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刘阳 《理论界》2009,(2):118-121
戊戌时期,为挽救中国农业和扭转外贸逆差,有识之士提出了科技兴农思想.其主要观点有:创设农业机构,兴办农会,以主持农业改良;办农业教育、出版农学书刊,以传播农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和新式农具、从事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采用新式机器、加工农产品,以改进土货质量;引进、推广良种,以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述主张推动了清廷农业上的革新,从而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农业教育的勃兴和农学知识的传播;使一批外来物种得以在中国引进;促使中国农具开始向机械化、半机械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由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民国后期,新疆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以使用传统农具的个体小农垦荒为特点的传统农业开始向注重科技化、机械化的近代农业转变。这一时期关于水利开发、推进农业近代化和移民的农业开发思想推动和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袁野  韩芳 《兰州学刊》2010,(1):207-209
清末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兴起、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时,农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外聘农学教习、农科留学生、新式学堂毕业生、传统教育出身者四部分构成。对这一时期农业教育师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今人厘清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由外源一内外并进一本土化的复杂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以农立国,农业是社会的根本。林则徐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他倡导江南种早稻,重视“区田”的新式耕作,赞赏仿西农具,不仅为当时农业增产进行积极的探索,也为今天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农业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产品需求增长“三个不可逆转”给中国农业巨大压力;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结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劳动力、大市场与小生产、农业需要支持与国不支持能力“四大矛盾”十分严峻;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趋减。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国家的强力支持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有助于中国农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推动农村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西部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在分析影响发展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因素的基础上,探寻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问题,建立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系统化模型.结果表明:建设大通道,联合走西口,形成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西部地区逐步引进冷链、保鲜运输;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农产品的包装、流通加工;创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是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以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段最为关切,停废科举直接改变了官僚体系的铨选内容与仕进渠道,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各地新式教育的发展,导致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清末民初以来,桐城知识精英主动为桐城、乃至全国教育转型与发展作出贡献,桐城教育亦经历了阵痛——觉醒——变革的渐变式教育转型与发展脉络,新式教育逐步确立,时人教育理念得到更新。  相似文献   

8.
论东北农业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农业近代化,是指农业由传统型向近代型的转化过程.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农业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二)农业由分散的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过渡;(三)农业工具由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农具演进;(四)农业技术从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化;(五)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农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农业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产品需求增长“三个不可逆转”给中国农业巨大压力;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结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劳动力、大市场与小生产、农业需要支持与国家支持能力“四大矛盾”十分严峻;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趋减。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国家的强力支持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有助于中国农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李永芳 《社会科学》2012,(8):142-149
1897年上海农学会报馆负责人罗振玉聘请日本学者藤田丰八为专职翻译,其缘由在于"以农立国"的办报宗旨使然,基于日文中译为传播西方农学捷径的考虑,鉴于国内日文翻译的乏人以及藤田丰八相当具备译员的条件和要求等。藤田为《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翻译了大量西方农学著述,其译稿内容具有明显的广泛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他是将西方农学引进和推广到中国的先行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日语翻译和近代农业学术人才,并为近代日本农业学者到中国从事农业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桑易知录》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时任湖南宝庆府知府的郑之侨所撰写。该书是清代前期广东的一部稀见综合性农书,也是广东当前发现较系统的农业书籍之一。该书具有浓厚的农本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劝课农桑、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重视农业工具的运用以及提倡“民本意识”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宋君健 《云梦学刊》2009,30(6):12-17
我国近代自1903年国学得名之后通过康梁新学、章门五王.唐文治、钱基博的无锡国专和清华国学院三个支派的传承和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国学原义是不同于西学东渐之前的汉学的新学:国学经典多但整体缺少新思想资源,官学文化的等级人治思想滋生特权,兵家学说泛化后毁规则、坏诚信,易经八卦多迷信少科学等负面文化因素应予剔除。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要与时俱选,为遏止时下社会文化的国学乱象,宜加强墨家理念的研究,普及国学中的“小学”等儒家伦理和行为规范以重建“礼仪之邦”的道德长堤。  相似文献   

13.
加入世贸组织对江苏农业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加入世贸组织要求中国农业做出什么样的让步。目前世贸组织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规则是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在最后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即乌挂圭回合上做出的,这些规则将在2004年前后被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协议取代。由于这一原因,加上通常应有的过渡期,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提出的条件多半以2004年为界。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这些贸易伙伴提出的条件评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在短期内可能受到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对江苏农业的影响有…  相似文献   

14.
蒋国宏 《学术探索》2010,(1):121-126
关于张謇农业经济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早在张謇在世之时即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后,因受“左”的思想困扰,研究一度陷于沉闷,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研究主要集中在张謇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张謇农业思想的内涵、来源及意义,张謇发展农业的对策和举措,淮南盐垦公司的性质和地位,张謇在中国近代农业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当前,应打破学科壁垒,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度解读和重新审视,使对张謇农业经济思想和实践的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世界农业发展新特点与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把我国农业放到世界农业发展体系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无论是从狭义国际竞争力还是从广义国际竞争力来看,与发达国家都相距甚远。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对策是: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首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创新;以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农业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开放化、持续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转变。这种新趋势对高等农业人才的价值观、道德现、文化观及知识结构的兼容性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8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冈岛冠山所编汉语教材《唐语便用》所载汉字的异读声调进行了梳理,笔者认为作者对异读字声调记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音面貌,比如“浊上变去”,保留古读等,一是作者不能够把握汉字的正确读音,比如多音字及古读中的两读现象,一是语流音变造成的协同发音,再就是纯粹的错读。  相似文献   

18.
蒯小明 《云梦学刊》2013,34(1):68-70,74
北京市政府通过财政支持下的商业保险模式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政策性保险所形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北京模式,无论对农业生产经营还是涉农保险公司均产生了较好的政策性运行绩效。但北京模式由于其强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导致该模式对其他大多数省、市、区的农业保险发展带来困难,包括财政压力、交易谈判与未来可能的全国农业保险统一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改革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以及打造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这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主要任务所在,那么对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造到底要改什么?我们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践调研后认为,通过小农改造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对现有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进行创新再造却是巩固小农改造成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切入点,在文章中我们将就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再造展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