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苏童在其小说中营构了大量意象,其中的色彩意象与隐喻意象最为出色。面对文本中高度密集化的意象,苏童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梳理策略。文章重点对苏童文本的叙事个性进行定位,认为苏童创造了一种意象化的叙事模式,并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对苏童小说文本意象化的叙事品格进行了定位和描述。  相似文献   

2.
张学昕 《北方论丛》2002,1(4):93-96
小说家苏童在沉寂了五年之后,带着他的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来到我们中间.苏童试图"打碎"以往读者心中的"苏童美学风格和模式".那么,我们会在这部新作的阅读中,获得什么样的关于生活和世界、关于文学、关于作家苏童的新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3.
小说家苏童在沉寂了五年之后,带着他的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来到我们中间.苏童试图"打碎"以往读者心中的"苏童美学风格和模式".那么,我们会在这部新作的阅读中,获得什么样的关于生活和世界、关于文学、关于作家苏童的新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4.
童年意绪是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苏童有意无意地将童年体验带入了小说创作,在作品中虚构了两个"故乡",小说文本充溢着与其童年体验同质的意绪之流。按照童年意绪投射对象的不同,苏童小说童年意绪分为"香椿树街"、"枫杨树村"和其他三个系列的文本表现。  相似文献   

5.
"梦幻"是苏童早期小说的感知方式.这种感知方式呈现为其文本特点,就是叙述方式的独特性."梦幻"的感知方式同时决定了苏童早期小说所表现的人生世界的特征,即历史--生活内容的非逻辑性.苏童早期小说的这种感知方式主要来自于作家童年生活的经验与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苏童是当代独具风格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叙述的优美、精致、诡谲,想象的奇特和舒卷的美学气韵而引人注目,他的小说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视野。本文从苏童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思考其创作中人文关怀的注入与女性意识的凸出,以此洞悉苏童小说的女性世界,探讨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重归还是拆解——论苏童小说的历史追忆·杨春一、《桑园留念》:双重视角下的历史《桑园留念》是苏童的处女作,创作于1984年,发表于1987年。在这篇显然很稚嫩的近乎散文的作品中,已表现出苏童特有的叙事风格及样式。按照托多罗夫的说法,作者可以从后、从前和...  相似文献   

8.
谢旭杰 《南方论刊》2008,(6):93-93,95
也许是江南的水土养育了苏童阴柔温婉的艺术气质;也许是独特的童年记忆与成长经验造就了苏童的审美追求。他所讲述的故事往往于细微处给读者“润物细无声”般的美感。综观苏童小说,可以说这个似有若无的孤独灵魂,始终潜伏于其文本之中,徘徊于现实与幻觉之间,悲伤地低吟着一曲悠长绵延的孤独之歌,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江南水土、独特的童年记忆与成长经历成就了这份孤独,同时也成就了苏童。  相似文献   

9.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生存权力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苏童散文所使用的语言材料,主要有童年、世态、关于写作本身三个方面.苏童以散文的形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他的倾诉欲和呈现欲,调动了他全部的材料和情感,全方位地描绘出了他自己的心灵史.他一定会凭借天才的灵感和勤奋,洞悉生活和世界的真谛,寻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那根灯绳.  相似文献   

12.
苏童的新长篇小说《碧奴》是全球出版公司策划的"重塑神话"系列中的一部,而且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参加跨国出版合作项目.本文通过对孟姜女故事不断被讲述的历史,来探讨民间想象、启蒙诉求、先锋意识如何参与了对这一古老神话的建构.并指出,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下,苏童的《碧奴》为这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提供了哪些新的想象,在全球化的"重塑神话"中,孟姜女的故事利用了怎样的民间资源,又期待达到怎样的全球认同.  相似文献   

13.
论苏童小说的叙述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品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貌的形成,对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语言是构成作家文学叙事、文体风格及其个性化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体现一个时代文学水准的重要标志。苏童小说的话语方式、修辞造诣,叙述语言的经验、质地、砌成的意象,无不显示出作家“这一个”的独特写作风貌。其叙述的浪漫和唯美品质,抒情风格及气质在相当高的程度上表明苏童作为当代唯美主义作家写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葛红兵 《社会科学》2003,(2):107-113
苏童打破了20世纪主宰中国文坛的启蒙主义文学语式关于时间的叙述图式,他对时间的非线性认识,对事物轮换、人事反复的体验,使他更能深入中国人的性与命的深处,挖掘那具有民族史志色彩的人性蕴含。苏童在语言上突破了启蒙语式以逻辑为中心的叙述构架,使用一种更加接近汉语言传统、更加适合汉语言特征的意象性语言,形成了意象主义写作风格。“五四”一代作家用白话代替文言,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作出了惊天动地的革新,使中国文学获得了一次新生。但是,中国文学白话化以后,一直没能解决其语言平白如水、缺乏沉厚隽永的深层韵味的问题。苏童以他独特的语言才华,从中国古代文学中汲取养料,创造了独特的意象主义文学图式,应引起当代文学界的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蛇"与"飞翔"这两个意象切入文本,主要探讨了苏童这部长篇小说思想指向--对当下小人物奋斗历程的穿越和审视,并且指出文本在当下文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雪丽  许巧云 《理论界》2007,(6):212-213
苏童的新长篇小说《碧奴》是全球出版公司策划的“重塑神话”系列中的一部,而且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参加跨国出版合作项目。本文通过对孟姜女故事不断被讲述的历史,来探讨民间想象、启蒙诉求、先锋意识如何参与了对这一古老神话的建构。并指出,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下,苏童的《碧奴》为这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提供了哪些新的想象,在全球化的“重塑神话”中,孟姜女的故事利用了怎样的民间资源,又期待达到怎样的全球认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苏童的小说文本出发,梳理出文本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征进行解读,并从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下产生的边缘化心态和新时期自我公共特性缺失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文本中知识分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苏童是中国当代最擅长空间叙事的作家之一。他总是有意识地规避时间的束缚,让时间融化在某种空间形式中。"香椿树街"与"枫杨树乡"这两个标志性的空间坐标,建构起了属于苏童的"纸上的南方"。这一虚构的空间,并非承载故事的一个空洞载体,而是推动叙事进程的有力手段,是整个文本的总体叙事策略。其中蕴藉的丰厚隐喻超越了地域景观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延伸向广袤的历史与社会,与创作主体强大的情感力量共同书写了各色人间故事,生成文本主体性的生产机制和意义建构。"纸上的南方"本身成为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桑园留念》:苏童的经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苏童小说创作中的“少年”、“欲望”、“死亡”、“女性”书写的方式及主题意象都源于《桑园留念》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20.
韩会敏 《理论界》2022,(5):90-96
苏童小说中,不论是“枫杨树”系列作品对家族历史的探寻,还是“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对童年生活的回望,都是江南背景下的怀旧书写。作品中对故乡的情感、对过往岁月尤其是对童年与少年时代的追忆、叙事中强烈的抒情与审美意味,都体现鲜明的怀旧色彩。苏童作品中的怀旧情感是多方面的,在对家族历史的诗意描摹、对年少时期生活过的城北地带的深情回望中,有着对旧事旧物难以割舍的痴迷与怀念,也有着面对江南诗意化的散失而带来的感伤、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