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哲学文化思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后现代思潮开始在全球传播和扩展,并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诸多影响。当代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后现代意义和特征,最重要的是由当代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或因吸收发达国家“后现代文化”观点所致。后现代思潮作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新的现实问题在观念领域的反映,一方面包含着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和否定,同时也包含着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关注,我们不能把其看作是洪水猛兽,应该正确面对,汲取和借鉴其积极因素,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成分。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话语播撒与中国文化过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西方出现了半个世纪,进入中国已经20年了。如今,这一思潮的发展已经从哲学美学和文化领域进入经济法律、日常生活领域,甚至进入了国际政治和科学领域,从而使上世纪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面对这些深层次和表层次问题,需要从根源上弄清问题的实质,厘清不同思想家的后现代精神走向,从而给人一种较为清晰的后现代谱系学脉络。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与文化意向“后现代主义”这些年在学界热了起来,不管是强烈的批判者,还是积极的支持者,对“是不是有后现代”,“什么是后现代”这类常识问题已经不再感兴趣,而是面…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立勋 《学术研究》2007,(9):146-151
后现代性具有历史和思想两个向度,其文化思想特质主要表现为以多元性和异质性拒斥总体性和统一性,以意义的消解和不确定性代替意义的确定性和深度感,以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艺术与俗艺术界限的消失等。演变中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意义消解导致平面化和人文精神缺失,传媒、网络和图像文化的普泛化及日常生活化等,均显示出其后现代性趋向。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境遇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在话语中建构起来的,而且已经不断地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中呈现出来,同时它也不单是思想文化及知识分子的境遇,而且也是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境遇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形成的,它不仅仅是在话语中建构起来的,而且已经不断地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中呈现出来,同时它也不单是思想文化及知识分子的境遇,而且也是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两种文化同属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化.古希腊著名的作家埃斯库罗斯甚至把它们比成天神的姿容美丽的孪生姐妹。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研究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对于我们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所倡导的是一种宽容的文化,但以"解构"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把宽容推向了放任的边缘;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修正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极端解构倾向的基础上,指出宽容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求不同话语间的沟通,继而实现自我超越,而非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文化与宽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所倡导的是一种宽容的文化,但以“解构”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 把宽容推向了放任的边缘;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修正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极端解构倾向的基础上,指出宽容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求不同话语间的沟通,继而实现自我超越,而非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9.
根据不同时期传统与启蒙因子的多少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划分为相对传统期、螺旋上升期、文化自觉期、创造性转化期和走向复杂化时期等五个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同启蒙运动的文化互化 ,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腐败是一种文化现象.腐败现象反映的是一种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腐败同历史文化传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是反腐败的制度化建设的严重障碍.因此,反腐败斗争必须把清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加速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来抓,这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对传统文化的憎恶以及对传统罪恶揭露之深,使张扬“全盘西化”的胡适都为之黯然失色。鲁迅猛烈抨击“礼教与家族制度”的罪恶,揭露国民的奴隶性格,他认为中国文明就是一席吃人的筵宴,中国历史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的循  相似文献   

12.
李焕云  赵传海 《云梦学刊》2006,27(3):30-33,63
与时俱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内在品质和现实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能够与时俱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高扬与时俱进的旗帜,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以及反进化主义这四个方面揭示和论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共通之处 ,并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这一辩证关系出发 ,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不仅意味着西方哲学文化的一种自我深化、自我反思 ,而且也预示着中西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其隔阂对立走向理解和沟通 ,预示着文化上的“万里长城”的坍塌瓦解、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业将成为地球上绝迹的文化恐龙。文章最后认为 ,人类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不仅带给人类的是资金、技术、资源、信息的共享 ,而且也必将使人类各种文化传统共存共荣 ,必将使人类文化跨越民族而走向真正的世界大同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张澜诞生120周年,张澜学术思想讨论会于4月初在张澜的家乡四川南充举行。研究张澜,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研究党的统一战线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刊从与会者提交的论文中选了二篇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以期促进对张澜学术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与中国文化传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文化的视野,尤其是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冲突、融汇的广阔背景考察邓小平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阐释其间的文化意蕴,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人们不仅把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给予高度评价,而且注重他的思想、品德、意志、作风和智慧,把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具象化的典范,寄托了无限的崇敬。诸葛亮能够成为一位千古传颂,有口皆碑,中外知名的人物,这是一种少有的文化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形成和发展,是一项极为有益的工作。一诸葛亮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展诸葛亮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时代。随着东汉帝国的瓦解,名教、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  相似文献   

17.
胡伟希 《齐鲁学刊》2002,(3):111-117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胡适思想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中国文化情结”。这种中国文化情结不仅与其少年时期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而且为他后来“反叛”传统、走上“全盘西化”道路提供了“内驱力”。但胡适的这种“全盘西化”只是一种学术主张甚至于意识形态,并不代表其具体的学术实践。终其一生,胡适的学术思想与其说是“全盘西化”,毋宁说是“西方学术的本土化”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从宗教与文化的发生学来看,宗教与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的发生则是两者的联结点。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高级思维和深沉情感,人是以思维等文化媒介与自然、社会接触、交涉,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也就是说,人的需要不只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而且转化为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即心理平衡、情感满足、精神寄托的需要。人在追求满足生存需要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人与自身、社会、自然三组矛盾,如何适应调节这些矛盾成了人生的永恒的困惑和难题。这  相似文献   

19.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我们把中国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考察,并把它放到整个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来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各种宗教——原始宗教、民间宗教、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各自的文化个性,表现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的特征,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外来的各种宗教与传统的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表现出了文化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刻影响。而外来宗教的中国化与中国诸多固有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则使中国宗教文化的上述特征表现得格外充分。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普遍联系中,中国宗教展现了其渊远流长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中国宗教史,也就有可能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宗教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创立的“仁学”价值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集中体现。出自于儒家《孝经·圣治章》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虽然不一定是孔子说的,但它确实代表了以孔子为代麦的传统儒学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在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思想进一步发生动摇,人们普遍对神的虚幻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重民轻神、重人事轻鬼神的价值观念,突出了人的价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