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璋  谢艳丽 《创新》2010,4(2):29-33
分阶段考察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首先利用传统的份额—转换法对劳动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考察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接着引入资本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充分考察资本要素以及劳动要素转移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又进一步考察在Verdoorn效应下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劳动转移和资本转移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劳动转移一直存在"结构红利"现象,资本转移效应在近些年才开始出现"结构红利"现象;与结构效应相比,产业内部增长效应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分析,经济学中三种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各有优劣之处.通过导入数据可以估算出黑龙江省1978-2006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趋势,并分析出资本、劳动力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可以测算得出结论: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特别是重工业化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还主要依靠资金等要素投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及其收敛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也日益明显,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根据1985-2007年数据,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和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变动的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期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的下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距,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虽然快于中西部地区,但其技术效率低于西部地区,并出现恶化现象;全国各地区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而且会向自身的稳态收敛.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资本要素量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或生产率的提高,而这最终归国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开放政策,特别是生产率提高及其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不断增大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增长中的问题,文拿分析了作为过去增长源泉的两个因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极限。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近年来关于东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奇迹”和“神话”的争论,总结了它们的分歧所在,分析了测算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论,指出产生“神话”观点的新古典模型的一些问题。通过描述投入、生产率变化的规律和比较,反映了东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增长来源上的差别。对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三个样本国家和地区详细的政策分类与总结,发现它们生产率提高的基本经验是外向型战略、市场主导的产业政策或较小信贷直接分配的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稳定的宏观政策及更平等的分配政策,揭示了面对同样的外部技术而东亚却获得了成功的“秘密”。最后也提出当与发达国家“内生”的技术相比,东亚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渡中面临着新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瓶颈,这也是“神话”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青 《唐都学刊》2014,(6):90-97
以西部民营企业为视角,通过对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投入要素的描述性分析得出,西部地区的生产率增长率具有赶超东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基于Kumbhakar的三因素分解方法,将西部地区民营企业2007—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动态分解。分解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现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过度依赖于规模扩大而非具有持久性的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从而在短期内仍无法赶超东部地区。这次结果对西部地区未来期技术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即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通过技术合作共赢和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能使西部地区生产率产生质量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促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利用2007—2019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考察了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与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显著促进了中国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影响效应呈动态递增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政策效果因企业高管团队稳定性、企业所处区位而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高管团队较稳定、处于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从自贸试验区设立中获益更明显。从影响机制看,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是自贸试验区设立促进民营企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渠道。接下来,我国应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全面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调整,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区域优势来推动制度创新,强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引领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备  黄卫东 《求是学刊》2023,(1):96-106
前沿研究关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却普遍忽视其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此本文采用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作用条件。研究发现:第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体现在绿色技术效率提升与绿色技术进步明显。第二,从传导机制来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从作用条件来看,随着人力资本水平与市场化程度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随机前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宗法  张英丽 《创新》2011,5(1):42-45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制造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并分解成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化率、规模效率变化率以及配置效率变化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制造行业2005~2009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这5年中,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93%,增长缓慢;技术进步年均增长为2.42%,成为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指出当前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是一种投入型增长。  相似文献   

10.
日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后,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总需求不足、资本收益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等,导致了日本潜在生产率下降,阻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促进创新、消除资源错配、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回顾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历程,并实施时间序列分析,可验证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对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中国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抓手和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