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四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神话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是混沌,是无逻辑、非理性的,还是相反?历来答案纷杂而殊异,但主要流向可以概括为两条:凡从经验科学(后来发展成为实证哲学)的角度来看它,都倾向于对前此结论的肯定,因此也就把神话看作原始人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而且作为知识仅仅是智力贫乏的状态下虚幻又神秘的经验;作为意识也是非逻辑、非理性的代名词。用科学的理性去嘲笑神话的理性。凡站在思辨哲学的至高点上来审视神 相似文献
2.
3.
辜也平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2):95-99
中国古代的“传”乃“释经”之意,后来“传”“记”两字连词,指的是叙述个人生平行事始末的人物传,在更多方面属于“史”的范畴。西方的“传记”一词由希腊文bios派生,具有生平或生活(life)的意思,指的是关于某一个人生平的作品,更多的时候也被认为属于历史的范畴。中国现代的“传记文学”概念则来自英语biographicalliterature,其作品指的应是以历史或现实中具体的人物为传主,以纪实为主要表现手段,集中叙述其生平,或相对完整的一段生活历程的文学作品。传记文学作品大致分为自传与他传两大类,普通的回忆录、访问记、印象记、日记、书信等,一般只可称为传记资料或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4.
袁毓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最近几年,作品的改笔得到了修辞学者的重新重视。许多学者研究了改笔的修辞原因、分析比较了改笔的修辞效果。总结出不少锤炼润色的修辞规律,并在理论上探索如何在此基础上创建比较修辞学,这实在是可喜的现象,是修辞学走向繁荣的标志。由于作品中的改笔成了建立比较修辞学的重要基础,因而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作品改笔的类型及其特点、它们与修辞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建立科学的比较修辞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推动修辞学研究从繁荣走向科学。 相似文献
5.
人体律动 ,在生活、劳动和运动中 ,它是有目的的运动 ,在艺术中 ,它是一种有一定表现力的、有各种韵味的运动。古今中外对人体律动美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人体律动美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它可以强身健体、美化形体 ;抒发情感、调节心理 ;发展动觉、协调身心 ;训练动觉、发展智力 ;团结群体、促进交流。 相似文献
6.
王洪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4):458-462
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实践、批评理论建构往往和他的生存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其《文本的愉悦》、《恋人絮语》等著述更是将文本创作、接受的愉悦和生活爱情的愉悦(快感)联系起来,从而开创了一种把性爱之快感与文本之快感奇妙结合起来的新文论观。这体现了巴特文本愉悦理论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景红录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55-59
刘克庄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评判诗人诗作的首要标准,关注诗人的品性气节和道德修养,强调忠爱仁义、孝敬谦慎等品性对于诗人的重要性,从而使得他的诗人主体论带有明显的道德化倾向。这一标准的形成虽然有着时代政治文化的根源,但显然并非合适的文学批评标准。另外,刘克庄还把气魄力量、书本学问和静定心态也看作是诗人必备的素质条件,追求雄大、广博和平和的良好状态,虽自有其道理,但也各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刘泰隆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在鲁迅作品研究中,《狂人日记》是争论最多的名篇之一,从“狂人”的艺术形象到这篇小说的许多词句应如何理解,都有不少分歧意见。通过讨论各种分歧意见,必然会逐步获得深入而一致的认识。本着求教的目的,本文拟对当前比较少人注意的《狂人日记》的情节结构作些探讨,并对《狂人日记》的艺术形象和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时是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狂人日记》有没有情节?当前有各种不同看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完整的情 相似文献
9.
陈红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1-2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从人文素质教育和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内涵谈起。从不同的角度对以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并对将二者横向贯通进行研究的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1.
论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文素质教育和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内涵谈起,从不同的角度对以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并对将二者横向贯通进行研究的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2.
谢振山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3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人才“个性化”培养两种制度——学分制和导师制当前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将“二八定律”运用到个性化培养及实拖“有限导师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14.
葛启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1)
典型是不能没有共性的。一个艺术形象之所以被称为典型,绝不仅是它具有独特的个性,还因为这个独特的个性是某些社会普遍共同本质的体现。文学艺术史上,人们对典型特点的称谓,如称堂·吉诃德为主观主义的典型,葛朗台为吝啬的典型,奥赛罗为妒忌的典型,奥勃洛摩夫为懒惰的典型,阿Q为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就其实质,说的都是各自的共性。“典型”前面的修饰定语,指的非个性特征,而是其共性本质。具 相似文献
15.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一个有才能的报告文学家,也应该为读者创造出成功的典型形象。典型性应该是报告文学的“徽章”,只是报告文学的典型不属于虚构性典型,而是属于纪实性典型。报告文学只能依实选择,即以真实性为前提。这样,报告文学的典型就只能是一种原型典型。因此,作者首先要把握原型的共性意义。同时,报告文学的典型,除人物典型外,还有各式社会典型。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作者确定了原型所有的共性之后,就要专注于其个性,其独特之处。因而报告文学的二度选择,更重要的工作是个性的选择。这种选择,主要表现在角度选择、主体截取和细节选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王家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1)
典型问题是个直接关系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这个问题被搞得极为混乱,严重地阻碍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发展。为此,重温经典作家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导,在今天,就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泽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0,(1)
文艺创作的核心是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因而艺术典型问题也就成了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纵观世界文艺理论发展史,有关典型问题的理论,大致上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变化: 一、早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亚理士多德就奠定了典型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个别与一般是个统一体,所以个别的感性形象能够反映出生活的必然规律,而这个通过个别反映必然的艺术形象就是文艺应塑造的典型(当时他还没有明确提出典型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18.
张威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典型问题,在一切文艺实践中,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长期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并对人们的精神意识发生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塑造了真正富于时代精神的典型形象。能不能塑造出这样的典型形象,是衡量一部作品、一个作家和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所达到的思想和艺 相似文献
19.
裴洋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8,21(6):871-877
运用规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对传统知识产权以外的其他知识产权进行探讨,并根据各自的特点与取得方式的不同将其他知识产权分类,分别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在考查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在其他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制定其他知识产权的冲突规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裴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
运用规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对传统知识产权以外的其他知识产权进行探讨,并根据各自的特点与取得方式的不同将其他知识产权分类,分别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在考查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在其他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制定其他知识产权的冲突规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