2):208-218
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福祉、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然而质量安全事件仍然频发,造成一定的社会不安定,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运用现有可追溯体系来确保质量安全成为解决安全事件的关键。以生猪为例,政府带有强制性的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规范生产者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的同时,也要满足消费者对生猪质量安全的诉求,只有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实现生猪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动态平衡。分析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三者博弈过程,可以厘清三方不同参与主体的动态演化规律,探讨不同主体进行策略选择时相互影响以及在不同参数变化下各个主体策略选择。通过构建三方博弈模型,求解演化稳定均衡解,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各行为主体方利益诉求及利益实现形式是影响其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完善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政府要承担其责任,完善对市场的奖惩机制,生产者应大力开发和运用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要积极引导消费者参与生猪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