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从北南流的(氵厥)水和从西东流的涢水在东南合流,西北是起伏的山峦,曾侯乙墓就在两水相会合的三角地带的一支向东折的小山岗的尽头。这里背山环水,居高临下,景色宜人。曾侯乙墓为竖穴岩坑木槨墓,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从封土堆至墓底深约13米以上。曾侯乙墓工程巨大,保存完好。加之出土器物精彩丰富,墓内有陪葬人二十一个,殉狗一只,皆用木棺装置。对  相似文献   

2.
曾侯乙墓形制为不规则多边形,墓葬为岩坑竖穴,深达7米以上。外棺、内棺总重约5000公斤,土坑竖穴,未设墓道,印证了"诸侯之墓悬柩而下"的说法。中室、东室是曾侯乙墓的主体。曾侯乙作为诸侯,安葬于东室,与楚国王墓墓主放在中间墓坑有别。西室、北室长宽不一,既以礼乐为依归,也是墓主生前居室结构之再现。  相似文献   

3.
随县曾侯乙墓内出土有铭文的器物很多,如一百三十多件铜器及其附件像鼎勾、匕、勺等上,几乎都有“曾侯乙作(口寺)用终”;大小四十五件甬钟上都有“曾侯乙作(口寺)”;在一些兵器上有“曾侯乙之寝戈”,“曾侯乙之用戈”,曾侯乙之用戟”等。并且在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铸钟上,有“作曾侯乙宗彝”的铭文。“曾侯乙”三字在不同器物上反复出现,这决不是偶然的,由此来断定该墓主即为曾侯乙,应该毫无疑义。如果这座墓尚不能定为曾侯乙墓,那在考古上只怕更没有墓能判定其墓主的了。  相似文献   

4.
曾侯乙墓是我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以来,国内外历史、考古、冶金铸造、物理声学、天文历法、音乐律学、古文字学、中西文化比较、科技史等领域掀起了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热潮.与此同时,对李学勤先生首次提出"曾、随为一国二名"说,历史学与考古学界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这20余年是曾侯乙墓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期.  相似文献   

5.
曾侯乙墓编钟及编磬等乐器铭文共计3755字,其内容无疑是十分珍贵的;而其书法艺术也独具特色,很有探讨的必要.本文尝试从铭文的解析入手,探究其书法艺术及其与音乐艺术的源流和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6.
曾侯乙尚龙与其文物的龙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侯乙墓素以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器物类型较全而著称。器物的造型(含附饰、器座)、纹饰均折射出对龙文化的崇尚。  相似文献   

7.
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以及器铭文字资料数量众多、品类齐全、保存完好、内容丰富,被人们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次空前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是我国先秦音乐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被我国考古学界评定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特别是曾侯乙编钟的发现,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诸多方面代表着当时世界同一领域的最高水准。  相似文献   

8.
曾侯乙墓竹简所记车名近40种,包含兵车、乘车、田车等种类,对这些车名的考释和解读将使我们对墓主人以及楚王、楚国封君、大臣们生前的用车状况和先秦时期的车政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藉以考察曾、楚两国的车马制度和礼制。  相似文献   

