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法制也同样面临着一个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变革,这个转型、变革的过程就是法制现代化的过程。法制现代化是人类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这种历史性的跃进,导致整个法律文明价值体系的巨大创新。法律现象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使法律在客观上形成不同的历史形态,不同类型的法律有着迥然相异的价值目标和依托。法的关系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展,从传统到现代的跃进,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孔会 《学术论坛》2003,5(5):118-122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开创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不仅提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主张,开创了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变革的新时代,而且围绕巩固共和政体提出了一系列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法制思想与主张。他所规划的"五权宪法"的法制蓝图及推进法制变革的一系列主张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壁垒与中国环境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国际贸易中 ,“绿色贸易壁垒”已被认为是一项新的非关税壁垒 ,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环境保护作为控制国际贸易的手段之一。对于“绿色贸易壁垒” ,世贸组织持肯定态度 ,而且也符合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原则。因此我国应持积极的态度看待“绿色贸易壁垒” ,推进中国环境法制现代化 ,建立起中国的“绿色贸易壁垒” ,力争贸易和环保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王学君 《江汉论坛》2002,1(8):85-87
法制现代化意指由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变迁,其主要表现是法制价值取向、法制内容、法制功能以及司法的现代化,而司法独立是法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司法独立存在着体制的困境。要实现我国的司法独立,需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宪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5.
付家东 《云梦学刊》2004,25(6):38-40
WTO对中国最深层次的影响是法律,影响有消极与积极之分。其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将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中国法制观念、意识、理念的现代化,加速中国的行政法制现代化,对中国法治本土资源的消极方面带来冲击等。其消极影响表现在:如果不加选择而盲目全盘吸收WTO及其发达国家成员国的法律,则会影响中国法律发展的正常进程,导致混乱。因此,对于WTO这把双刃剑要有清醒的认识,尽量做到法律领域的趋利避害,从而加速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李东清 《东南学术》2005,(6):130-133
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两个不同方面,人的现代化能够促进法制现代化目标的更好实现,法制现代化则能为人的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粗浅地探讨了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中,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要实现法制现代化,必须实现法律意识现代化,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法律意识现代化对法制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制主体的现代化是中国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基本因素之一。而谁是法制现代化的主体性因素,这就要从实行法制现代化的原因主体和实现法制现代化的结果主体来区分。从法制现代化的主体因素来考虑,无论是法制现代化的原因还是结果主体,中国要实现法制现代化,就应该首先从这两个主体中提取最为共同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法制现代化,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民族自身的法文化。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代言人,积极宣传爱国救亡,传播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法律学说,在不同历史阶段程度不同地推动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变革。但他们在抨击封建法文化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和保留了封建法文化的腐朽传统,其思想终为越来越多的志士仁人所抛弃而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0.
所谓法制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相应地由传统型法制向现代型法制转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该国家和社会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制运转机制都将发生重大的质的变化,其标志是法制更加适应发展着的和变化了的各种社会实践需要,并且能够充分地体现现代社会的各种价值目标和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11.
特别发展阶段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特别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存在着一系列特别的风险。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意义,就在于它充分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给出了消除风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举"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基础是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把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挥我国优势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以平等互利的“双赢”原则,处理好“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处理好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关系;改善进出口结构,促进国内外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各领域的科学发展观及量化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带来的危害甚大,给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资源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可怕的损失。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一场大的社会矫正正在拉开序幕。发展观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还需社会各界大力探索。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各领域的科学发展观及量化指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继承和创新党的思想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深入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由第一要义、理论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实践保证五个理论群组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特征,就是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创新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理性发展观,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整体性、全面性和综合性来考虑发展问题。中国在21世纪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更新经济发展的观念,建立以和谐为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走多节制的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与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在反思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凝聚着改革开放的新共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改革开放已经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对改革的目标和路径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性探索的新模式。无论在工业化道路上,还是在发展的逻辑、整体目标上,科学发展观都是对西方的经典现代性模式和新自由主义模式的超越和替代。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