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交往是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和根源,交往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是一个中心内容。一些心理学家十分重视交往的作用,把交往看作是人的心理特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必要的、本质的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在犯罪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中,不良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绝大多数与不良交往有密切关系。某省教育学院的一项调查研究,对少年犯管教所的140名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具体分析,发  相似文献   

2.
骆兰 《社科纵横》2007,22(5):68-69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其犯罪成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消除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负面影响,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当前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日趋突出 ,犯罪人数增多 ,作案手法多样,罪犯年龄趋小,社会危害严重。因此 ,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 ,尤其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许多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有关职能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目前上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际状况 ,我认为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 ,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重视两个“闲散”第一是社会闲散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 ,失学、辍学、失业、闲散、游荡的青少年为数不少 ,上海青少年犯罪人员占全部刑案作案人员44 7% ,其中18岁以下仅11 %…  相似文献   

4.
女青少年的逃夜,是家庭教育中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作为女孩的家长而面临这个问题的,大多是既心急如焚又束手无策。虽然大家习惯上将孩子未征得家长同意,私自地、随便在外过夜称作逃夜,但事实上,她们逃避的不仅仅是“夜”,还有“昼”,所以,将这种行为称作“擅自离家出走”较为妥贴。女青少年的擅自离家出走,数量很少。擅自离家出走和违法犯罪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女青年的擅自离家出走,也是导致她们自身堕落直至危害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违法犯罪女青少年中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擅自出走的行为。据上海某工读学校的调查统计,在近几年的有不同程度违法犯罪的女学生中,有占总数80%的人,曾有过擅自出走的行为。所以,这个问题不仅应引起家长,而且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十年动乱之后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近几年来,有关部门的同志及科研工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本文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基因。我们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就是对调查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并借助电子计算机作多方面的计算和处理。对于青少年犯罪基因的研究结论,许多是采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调查的全部对象为1,000人,分两组。第一组以违法犯罪青少年为对象,(500人),简称犯罪组。第二组以正常青少年为对象,(500人),简称正常组。选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犯罪主体为青少年,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本文着重就其中的社会因素作一粗浅透视。一、典型调查和众多个案表明:“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教育失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原因。据杭州、上海、北京市统计,在5,021名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由家庭的不利因素导致犯罪的,有1,274名,占25.2%,四起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就有一起与家庭有关。据某工读学校对三年来入学的297名学生的家庭调查,其中因家庭溺爱而导致失足的学生竟占一半以上。在国外,由于家庭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青少年犯罪也占相当比例。据美国一个调查报告指出,他们国家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家庭有关系的占60—70%;苏联  相似文献   

7.
熊威  陶真 《探求》2013,(6):97-102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愈发严重,广州市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暴力化、突发性等特点.为应对这一严峻问题,必须考察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研究沉迷网络现象,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引导,这既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益的,也有益于有关部门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一些青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并导致了行为偏差,成为问题青少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问题青少年的成因和特点,并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阐述了可行的一些应对措施及工作方法。本文认为,社会工作者在解决青少年问题、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家庭、学校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一些青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并导致了行为偏差,成为问题青少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问题青少年的成因和特点,并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阐述了可行的一些应对措施及工作方法。本文认为,社会工作者在解决青少年问题、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家庭、学校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试论网络空间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瑞萍 《探求》2005,(2):76-78,21
网络扩大了青少年交往的空间,缩短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时间,创造了青少年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的条件,提供了青少年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的便利,创造了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网络交往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引发青少年的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恋网成瘾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网络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导致青少年对不同文化与价值选择的困惑,从而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消极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效应,减少其消极效应,应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大网络立法力度,强化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川卫 《社会》1990,(11)
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以1982年为例,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为0.12%,而同年日本的青少年犯罪率为1.5%,美国的青少年犯罪率为4.58%。但是,近两年,从我国青少年犯罪本身的发展变化状况看,出现的新的态势又是令人担忧的。前不久,我们对上海  相似文献   

12.
苏一芳 《社会工作》2009,(20):26-2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日益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往往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孤独感与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等微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急剧变迁,对青少年及其成长的微系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引发青少年孤独感的因素增多、可能性增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日益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往往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孤独感与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等微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急剧变迁,对青少年及其成长的微系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引发青少年孤独感的因素增多、可能性增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在我国城乡、特别是大中城市急剧上升。近几年,已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全国来看,一九七九年刑事犯罪成员中,青少年的比率,大中城市一般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其中未成年人又占犯罪青少年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这些人游荡于繁华闹市、车站、码头,聚众械斗、偷盗行窃、抢劫、强奸,无所不为,给社会治安造成极大危害。但是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一些未成年人已经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且,  相似文献   

15.
正一是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摸底排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对不在学校、无职业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各类重点青少年群体进行摸底排查并逐人建立档案。通过走访家庭、学校、街道及监所等方式,全面摸清重点青少年底数,掌握其家庭状况、受教育情况、现实表现和违法犯罪情况等。二是加强流浪乞讨未成年入社会救助和管理。进一步做好街头流  相似文献   

16.
资讯超市     
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城市(城区)确定日前,《关于确定全国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城市(城区)的通知》下发,经共青团中央、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综治办、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北京市海淀区等13个城市(城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加强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团中央于2006年1月19~2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联合召开“为了明天——全国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民政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18.
闫汝乾  骆兰 《社科纵横》2006,(10):164-165
青少年犯罪是指儿童向成年期过渡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的犯罪,在中国一般指12—25岁的人的犯罪。由于存在教育错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其原因,大多数都是缺少正确的教育而失学,离开校园和家庭流浪社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法犯罪的泥坑。因此,本文就造成青少年失学而走向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边缘少年”能否顺利完成角色过渡,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社区里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边缘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教育模式,开展科学、专业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将“边缘少年”的违法犯罪降到最低点,把临近犯罪边缘的青少年拉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守法意识;要时刻告诫自己,主动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要适时地进行挫折教育,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力,磨练坚韧的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