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我国学者在巴赫金的接受中经历了一个主体性从坚守到迷失的过程。巴赫金在我国接受过程中其理论的命名、接受话题的形成、所依据的知识谱系甚至问题意识,无不受到他者或西方眼光的左右,使他者或西方的眼光最后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巴赫金形象的形成。我国的学者们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巴赫金形象,他们所接受的实际上是他人之镜中的巴赫金形象,进而使我国接受者在世界巴赫金接受的对话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我国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的丧失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危机,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新的主体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从作者与主角、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对话中建构起他的主体性理论,认为在审美活动或事件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整体的关系,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互相观照和呼应、互相对话和交流中使个体得以存在的。这为当下我们研究期刊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启示。运用对话理论研究文化转型期期刊与文化语境、文化思潮的关系,进而确立期刊的主体性,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3.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巴赫金研究中若干令人困惑的问题,如(1)巴赫金在所谓的"巴赫金小组"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2)巴赫金究竟是反形式主义者,还是形式主义者?(3)巴赫金与统治前苏联语言学界长达数十年的马尔主义者有何关系?巴赫金如何应对斯大林1950年对马尔和马尔主义者的批判?(4)如何看待巴赫金斯思想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神学思想?文章认为应参照巴赫金本人的观点,特别是对话主义的思想,结合他的家庭背景、个人信仰和经历、同路人的影响、前苏联的统治和他本人的虚弱身体,才能对对巴赫金做恰如其分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对话理论是由前苏联文论家美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思想深刻、内涵深远的理论,对话的中心范畴是"自我-他者",巴赫金提倡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以"自我-他者"的双主体性为考察对象,通过重点分析这一范畴在文学领域内的转换: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诠释学者在诠释文学作品的意义时,总是会涉及如何看待作者意图这一问题。诠释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巴赫金的看法与之有相近之处,同时又有巴赫金的独到之处。巴赫金始终认为,作品中总是存在或明或暗、可以揭示的作者意图,巴赫金主要是从小说话语中的多声性和对话性视角来深入诠释作品中的作者意图,这一点在复调小说理论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视为复调小说,认为这类小说不同于独白小说的一个根本之处就在于作家在实现自己的作者意图时,采用了一种与人物对话的表现方式,从而使复调小说的作者意图充满了对话性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他的狂欢诗学理论中明确提出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诙谐文化的形象体系--怪诞现实主义.它为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指出,中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历史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民间艺术的怪诞形象体系,是表达民间思想感情的形象载体.它与巴赫金所提出的欧洲民间诙谐文化的怪诞形象体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所显示出来的诙谐、怪诞的艺术特征方面,却具有很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西方哲学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总体趋势下,巴赫金的"对话"哲学代表了其中极具个性和生命力的一个探索方向。"对话"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各个领域和方面。在哲学领域,"对话"精神表现为"自我"与"他人"的亦此亦彼、共存共生的关系,以主体间性取代了纯粹的主体性;在其他领域里,"对话"精神以不同范畴和术语表现出来,尤其在小说领域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中得到了最形象、最充分的表达和阐发。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现代俄罗斯报刊文本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话理论最早由巴赫金提出,现已超越最初文学评论范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报刊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其特性在于新闻报道者总是尽力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与自己保持相同立场。对话性是其存在的根本条件。现代俄罗斯报刊文本常用以下几种模式体现其对话性特点:"我/我们—你们";"我—他/他们—你们";"我1—我2—你们"。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性”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影响很深,但其重大缺陷是将文学的思想性与审美价值割裂开来,也偏离了西方美学和文学研究传统的精华。维科是“美学科学的发现者”,他的“新科学”所关注的正是文学中思想的独特性。巴赫金认为,文学中思想的形式和类型问题“迄今为止几乎完全没有研究清楚”,还是空白。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内涵就是思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掘文学中的源发性思想。  相似文献   

