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239年蒙古军队深入到西藏,在拉萨北面的杰拉康发生了一次规模不算很大但是对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战斗。本文依据史籍的记载和在西藏的实地考察,对导致凉州会谈和西藏纳入元朝统治的杰拉康之战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樊保良、水天长主编的《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一书进行了评介,并结合史实,论述了中华民族自秦汉以来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自从元朝统一以后 ,西藏纳入祖国的版图 ,元朝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统一西藏的同时 ,全方位地接受了藏传佛教文化 ,从此政治和宗教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 ,使藏传佛教文化在蒙藏地区不断发扬光大。后来明清两代沿用元朝的策略 ,政治上积极支持藏传佛教 ,促进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 ,这对各民族的团结 ,国家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蒙藏民族在元朝时的历史文化关系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论述了元代蒙藏历史文化关系确立、发展的过程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对萨迦班智达的研究停留在单一的历史记载、著作翻译和注疏(释)层面,很少涉及其文化思想、历史功绩和后世影响;近30年以来的研究,从全新的角度考察萨迦班智达,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研究领域,但对其人文思想的研究不能提供更多的借鉴.若能对萨迦班智达的人文思想进行专题研究,可为藏族人文思想和人文思想史的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对再现蒙藏、汉藏文化交流的原貌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综合研究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蒙藏关系史研究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蒙古学界和藏学界比较重视的课题。近三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整体研究、关于蒙藏早期交往、藏传佛教与蒙藏关系、蒙古族在蒙藏关系中的地位等方面。梳理、评述研究成果,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萨班、阔端、八思巴等人,他们都是我国民族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各具才华,学识渊博,具有远见卓识,能从大局出发,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过重要贡献.尤其是八思巴,在其叔过世后,和弟弟恰那多吉合力扶持忽必烈政权于危难之中.在治理西藏过程中,他革故纳新,建政立制,知人善任,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创制了新蒙古文字.其独特的贡献大大促进了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时期。清朝所实现的多民族的统一 ,在时间上是经历了 10 0多年的曲折发展过程的 ;在性质上也经历了由平等往来到成为藩属的重大转变的。或者说 ,清朝的大统局面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才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蒙古和西藏是清朝及民国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 ,清末由于一些立法措施不利 ,影响了民族团结 ,给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 ;民国初期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蒙藏地区稳定做了大量工作 ;南京国民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立法较多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民族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道途艰险。恶劣的交通条件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对藏施政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阻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打破中央与西藏的隔绝状态,除了加大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投入外,在交通和邮政事业方面,也付出了较多努力。蒙藏委员会与交通部等中央部委合作,在规划通往西藏的航空线路,修筑机场,兴建公路,以及筹办各类邮政电信事业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英印唆使下西藏分裂势力的阻扰,很多交通规划措施未能贯彻落实。但整个国民政府时期,西藏与沿边省份的交通、邮政体系逐渐有所改善。蒙藏委员会对西藏交通、邮政事业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在维护国家主权和边疆民族稳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宪宗、穆宗时期,吐蕃在经过德宗贞元年间唐朝、回鹘、南诏的联合抗击之后,国势渐衰,已不能再对唐朝构成严重的威胁,至穆宗长庆初年,最终与唐朝举行了罢战言和的长庆会盟.而唐、蕃关系的改善,又为唐朝剪除关东叛镇、重树中央权威创造了相对稳定的边疆局势.  相似文献   

12.
唐、蕃关内道近百年的战争,构成了唐代中后期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人的研究则集中在军事制度和战役等方面,却很少从整体上分析吐蕃在关内道的战役进程及其战术战略嬗变的因素。唐朝在关内道部署的圈层防御体系制约着吐蕃在关内道的战役进程,灵州的灌溉系统及其补给路线影响着吐蕃战术的调整,而吐蕃粮秣补给不足则使其分割唐朝领土的战略构想终于破灭。  相似文献   

13.
明朝灭亡之后,北京的官绅已经出来拥护大顺政权了。但清朝进入北京后,人们不愿意接受满洲这个异民族的统治,而希望在南京建立以朱家皇室后裔为皇帝的新政权。清朝刚入北京即颁行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侮辱的“剃发令”,遭到人民的反抗,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分别拥立明朝藩王以号召民众,这种斗争需要一个新政权来组织领导。李自成的无暇南顾,使河北、山东以及苏北的大顺政权被明朝官军和地主武装所摧垮,这对建立新政权极为有利。清兵占领北京之后,汉族官绅不愿出仕清朝,纷纷南下,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建立的新政权上。大量的商人和市民也纷纷南来,使新政权具备了人心条件。拥兵自重的明朝将官等待观望,坐视清兵长驱直入,甚至攻城掠地,祸国殃民,此时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组织军队,重整河山。弘光政权一经建立,豫、鲁、苏、皖和江北地区原明朝官员和地主武装起而应之。弘光政权的建立确实符合了明朝大多数官绅和民众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对原始蒙古语辅音系统的构拟 ,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 ,现代突厥语辅音系统是构拟古代蒙古语辅音系统的基础 ;另一种倾向认为 ,蒙古语族语言及其方言土语和中世纪文献资料是构拟古代蒙古语辅音系统的基础。突厥语言不应该是构拟原始蒙古语辅音的基础。拟测出来的原始形式一要能合理地说明现实语言的歧异 ,二要符合语音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政局一片混乱。清王朝摇摇欲坠,陷入生死存亡之中;袁世凯东山再起,并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革命党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关于未来中国的政体,拥有最多在华利益的英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其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君主立宪制到赞同民主共和制的过程。分析当时英国政府对中国未来政体态度转变的原因,探究这一转变对中国尤其是当时中国各政治力量的影响,对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剖析当时的中英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17.
吐蕃与川西由于地缘上的相接,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因此,在某些时候,吐蕃与川西的交通是否通畅,能从侧面反映出唐王朝与吐蕃王朝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但是,学界历来对吐蕃与川西的交往关注不够。笔者试图通过对吐蕃与川西之间交通的考察,重新认识这一交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华夏古典政制是德性政制,即道德与政制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体现在周礼体系中。但到春秋时期,"位""德"分离,"德"失去了自身的根据,于是必须为"德"另寻根据。孔子将周礼之义概括为"敬",以敬区分礼仪与礼义,并在礼上加"仁",以"爱人"为"仁"。孔子既以仁德基于内在心性,于是相对于"位""德"合一来说,孔子的"位""德"仍然是分离的。孟子于礼下加让,以辞让之心为礼之端。孟子区分了现实世界中实有之位与依据每一人之德行所应有之位,前者孟子称之为"人爵",后者称之为"天爵"。理想的秩序是"人爵"应以"天爵"为依据。由此,孟子重新恢复了"位""德"合一,只是将原来的以"位"定"德"颠倒为以"德"定"位",从而将王朝政典建基于人心。孟子由此推导出新型的"德""位"合一的政治原则——仁政。汉代察举制即是本于孟子之学以"德"定"位"的政治制度,由此奠定了华夏二千年德性政制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性主义的前提假设出发,采用逻辑演绎的分析方法,在现行制度供应学派(结构式)和制度需求学派(功能式)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整合,沿着一种均衡状态的分析路径,对国际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功效情况作了一个一般模型探讨,表明国际制度的建立与最大功效是制度供需趋于均衡状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吐蕃王朝兴起之后,勃律道和扁宾道成为其往西北方向开拓的两条重要通道,通过这两条道路,吐蕃向西可达中亚、西亚、欧洲,向南可到达南亚,向北可达西域。对吐蕃而言,这两条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