9.
曾(随)以武立国,是春秋早期楚国的强劲对手。曾侯乙墓出土兵器4777件,随葬简册记载有大量的兵车,彰显出曾(随)作为汉东大国的军事实力。  相似文献   

10.
通榆县兴隆山公社鲜卑墓葬出土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九年五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通榆县兴隆山公社清理了一座古墓。古墓位于公社所在地西北六公里的小山岗上。这座墓是长方形竖穴土扩墓,未见有葬具。墓内并列有四具人骨,皆仰身直肢,头向西北,并随葬有马、牛、羊等动物碎骨。墓葬内清理出随葬品有三百余件。种类有石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通过考古发掘,在古老的随国腹里之地,出现了巨大的曾侯乙墓,因之引起史学界的猜测。李学勤同志曾把它名为“曾国之谜”。本文就是我们的“猜谜”。 我们研究历史,只能历史地、逻辑地进行论证,不能出之猜想。只因“史缺有间”,逻辑推理的内容多于历史论证的成份,名之为猜想,亦不过作为一种假说而已。 关于这个问题,还是由随国谈起。 随国是一个古老的姬姓国家,原来也是楚国的敌国,到后来曾侯乙时代,却无异楚国的属国,其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由青铜方鉴、青铜尊缶、鉴盖、缶盖、铜勺五部分组合而成,结构精巧,功能先进。从艺术表现来看,其主体部分由器物本身、装饰附件和镂空附饰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各自使用了不同的铸造工艺,各部分间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连接,造型端庄,装饰精美,工艺精湛,展现了战国时期综合生产力水平、先进的青铜铸造技艺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3.
论上古乐奏形态与《诗经》兴体之原始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曾侯乙墓鸳鸯盒乐舞图入手,分析上古时代的乐奏形态.从乐官装扮、造型及音声模写等方面都体现了图腾艺术的本质特点,即艺术仿生性.作为<诗经>艺术手段的"兴"实际来源于上古乐官文化的兴祭仪式,通过交响性质的"大合乐"召唤神灵、营造神人以和的氛围.随着兴祭原始宗教色彩的淡去,凝固为<周礼>所说的"乐语"和<诗经>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墓葬特定的头向以及葬式,是古代族群特有的丧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能够反映墓主的族群、祖籍以及身份。周人东迁后进入关中地区的秦人,葬俗与西周墓葬差异明显,无论身份高低其墓葬均为西头向,战国中期后才开始出现的南、北、东头向,其墓主应来自其他地区。采用直肢葬的中型秦墓墓主与大型秦墓墓主应出自同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在秦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属于贵族阶层。秦贵族阶层的直肢葬来自周文化,而下层平民采用的屈肢葬式源自西北甘青地区古文化,两者渊源不同,族属各异。屈肢葬中型秦墓的头向具有多样性,其墓主身份、籍贯均较复杂,西头向者应是随秦人东迁进入关中的西北诸戎部族及其后裔,北、东、南头向者来自秦以外的其他地区。这些人中既有西北土著中的上层人物及其后裔,也有来自中原诸国的富裕移民,还有凭借战功由平民擢升的军功贵族。  相似文献   

15.
商末周初楚国始立,由于生产力低下,青铜器的发展尚未成熟。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地域的扩张,楚国逐步统占了南方。通过文化上的融合,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楚系青铜器。在淅川下寺二号墓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楚国铜器,造型独具一格,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受西周几何纹饰的影响,楚系青铜纹饰依从了周人纹饰的规矩排列,却在纹样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浮雕、镂雕、镶嵌、铸镶等纹饰的工艺制法,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上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击鼓舞蹈图     
1978年夏,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大批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的文物中,有一件鸳鸯形漆盒十分引人注目。在鸳鸯腹部两侧7×4.2cm 的陶索纹小框内,绘有两幅乐舞图画。这幅“击鼓舞蹈图”就是其中的一幅。画面中央画一虎形鼓座,虎呈俯蹲状,怒张大口,体形弯曲。虎背植一木柱,柱端饰羽葆,柱中段绘一鼓。在虎座鼓的右侧侧绘一头戴冠,两手各执一鼓捊作击鼓状的鼓师形  相似文献   

17.
活埋不死     
《阅读与作文》2008,(11):50-51
17世纪中叶,印度西北的阿姆利则郊外,为了埋葬死人,一群村民正在挖坑。不想他们错误地挖到了隔壁的坟墓,从墓内覆盖的尘土中发现了一具年轻瑜伽僧人的遗体。那是一具用褪了色的长袍裹着、盘腿坐着的遗体,已经变成木乃伊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最显眼的中心位置,摆放的就是楚王酓章镈。楚惠王酓章五十六年,得曾侯乙讣告。逐赶铸祭器,送至西阳祭奠。可以断定,西阳是曾国的国都,是曾侯乙宗庙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辽宁省辽阳市东7.5公里的清云山的西南坡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永宁寺。它是辽阳城内广祐寺的东庵,占地约4000平方米。在该寺后院缭墙外3米处,有一建于明清时期的僧墓塔院,塔院内东西并列着7座墓塔,背靠青山,松林环绕。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塔,名为永宁寺圆公塔,  相似文献   

20.
石构墓葬是甘青地区史前时期较有特色的一类文化遗存,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石椁墓、石围墓、石封门板墓和石封堆墓四种类型。石椁墓和石围墓出现最早,始见于距今5000年前后的宗日墓地。随后,石构墓葬的类型增多,出现了石封门板墓及石封堆墓,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渐沿黄河向东拓展。整体来看,共和盆地以东至兰州附近是甘青地区石构墓葬的主要分布区。至迟在青铜时代,这类墓葬已经开始向周边扩散,川西北是主要的影响区。东周时期,伴随着东部周秦文化势力的西渐,甘青地区的石构墓葬渐趋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