10.
米·巴赫金 (1895— 1975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重新发现后 ,他的“对话”和“狂欢化”理论在西方文论界广泛传播开来。八十年代以来 ,巴赫金作为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民俗学家的价值 ,日益为学者所认识 ,确立了其世界公认的“2 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的地位 ,特别是其作为语言学家的贡献更为研究者所注意  相似文献   

11.
译者同时也是原文的读者。作为接受主体 ,他总是随己之意去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 ,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 ,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 ,将文本中的含蓄部分明确化 ,未定部分具体化 ;而这一过程必然带有译者的主观印痕 ,体现在翻译中时自然产生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价值论研究必须超越“西化和反西化情结”的纠缠,摆脱文化侏儒心态,独立思考,形成属于当代中国自己的学说话语;而中国特色价值学说的形成,应在“关系-实践”说基础上,运用主体性观念与主体性方法分析和反思价值领域中的一切问题并且研究者应有科学精神,保持适当“价值中立”,担负起构建合理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美国当代诗人通过外在他者的视角,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中国古代禅诗这种异文化文本,以媒介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在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对中国古代禅诗进行了话语重塑,其创造性翻译和文学再创造彰显出主体性,成为美国当代诗人对自我的审视、认知与言说,体现了跨文化阐释与文学再创造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王委艳 《东方论坛》2011,(6):108-113
话本小说研究已经走过90个年头,回顾九十年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把话本小说研究划分为开创、深化、总结和繁荣突破四个时期。话本小说研究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边界、方法、成果、研究者队伍等一系列要素的“话本学”学科。但研究依然存在缺乏深度模式、理论总结能力欠缺等问题,在文艺学的立场,话本小说未来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口头艺术与话本小说叙事研究;传统文化与话本小说叙事研究;话本小说的接受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从译者地位,还是从翻译标准,或是从翻译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传统译论都束缚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而把接受美学的诸多观点引进翻译研究会对译者的主体性起到彰显的作用。从接受关学的角度来分析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就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化典籍的存在方式(包括传播、改编、接受)在当今图像时代不可避免地受到视觉文化和图像媒介的影响,而研究者也应该在图像传播的规定语境中探讨古典文化的传承。当前相关研究或偏重于对本土现象的描述,或单纯借鉴西方理论而忽略了中国小说以汉字为载体、以汉文化为母语文化的独特性。只有结合中西理论与实践,概括图像传播时代中国古典小说传承所面对的文献(原著)、文本(图像作品)、文化(大众、媒体和专家)多层面各种关系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才能有助于总结中国小说图像化的规律和所应遵循的原则。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了中国小说特有的生存形态和编码方式,试图对其在图像时代的表达空间和趋向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吴越时期舟山寺院文化与海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时期舟山寺院是中、日、韩三国间极其活跃的文化与经济贸易交往的结晶。这些寺院迎来送往了一拨 拨海外人士。他们携带佛教经籍入华,振兴了天台一宗,又奉请观音宝相回国,传扬了汉文化。  相似文献   

18.
妇女如何感知自身的存在状态?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中国妇女的主体经验如何建构?妇女史研究能否在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之外发现妇女自身的主体经验?通过借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等对传统中国社会之特征的表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妇女之"情感"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妇女的历史,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9.
基于Brown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比较英汉条件句使用上的异同。句法位置上,条件标记if只能居于句首,而"如果"既可位于句首,也可位于谓头;语序安排上,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语序都是"条件小句+结果小句"。两种语言也有"结果小句+条件小句"的语序,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语序在英语中高达31%,而在汉语中却不足0.2%;语义约束上,英汉条件句一般都需要携带[+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在实现主观化的手段上,两种语言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不仅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之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根本原因就在于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对比《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从语言、文化和审美三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认为:在语言层面上,张译用词过于大胆,而孙译则较为贴切;在文化层面上,虽然两位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不同,却各有特色;在审美层面上,孙译在准确表述原文意思的同时,还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加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